在旧金山金融区181 Fremont大厦里,一场新的造富神话正在上演。出生于2003年,年仅22岁的Brendan Foody,已经成为Mercor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CEO。这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刚完成一轮3.5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惊人的100亿美元。Foody也因此超越扎克伯格,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白手起家亿万富翁。
Foody的故事不仅关乎个人传奇,更是AI浪潮下新型「工作经济」的缩影。他的公司Mercor正在重新定义高技能人才与AI的关系,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劳动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曾经担心被AI取代的白领,反而成为教AI的老师。
从大学辍学生到AI「中介巨头」
2023年,Brendan Foody和两位同样年仅22岁的同学Adarsh Hiremath、Surya Midtha一起从大学退学,创立了Mercor。他们的商业模型出奇地简单:做中介。

如今的AI公司仍需通过人类专家的「微调」来提升性能,尤其是在许多专业领域。但这些公司不可能自主培养各行各业的专家,于是他们就把训练需求发给Mercor。Mercor接单后,再分配给一批有博士、律师、华尔街投行背景的自由职业者,让他们教AI怎么思考、怎么写、怎么判断。
这些「AI教师」的时薪最高可达200美元(约1460元),而Mercor再从客户与劳务之间的价差中盈利。从另一层面看,Mercor让那些看起来会被AI取代的白领,反过来成为教AI的老师,这让它又像AI的「教辅机构」。
面对「AI会取代白领的工作」这一论调,Foody显得十分乐观。他相信,在未来十年里,人类不会被AI取代,反而会投入到一个更宏大的任务中:教会AI像人类一样做知识型工作,让AI培养出「判断、细微的情感与品味」。
Foody描绘出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场景: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千万美元的购买力,住在舒适的公寓里,想工作就工作,不想工作就享受生活。这位22岁的企业家带着那种少年式的自信,说着:「当大家都在谈论工作被AI取代时,我们可能正在打造人类史上最大的新型工作类别。」
AI浪潮中的商业神话
就在最近,Mercor完成一轮3.5亿美元的融资,公司估值跃升至100亿美元。据《华尔街日报》披露,这一轮融资让Mercor的估值在短短半年内增长了五倍,也直接让三位22岁的创始人正式取代了当年23岁便登上福布斯榜单的马克·扎克伯格,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白手起家亿万富翁」。

当被问及22岁成为亿万富翁是什么感觉时,Foody微笑着说「超现实」和「幸运」。巧合的是,Mercor的新总部,就设在扎克伯格的Meta公司曾经的旧址。但和不善社交的二十岁版扎克伯格不同,Foody自带明星创始人气质。他谈公司、谈AI、谈未来,什么都能聊,并且语速很快、神采飞扬,对媒体充分释放着自己的外向魅力。
Foody描绘着自己的理想主义,也深谙资本的叙事。他知道怎么讲一个好故事:他把AI的成长与人类的教导绑在一起,既满足了大公司的需求,又让人类在「被替代」这件事上,暂时找回了一点尊严。
而他的公司Mercor,恰好诞生在一个投资人疯狂追逐「AI入口」的时代。半年前,Meta斥资143亿美元收购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的49%股份。这让其他AI公司不得不寻求新的合作方,于是他们把订单转向了Mercor。这是风口在对着Mercor狂吹。
在Scale AI被收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Mercor的年度营收增长率从1亿美元飙升至5亿美元,年初只有不到20名员工,现在有300名。哪怕Mercor每天要给高知白领们支付约150万美元的工资,但它依旧能保持盈利。
但也有人提醒,这场盛宴可能只是泡沫。就连OpenAI的Sam Altman都曾警告过,「我们正处在一场AI泡沫之中」。Foody却不以为意,他依然坚信:当其他人担心AI抢走工作时,Mercor正在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劳动。
新型劳动还是血汗工厂
Mercor的故事,起点并不在旧金山,而是在南美洲。2022年,年仅19岁的三位创始人在巴西的一场黑客马拉松上相遇。他们在巴西看到了另一种经济形态:年轻人不依赖传统的雇主和公司,而是用个人技术去做灵活的兼职收入。
「我们那时意识到,未来的工作,可能不是全职的,而是任务制的。」Foody在采访中说道。他们三人因此萌生了「从大公司接单,再给灵活就业者派单」的想法,这也就是Mercor的雏形。

Mercor起步时更像一家外包公司:承接美国本土企业的软件需求,再把实际开发工作外包给印度的工程师,从中赚取差价。随着规模扩大,他们开始引用AI来筛选零工,结果应聘者越来越多,到2024年初,Mercor已经有了10万名专业白领的「高技能人才网络」。
于是Mercor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崛起的AI模型训练。可以说,Mercor的爆发式成长和ChatGPT等AI模型的崛起是同步的,因为AI模型越多,就越需要人类来「微调」它们的行为。 但这种同步,也意味着Mercor的命运与少数几家AI公司高度绑定,一旦巨头收紧预算,或AI热潮降温,Mercor这类公司可能将第一批搁浅。
不过,Foody显然并不担心,他甚至预言,未来Mercor每天向全球发放的合同薪酬可能高达数百亿美元。「因为训练AI将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劳动类别」Foody说道。
实际上,低时薪的工作申请者反而更多|图源:Mercor
从某种意义上看,Mercor正在用「AI时代的劳务市场」重写硅谷逻辑。上一波互联网浪潮,引出网约车和外卖这两大「零工经济」,现在Mercor想在AI时代打造的是「高技能者」的零工经济。
当然,这种模式也引发了争议。本质上,Mercor实际上是在制造一个「精英版外包市场」,尽管时薪可观,但让曾经掌握决策权,在人类社会中头脑最聪明的一批人,沦为算法学习的工具。这种隐隐约约的「压榨感」,还体现在Mercor扩张期的招聘广告上写着:应聘者应当愿意每周工作六天。尽管公司对外口径是「正常办公五天」。
这种微妙的劳动压榨,可能是所有AI劳务市场成立的核心逻辑。间接促成Mercor估值起飞的Scale AI就曾因劳动条件饱受诟病。Scale AI的标注工人常常面临高强度任务、严格的绩效考核和不稳定的收入,许多人抱怨工作如「数字流水线」,缺乏福利保障,却被包装成「灵活就业机会」。
在这一争议的背景下,转向Foody的办公室,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份《华尔街日报》,上周商业与金融版块的头版头条报道了Mercor估值达100亿美元的消息。同一天的另一头条,则详述了亚马逊计划裁员多达3万人的计划。
Foody对此的态度是:「这完美诠释了我们所在的时代:亚马逊正在裁员数千人,而我们正在创造数千个就业机会。」
AI与人类协作的新范式
Mercor的崛起引发了关于AI与人类协作方式的深刻思考。在传统观念中,AI与人类的关系往往被简化为「替代」或「被替代」二元对立。但Mercor的模式展示了一种可能性:人类可以通过指导AI,实现与技术的共生关系。
这种新型协作模式有几个关键特征:首先,它将人类专家的隐性知识转化为AI可学习的显性规则;其次,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类别——AI训练师;最后,它模糊了传统雇佣关系与自由职业的界限。
Foody的愿景并非没有道理。研究表明,AI在处理需要创造性思维、情感理解和道德判断的任务时,仍然严重依赖人类的指导。Mercor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当AI需要「学习」如何思考时,人类专家的价值反而凸显出来。
资本狂热与理性思考
Mercor在半年内估值增长五倍的惊人表现,反映了当前AI领域的资本狂热。Meta以143亿美元收购Scale AI 49%股份的交易,为整个行业设定了一个估值基准,也促使投资者寻找下一个「AI入口」。
然而,这种狂热也带来了泡沫风险。OpenAI的Sam Altman警告「我们正处在一场AI泡沫之中」,并非危言耸听。历史表明,技术革命往往伴随着资本泡沫,而能够穿越周期的企业,往往具备真正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Mercor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是AI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果AI自我学习能力提升过快,对人类训练师的需求可能下降;其次是大型科技公司的战略调整,如果它们选择自主建立训练团队,Mercor的订单可能减少;最后是劳动法规的完善,随着零工经济规模扩大,各国政府可能会加强监管,影响平台的盈利模式。
未来工作形态的探索
Mercor的模式代表了未来工作形态的一种可能性——高技能零工经济的兴起。在这种模式下,专业人士不再受限于传统雇佣关系,而是通过平台直接对接全球客户,按项目获取报酬。
这种模式有几个潜在优势:首先,它打破了地理限制,让专业人士可以服务全球客户;其次,它提供了更大的工作灵活性,让人们可以自主选择项目和工时;最后,它可能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
然而,这种模式也面临挑战。如何保障零工劳动者的权益?如何确保工作质量和稳定性?如何避免算法对劳动者的过度控制?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思考和解决。
Foody的理想主义愿景——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千万美元的购买力,住在舒适的公寓里,想工作就工作,不想工作就享受生活——或许过于乐观,但它确实指向了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技术进步如何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非仅仅创造新的不平等。
结语
Mercor的故事是一个缩影,反映了AI时代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它既展示了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也揭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考,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也要警惕可能的风险和陷阱。
Foody和他的Mercor或许只是这场变革的开始。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类似的新型劳动市场和协作模式的出现。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这些变革,确保它们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