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碎片化内容消费的时代,短影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据人们的注意力。微短剧用户在2024年底已达到6.62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接近2小时,红果短剧月活用户更是突破2.1亿,首次超过主流长剧平台。在这股浪潮中,AI视频生成技术正从爱好者手中的新玩具,逐渐演变为专业内容创作的强大工具。
商汤科技推出的Seko,作为行业首发的创编一体的AI视频创作Agent,正试图重新定义短片创作的边界。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视频生成器,更是一个将视频创作全流程纳入其中的智能生产线,实现了从策划到成片的完整闭环。
1. 5分钟走完全流程:AI如何拆解一部短片
打开Seko的界面,你会惊讶于它的简洁——几乎就是一个对话框。这种极简设计背后,是对传统短片制作流程的彻底重构。
1.1 从自然语言到完整策划
Seko的起手式异常简单: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故事大纲,上传已有角色,或选择喜欢的美术风格。随后,Seko将复刻人类创意团队的完整工作流程,从"策划摘要"、"美术风格"、"角色主体"到"场景概念"、"音乐风格"、"分镜剧本",逐个展开。
最令人惊叹的是,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对任意环节进行实时干预和修改。这种交互方式打破了传统创作工具的固定流程限制,让创意能够自由流动。
1.2 分镜设计的革命性突破
在完成策划后,Seko进入分镜设计环节——这也是传统短片制作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一个职业分镜师用专业软件一天最多只能完成5分钟的分镜镜头。
Seko的分镜编辑器实现了真正的突破:用户不仅可以调整图像尺寸、比例、横屏或竖屏,每个分镜都可以自由编辑,充分发挥创作自主性。这种灵活性让创作者能够实现心目中的理想效果,而不受工具限制。
在配音方面,Seko提供了"画外音"和"对口型"两种模型,多种音色可选,并实现了人物、动物角色,以及单人或多角色同时对口型、先后对口型等高难度需求。更令人惊喜的是,分镜编辑器还提供了首尾帧交互功能,只需简单选取下一个分镜做尾帧,就能孵化出中国风一镜到底的效果,轻松创造出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爆款内容。
1.3 专业镜头语言的实现
在个人用户王祉君用Seko制作的获奖短片《飞天计划》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同一场景中远景、中景和特写的递进变化。Seko能够通过镜头环绕拍摄、人物正反打、光线变化等效果,表现画面切换之间的情绪变化。
这些专业镜头语言的实现,源于Seko背后深厚的影视行业knowhow积累。正是这些专业经验,使得Seko能够将视频创作的诸多痛点转化为产品亮点。
2. 将行业knowhow内化为产品优势
Seko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具,更是一个将影视行业专业知识深度整合的创作平台。
2.1 解决角色一致性的行业难题
在多分镜中实现主体角色、场景、风格、光线等连续的一致性,是目前视频生成领域最大的痛点。传统视频生成更像是一个动态的精美插图,展示的是AI理解prompt和生成连贯画面的能力。而分镜则是影视工业语境下的承上启下环节,关乎节奏、视角、连贯性和情绪流。
Seko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这一难题,确保角色、场景等在多分镜中保持高度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得分镜画面真正嵌入到真实生产流程中,而非停留在静态图像层面。
2.2 全流程可编辑的创作自由度
Seko全流程的可编辑能力,使其成为最靠近真实影视制作工业场景的产品。短剧和视频创作团队经常需要对作品进行细节修改和优化,确保所有镜头呈现都符合预期。
在Seko中,整个创作流程都可以被反复编辑——无论是剧本策划、角色,还是每一个分镜画面,都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独立编辑。这种灵活性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同时确保了创作内容的可控性。
2.3 多模型融合的创作生态
Seko在模型调用上为创作者聚拢了市面上最强的生成模型阵容,包括自研模型以及可灵、即梦、海螺、Wan、Veo等。支持从创建角色到分镜图生成,再到视频生成的整个创意流程,并非依赖单一模型能力。
这种多模型融合的优势在于,创作者可以在不同分镜中分别选择擅长打斗效果的模型、擅长人物运动物理效果的模型、擅长首尾帧的模型、擅长动漫风格的模型。通过灵活调用,满足导演的风格和审美需求偏好。同时,不同模型消耗的积分不同,创作者也可以更灵活地控制制作成本。
目前,一些深度合作的影视工作室已经在用Seko量产短剧和漫剧。Seko通过融合大量专家经验以及与工作室共同打磨,构建出了一套符合影视行业视听语言的剧本生成策略,在机位、镜别、构图、运镜方式等方面优化,有效传达故事逻辑、表现情绪张力。
3. 工作流整合带来的生产力革命
Seko身上最鲜明的特质,是对"分工"和"可控"的强调。这让人联想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制针工厂的经典例子:将制针过程分为18道工序,由不同工人专门负责,每人每天可以生产成千上万根针。
3.1 打破创作工具的孤岛效应
AI短片制作由多个复杂环节组成,每个单一环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工作流。创作者需要在语言模型产品中打磨剧本和人物关系,用文生图的多模态模型形成分镜,用视频生成模型形成短镜头片段,最后还需要调用语音模型处理配音和配乐。
任意一点想法上的变化都意味着整个制作流程需要重来一遍,创作者只能在这些散落的创作工具中疲于奔命。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市场上每天都有大量AI新作品出现,但鲜有在剧情和制作上具备复杂度和深度的作品。
Seko跳出了AI生成能力作为制作工具的孤立角色,更像整合了短片创作中所有工作流的AI原生解决方案。它在产品设计逻辑上贴近短片制作分工逻辑,在技术底色上与单一模型能力解耦,实现了真正的创作流程整合。
3.2 精准可控的创作体验
与单纯依赖AI生成不同,Seko强调创作的可控性。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清晰观察到需求是否被精准实现,也可以随时回到短片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对生成内容进行修改。
对于专业视频内容创作者或剧本制作方来说,Seko是一个动态的、可协作的"视觉预演"沙盘。创作者能借此快速验证镜头语言、光影氛围甚至表演节奏的可行性,将抽象的剧本文字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共识。
对于非专业视频创作者来说,Seko带来了一种技术上的平权,让长于创意或文字叙事的人能够越过繁琐的技术壁垒,精准可控地将创意转化为视觉表达。这不只是创作门槛的降低,更是创作主体和美学可能性的极大拓宽。
4. 未来展望:AI与创作者的共生关系
Seko的出现,标志着AI视频生成领域的重要一步。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辅助工具,而是成为创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智能伙伴。这种转变,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AI与创作者的关系。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预见AI将在更多创意领域发挥类似的作用。AI不会取代创作者,而是会成为创作者能力的延伸,帮助他们突破传统技术的限制,释放更大的创意潜能。
正如Seko所展示的,AI与人类的最佳协作模式不是替代,而是互补。AI处理繁琐的技术环节和重复性工作,人类则专注于创意构思和审美判断。这种协作模式将彻底改变内容创作的生态,催生出更多元、更丰富的作品。
在碎片化内容消费的时代,Seko这样的AI创作工具不仅提高了创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降低了创作门槛,让更多人能够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视觉作品。这种创作民主化的趋势,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文化景观,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意繁荣。
结语
Seko的出现,标志着AI视频生成技术从"玩具"向"工具",再到"创作伙伴"的进化。它通过全流程整合、专业knowhow内化和精准可控的设计,实现了短片制作效率的质的飞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AI将在更多创意领域与人类形成深度协作,共同开创内容创作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