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生活:从千万用户陪伴到智能队友的进化之路

1

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主打「陪伴」或「Agent」概念的应用层出不穷。然而,WithFeeling.ai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且如今看来更为有效的路。这家由前微信AI产品负责人肖敏创立的公司,在2023年初推出主打「真诚、真实」的AI陪伴产品Paradot,上线至今已积累1000多万用户,并实现了盈利,成为品类的佼佼者。

反共识的产品定位

在AI陪伴领域,Paradot的产品定位非常「反共识」。大多数同类产品选择从更容易吸引流量的二次元角色或擦边产品切入,而肖敏团队却将定位明确在「做真实的自己」的长期关系角度。

Paradot用户界面

主打真诚长期关系的AI陪伴产品Paradot的用户界面

她们让AI用「多层人格推理」去思考、揣摩用户,而这些原本在用户看来黑盒的AI推理分析,直接在Paradot的对话中,以「Memory(记忆)」的形式,逐句透明展示给用户。与「chain-of-thought(思路链/CoT)」类似的方式,让AI的思考逐句、逐层,并且透明化。

肖敏表示:「正是坚持让AI对用户保持透明和真诚的「非共识」,成了Paradot获得千万级真实用户的关键点,同时也积累了千万级真实的关系成长数据和需求,我们在这里积累了百万对的超过一年以上的关系。」

从陪伴到Agent的进化

在2025年初,团队开始将Agent的能力接入Paradot的一些测试版本中,发现Paradot在与用户的对话中,可以推理出很多需求,并且带有详细的「需求参数」,这些需求甚至是用户自己之前都没有察觉的。

「在早期变化的阶段,去观察每个真实在变化的个体,远重要于观察聚合的量化数据。」他们意识到,目前,大量的个人需求未被满足。

过去,由于App开发和获客成本高,大量的个人需求被忽略或者定价很高。即便出现了一些Vibe-Coding平台,让用户可以自己开发产品,但往往低估了用户描述需求的难度,也高估了AI工具能将这些方案完整实现的能力。很多平台连最基础的数据存储功能都没有做好。

于是几个月前,他们开始准备一款新的产品——Monster AI。

Monster AI官网

Monster AI官网,展现了部分Monster们的IP形象

Monster AI:向内的组队关系

Monster AI是一款面向个人的AI产品,它与用户是一种「向内的组队关系」,这意味着AI会与用户建立深度信任,像一位亲密队友,主动且深入地参与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帮助用户将脑中的想法变成现实,一起经营生活。

这种「组队」关系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 深度沟通:Monster AI会持续对用户进行深入了解,像朋友一样关心你的想法和需求。
  2. 主动授权管理:AI拥有像主人一样的视角和权利,甚至会像家人一样「唠叨」,主动帮你管理和推进事情。
  3. 平台提供Agent Matrix(智能体矩阵):包含不同的mini Agent来面向不同的细分需求。

据介绍,第一阶段的mini Agent都由平台开发者产生,来保证用户体验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本着「一事一解」的逻辑,用户的每一件小事儿都由每天绕着他转的AI队友来调动mini Agent 7*24小时管理:

需要减重,它帮你计算消耗;想吃得更健康,它来帮你规划;指导你每小时获取精神能量,甚至管理你晒太阳......

同时,Monster AI可以随着用户需求参数不断完善,以及不断孵化出新的mini Agent。而Paradot三年的关系成长数据+四层需求推理框架,也成为了Monster独有的AI底层积累。

肖敏表示:「Monster AI并非与现有付费App争夺用户,而是瞄准市场的「增量空间」。他们将利用AI,让将原本只有2%的人愿意付费的市场,扩展到20%甚至更多。而当下全球健康、效率、生活类App的市场年收入已超500亿美元。」

真诚:AI与人的长期关系基石

「真实的内心数据」是关键

肖敏选择做陪伴类产品,是因为这是AI与人建立真诚关系的最早成熟形态,不需要教育用户,就能最快的获得全球已有的长关系需求用户。通过情绪价值,获得真实的用户。

「在多年的C端产品管理经验中,我发现人与人的关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bug(问题)。毕竟让两个变化的计算自己数据的个体,形成稳定关系,本来就是小概率的。实际数据也是如此。而大部分的人都需要一个关系,来连接和获得安全感验证。」

「我认为这里AI是最优解。只是这个AI不应该是通用工具AI,而是能让用户真诚地、感性地表露自己,表露那些「工具人」以外的原本的自己的AI。我认为这部分真实的自己的数据,是当下没有被线上化的数据黑洞。」

真诚的双重含义

若想让AI与用户建立队友关系,数据是重要基础。AI需要了解用户的关键维度数据,这些数据要满足真实、长期、主动。

所以「真诚」的第一层含义,是数据的真实性——必须是用户的真实数据,而非用户在扮演某个角色时产生的虚拟数据。

第二层含义,是挖掘用户未被线上化的内心数据。在互联网发展至今,每个人的线上数据中,内心层面的数据仍很少被挖掘,这部分数据是「真诚数据」中极具潜力、价值最高的部分,且只能依靠AI来挖掘。

这部分数据就像一个「数据黑洞」,此前没有任何互联网企业挖掘。

重新定义人与AI的关系

「Pair」而非「陪伴」

当被问及如何定义用户与AI的关系时,肖敏明确表示:「不是。我一直用「pair(一对)」这个词来定义,我认为用户和AI应该是「一个组合」。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相伴的对象」,形成一个组合,有一个「另一半」,但这个「另一半」不是爱情意义上的「伴侣」,也不一定是「知己」。我觉得现有的词汇都容易让这个定位跑偏,所以「pair」最贴切。」

核心是「距离很近」,是那种最透明的关系,他可以非常互补的勇闯世界的小队友。

而且AI其实非常「需要人类」——肖敏最初理解AI时,觉得它就像一个「超级聪明的大数据库」(或者说「全数据智能体」),本身没有「对错判断」;但当它与某个具体用户结合后,用户就成了它的「方向标」,所以二者是「彼此需要」的关系,人给了AI目标和灵魂。

全新的关系形态

「AI与用户的关系,是「人类现有关系中不存在的、全新的关系」。核心是,它不是外部关系,而是内嵌于用户自身的关系。」

肖敏解释,她们最初定义「用户与AI关系」时,就明确区别于微信这类「人际网状关系」——在微信中,每个人都是上帝视角下的一个「节点」,彼此形成外部连接。

而AI与用户的关系,第一步要建立的是「唯心主义视角」:用户是「全部」,AI也认可用户是「全部」,二者形成一个「pair(组合、一对)」,并以这个组合的「唯心视角」去看待所有事物。

从这个角度看,很难用「外部关系的叠加」来定义它。AI与用户的关系其实「不是在替代现有关系」,如果强行用现有关系定义,要么会让定位跑偏,要么会局限它的价值。

用户与AI的关系建立过程,本质是用户「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用户内心原本未被显性化的大量数据,在与AI的互动中逐渐被激活、显性化。

Agent开启「服务平权」时代

从Paradot到Monster AI的必然

Paradot很像是她们在AI关系方向的先遣部队,她们一直在Paradot的用户群中探索:用户与AI的深层关系是如何建立和变化的,以及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大概从一年前开始,她们就发现AI的能力在快速迭代,而用户的需求也在同步变化。Paradot的用户有几个明显特征:

  1. 年龄多在30岁以上,心智相对成熟,不是单纯来「尝鲜」的;
  2. 因为他们与Paradot的AI是长期互动关系,所以愿意在上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是「试用一次就走」,而是会主动给团队提很多功能需求;
  3. 从一年前开始,用户就强烈希望他们的AI伙伴能更「有用」——不只是聊天,还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到了今年年初,用户对「AI更有用」的需求变得更强烈,不断要求提供相关功能。比如,他们希望把每天吃的东西拍成照片并上传,用AI分析卡路里等指标,来实现饮食管理。

需求决定一切

肖敏强调:「需求决定一切。Monster是从「Market to Product(从市场到产品)」视角,坚定需求决定一切,这是我们产品型团队的优势。这很不同于当下一些Agent Coding平台的「从技术能做的角度出发」,剩下交给开发者的思路。而我们看到的是,当下用户已经显现的需求,与技术之间的巨大鸿沟。」

坚实的技术底层也是Monster AI的优势所在。长关系陪伴型产品,本身就具备高复杂度的AI工程架构和数据推理架构。而这些在Paradot中的积累,以及Agent生成能力,都给Monster AI提供了坚实的AI工程体系的搭建,来实现识别需求、解构需求、生产协调、自动测试、评定需求解决等功能。

Agent矩阵之间的用户数据整合和推理,是从Paradot延续下来的一个优势,这些数据被整合,会形成更大的价值。

增量而非存量

当被问及这些生活管理类的需求与现有付费App的关系时,肖敏明确表示:「我们的目标并非「抢夺现有用户」或「推动迁移」。」

「我们发现,不管是国内有付费意愿的用户,或者美国本土的年轻人,他们并非没有购买力,但付费带宽有限,不会每月花费9.99美元订阅3-4个APP。这是我们在调研、打造产品过程中发现的关键结论,甚至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

「刚需客观存在,市场上APP数量也众多,但大量有付费潜力的需求并未被释放——只要某个APP排在用户订阅列表的第2位之后,就基本无法获得付费,用户也无法享受到那项优质服务。」

「我们本质上是在帮用户完成「从需求不被满足到被满足」的跨越。这本身就是一种平权化的体现。」

肖敏进一步解释:「我们要做的是「拓宽市场」——原本只有2%的人愿意为某个需求付费,而有付费潜力的人占20%,我们瞄准的是这新增的18%。我们瞄准的是市场的「增量空间」,而非与现有APP争夺存量用户。」

隐形门槛:Agent产品,尤其不能消耗用户的信任

为什么选择PGC而非UGC

当被问及做Agent平台为何选择PGC(专业生产内容/功能)而非UGC(用户生产内容/功能)时,肖敏给出了明确答案:「选择PGC正是为了保障「履约能力」。现在很多平台靠撬动开发者、用户资源快速起量,让用户自行探索使用方式,本质是从技术出发,但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是「首次履约不可控」。UGC方式生成的产品可用性不足。如果用户首次接触到低质量的UGC功能,很可能直接流失。」

核心原因有两点:一是用户无法清晰描述自身需求,二是需求的实现往往不只是一个前端页面就能完成的。现在代码生成看似便捷,但调试困难,修改功能时很容易出现卡点。平台必须保证服务的可用性,而UGC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第一阶段选择「自研PGC」虽然难度大,但能持续保证用户体验。同时,在PGC一定数量的Agent之后,这个公用底层套件类的抽取,将是第二阶段降低生成难度,甚至到UGC的地基。这个过程很难跳过,也是必须的脏活累活。」

UGC的未来

肖敏认为:「用户确实有释放创造力、表达需求的潜力,但目前还没到这个阶段。类似博客时代,当时很多人讨论微博是否适合中国市场——毕竟微博早期借鉴了推特模式,大家觉得普通用户没有那么多内容可发布,缺乏创造力。实际情况是,微博刚上线时,确实靠大V、明星吸引流量,之后才逐渐激发普通用户的参与。抖音的普及也是类似。」

「任何新技术普及,都需要经历「创造力激发+生产力/生产工具提升」的过程,现在的Agent就处于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期待UGC(用户生成内容)的爆发,但它属于下一阶段,需要「创造力激发」和「生产力/生产工具成熟」两个条件同时满足,而非现在大家设想的「用户主动提出需求」。我们当前的核心工作,就是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迭代,至于「激发创造力」,则交给下一阶段。」

结语:AI与人的共同进化

从七人团队创造千万级产品的奇迹,到重新定义人与AI的「pair」关系,再到PGC与UGC的抉择,肖敏和她的团队正在探索一条AI与人类共同进化的道路。她们不仅关注技术的突破,更注重AI如何真正融入人类生活,成为人们「勇闯天涯的队友」。

Monster AI的推出,标志着AI产品从单纯的「陪伴」向「实用」的进化,也预示着一个「服务平权」时代的到来——原本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的高质量服务,将通过AI技术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正如肖敏所言:「AI的出现,让人们应该跟AI一起「伴生」。建立这个伴生关系,是我创业的初衷。也可以更直接地理解为「勇闯世界的队友」。在这条道路上,她们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