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创纪录:6个季度盈利背后的行业启示

1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小米汽车以其惊人的盈利速度引起了行业广泛关注。仅用6个季度,小米汽车就从单季度亏损18亿元实现盈利7亿元,创下新势力车企最快盈利记录。这一成就不仅改变了外界对小米汽车的质疑,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行业背景:新势力车企的盈利困境

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但大多数新势力车企仍处于亏损状态。造车作为一项复杂、容错率低且长周期的生意,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良好的市场反馈。尽管市场竞争看似如火如荼,但真正实现从前期亏损到扭亏为盈"阶段性上岸"的新势力企业却寥寥无几。

行业数据显示,在小米之前,仅有三家新势力车企实现过单季度盈利:

  • 理想汽车:用了7个季度,从2019年4月理想ONE上市到2020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 零跑汽车:耗时5年,从2019年1月零跑S01上市到2024年第四季度首次盈利
  • 赛力斯:在发布"问界"品牌后,用了9个季度,从2021年12月问界M5上市到2024年第一季度扭亏为盈

相比之下,小米从2024年3月SU7正式上市,到2025年第三季度盈利,仅用了6个季度,完成了从巨额亏损到盈利的惊人逆转。

盈利关键:销量提升与产品结构优化

交付量大幅增长

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汽车共交付新车超10.8万台,平均每月交付3.6万台,较上一季度每月多交付约9200台。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产能提升的兑现。

小米汽车季度交付量变化

在收入方面,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总营收达290亿元,比上一季度增长36.4%。其中,汽车销售收入为283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为7亿元,主要包括售后服务及汽车金融服务收入。

平均售价持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销量增长的同时,小米汽车的ASP(平均售价)还在继续上升,由上一季度的25.36万元小幅上涨至26.00万元。

这一提升主要得益于本季度小米YU7的上市交付。根据官方数据,小米YU7上市3个月交付已超过4万台,约占本季度总交付量的40%。小米YU7系列的售价明显高于SU7系列,标准版起售价为25.25万元,最高配Max版本32.99万元起,若添加所有选配后,单车售价可超过41.7万元。

小米YU7销量表现

毛利率保持竞争力

尽管受到Ultra版本交付占比减少的影响,小米汽车业务毛利率略有下滑,从第二季度的26.4%变为25.5%,但这一表现在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下仍显示出相当强的竞争力。

横向对比来看,小米汽车目前的毛利率水平在主流车企中,仅低于鸿蒙智行旗下"问界"品牌所属的赛力斯(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28.93%)。新势力车企中小鹏、理想毛利率均为20.1%,整个新能源市场的两大巨头比亚迪、特斯拉毛利率在18%左右,且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小米能够在"老款不降价"甚至权益退坡的情况下,通过新产品拉升ASP,反映出其品牌和产品在消费市场的影响力。

未来挑战:政策变化与市场信任

购置税政策退坡影响

即将到来的新能源车购置税政策变化将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根据相关规定,2026年1月1日起,国内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目前的"全免"改为"减半"。

小米汽车已宣布,凡是在2025年11月30日前下订的用户,只要延期到2026年交付,小米均会提供跨年购置税补贴,每辆车的补贴金额在0.95万元-1.5万元之间。按此计算,仅小米YU7一项,小米在2026年用于"补贴"购置税的成本就可能接近10亿元,这将影响其短期毛利率表现。

市场争议与消费者信任

小米汽车近期面临的市场争议也不容忽视。部分争议源于误解,如近期小米SU7部分配置提车周期被大幅缩短,网上传出"订单崩了"的谣言。实际上,仅SU7中高配和Ultra版提车日期被缩短到6-9周,其他车型交付日期仍在30周以上。

小米汽车生产线

然而,也有部分争议反映了消费者的真实关切。2025年3月和10月,两场车祸将小米汽车推到风口浪尖,公众对辅助驾驶、电池失火控制、车门应急解锁等安全因素提出了质疑。创始人雷军虽表达了对"黑公关"的不满,但消费者更期待小米能从产品和技术角度出发,为用户拆解与产品安全有关的疑惑。

行业启示:小米模式的可复制性

小米汽车的快速盈利为行业提供了几点重要启示:

  1. 规模效应的重要性:通过提升交付量,小米能够有效覆盖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相对固定的支出环节,实现规模经济。

  2. 产品结构优化的战略意义:通过推出不同价位的产品线,小米既保持了市场覆盖面,又提升了整体平均售价,优化了盈利能力。

  3. 科技企业的差异化优势:小米作为科技企业造车,在智能化、用户体验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为其产品差异化提供了基础。

  4. 品牌价值的长期积累: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建立的"发烧友"品牌形象,为其汽车业务提供了宝贵的初始信任度。

结语:从盈利到可持续发展的跨越

小米汽车创下新势力最快盈利速度,已经没有人怀疑其市场吸引力。客观上,这一成就也拉动了小米整个企业形象的提升。然而,阶段性盈利并不意味着成功,正如小米高管所言,"小米汽车立项以来总投入数百亿,阶段性地盈利远没到开香槟的时候"。

未来,小米汽车需要在保持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消费者信任的建立,特别是在产品安全、技术透明度等方面。同时,应对政策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外部挑战,将阶段性盈利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是小米汽车真正"上岸"的关键。

随着小米SU7改款即将推出,以及小米汽车产品线的进一步丰富,我们有理由期待小米汽车在盈利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贡献更多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