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父崛起:22岁亿万富翁如何重塑白领工作经济

0

在美国旧金山金融区闪闪发光的181 Fremont大厦里,一场新的造富神话正在上演。出生于2003年,年仅22岁的Brendan Foody,已经是Mercor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CEO。这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刚刚完成一轮3.5亿美元的融资,估值飙升至100亿美元,让Foody超越扎克伯格,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白手起家亿万富翁。

Foody的故事不仅关乎个人传奇,更是AI浪潮下新型"工作经济"的缩影。他的公司Mercor正在重新定义白领与AI的关系,将那些担心被AI取代的专业人士转变为"AI教师",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劳动形态。

从大学辍学生到AI"中介巨头"

2023年,Brendan Foody和两位同样年仅22岁的同学Adarsh Hiremath、Surya Midha一起从大学退学,创立了Mercor。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颇具风险,但如今已结出惊人的商业果实。

Mercor的商业模型出奇地简单:做中介。在AI公司仍需通过人类专家的"微调"来提升性能的当下,这些公司不可能自主培养各行各业的专家,于是他们将训练需求发给Mercor。Mercor接单后,再分配给一批有博士、律师、华尔街投行背景的自由职业者,让他们教AI如何思考、写作和判断。

AI教师工作场景

这些"AI教师"的时薪最高可达200美元(约1460元),而Mercor则从客户与劳务之间的价差中盈利。从另一层面看,Mercor让那些看起来会被AI取代的白领,反过来成为教AI的老师,这让它又像AI的"教辅机构"。

面对"AI会取代白领的工作"这一普遍论调,Foody显得异常乐观。他相信,在未来十年里,人类不会被AI取代,反而会投入到一个更宏大的任务中:教会AI像人类一样做知识型工作,让AI培养出"判断、细微的情感与品味"。

Foody描绘出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场景:"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千万美元的购买力,住在舒适的公寓里,想工作就工作,不想工作就享受生活。"这位年轻的企业家带着少年式的自信表示:"当大家都在谈论工作被AI取代时,我们可能正在打造人类史上最大的新型工作类别。"

AI浪潮中的商业神话

就在最近,Mercor完成一轮3.5亿美元的融资,公司估值在短短半年内增长了五倍,达到100亿美元。这一轮融资让三位22岁的创始人正式取代了当年23岁便登上福布斯榜单的马克·扎克伯格,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白手起家亿万富翁"。

Brendan Foody接受采访

当被问及22岁成为亿万富翁是什么感觉时,Foody微笑着回答"超现实"和"幸运"。巧合的是,Mercor的新总部,就设在扎克伯格的Meta公司曾经的旧址。但和不善社交的二十岁版扎克伯格不同,Foody自带明星创始人气质,谈公司、谈AI、谈未来,什么都能聊,并且语速很快、神采飞扬,对媒体充分释放着自己的外向魅力。

Foody既描绘着理想主义,又深谙资本的叙事。他知道怎么讲一个好故事:把AI的成长与人类的教导绑在一起,既满足了大公司的需求,又让人类在"被替代"这件事上,暂时找回了一点尊严。

他的公司Mercor,恰好诞生在一个投资人疯狂追逐"AI入口"的时代。半年前,Meta斥资143亿美元收购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的49%股份。这让其他AI公司不得不寻求新的合作方,于是他们把订单转向了Mercor。

在Scale AI被收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Mercor的年度营收增长率从1亿美元飙升至5亿美元,员工数量从年初的不到20名增长到现在的300名。哪怕Mercor每天要给高知白领们支付约150万美元的工资,但它依旧能保持盈利。

但也有人提醒,这场盛宴可能只是泡沫。就连OpenAI的Sam Altman都曾警告过,"我们正处在一场AI泡沫之中"。Foody却并不担心,他依然坚信:当其他人担心AI抢走工作时,Mercor正在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劳动。

新型劳动还是血汗工厂?

Mercor的故事,起点并不在旧金山,而是在南美洲。2022年,年仅19岁的三位创始人在巴西的一场黑客马拉松上相遇。他们在巴西看到了另一种经济形态:年轻人不依赖传统的雇主和公司,而是用个人技术去做灵活的兼职收入。

"我们那时意识到,未来的工作,可能不是全职的,而是任务制的。"Foody在采访中说道。他们三人因此萌生了"从大公司接单,再给灵活就业者派单"的想法,这也就是Mercor的雏形。

Mercor公司办公室

Mercor起步时更像一家外包公司:承接美国本土企业的软件需求,再把实际开发工作外包给印度的工程师,从中赚取差价。随着规模扩大,他们开始引用AI来筛选零工,结果应聘者越来越多,到2024年初,Mercor已经有了10万名专业白领的"高技能人才网络"。

于是Mercor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崛起的AI模型训练。可以说,Mercor的爆发式成长和ChatGPT等AI模型的崛起是同步的,因为AI模型越多,就越需要人类来"微调"它们的行为。 但这种同步,也意味着Mercor的命运与少数几家AI公司高度绑定,一旦巨头收紧预算,或AI热潮降温,Mercor这类公司可能将第一批搁浅。

不过,Foody显然并不担心,他甚至预言,未来Mercor每天向全球发放的合同薪酬可能高达数百亿美元。"因为训练AI将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劳动类别"Foody说道。

Mercor平台工作申请情况

从某种意义上看,Mercor正在用"AI时代的劳务市场"重写硅谷逻辑。上一波互联网浪潮,引出网约车和外卖这两大"零工经济",现在Mercor想在AI时代打造的是"高技能者"的零工经济。

当然,这种模式也引发了争议。本质上,Mercor实际上是在制造一个"精英版外包市场",尽管时薪可观,但让曾经掌握决策权,在人类社会中头脑最聪明的一批人,沦为算法学习的工具。

这种隐隐约约的"压榨感",还体现在Mercor扩张期的招聘广告上写着:应聘者应当愿意每周工作六天。尽管公司对外口径是"正常办公五天"。

这种微妙的劳动压榨,可能是所有AI劳务市场成立的核心逻辑。间接促成Mercor估值起飞的Scale AI就曾因劳动条件饱受诟病。Scale AI的标注工人常常面临高强度任务、严格的绩效考核和不稳定的收入,许多人抱怨工作如"数字流水线",缺乏福利保障,却被包装成"灵活就业机会"。

在这一争议的背景下,转向Foody的办公室,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份《华尔街日报》,上周商业与金融版块的头版头条报道了Mercor估值达100亿美元的消息。同一天的另一头条,则详述了亚马逊计划裁员多达3万人的计划。

Foody对此的态度是:"这完美诠释了我们所在的时代:亚马逊正在裁员数千人,而我们正在创造数千个就业机会。"

AI时代的工作经济学

Mercor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AI时代工作经济学变革的必然产物。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质量训练数据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而人类专家的"微调"能力成为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Foody和他的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将传统的零工经济模式与AI训练需求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他们的成功不仅在于商业模式的设计,更在于对"AI与人类协作"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刻理解。

在Mercor的模式中,AI不再是人类的替代者,而是人类能力的延伸。通过将高技能专业人士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AI的训练数据,Mercor实际上是在构建一座连接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桥梁。

这种新型劳动形态的出现,可能会对未来的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它为那些担心被AI取代的专业人士提供了新的职业方向;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工作进一步碎片化,使专业人士从决策者沦为数据标注者。

资本与理想的平衡

Foody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于讲述一个既符合资本逻辑又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故事。他向投资者展示的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向专业人士展示的是一个充满尊严的新职业方向,向公众展示的是一个AI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美好未来。

但这种平衡是脆弱的。随着Mercor规模的扩大,如何在高强度工作与员工福利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追求利润与提供公平报酬之间取得一致,将成为Foody和他的团队必须面对的挑战。

Foody的办公室里,《华尔街日报》的头版新闻与亚马逊的裁员计划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恰恰反映了当前AI时代的矛盾:一方面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资本的疯狂涌入,另一方面是社会结构的剧烈调整和就业市场的深刻变革。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Mercor的模式可能会引发更多类似企业的出现,形成一个专门的"AI训练服务"行业。这个行业可能会进一步细分,出现专注于特定领域的AI训练服务提供商,如医疗AI训练、法律AI训练等。

同时,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人类专家"微调"的需求可能会逐渐减少,这可能会对Mercor这类企业的长期发展构成挑战。Foody预言的"每天向全球发放数百亿美元合同"的景象,能否实现,仍有待观察。

无论如何,Foody和Mercor的故事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在AI时代,人类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但不会消失。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人与AI的关系,如何创造一种既发挥AI优势又保留人类价值的新型工作模式。

Foody的理想主义愿景——"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千万美元的购买力,想工作就工作,不想工作就享受生活"——能否实现,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技术进步与社会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

正如Foody所言:"当大家都在谈论工作被AI取代时,我们可能正在打造人类史上最大的新型工作类别。"这句话不仅是对Mercor商业模式的描述,更是对AI时代工作未来的一种展望。

在这个AI与人类共存的新时代,Foody和他的Mercor或许只是开始,但他们的故事已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可能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