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汽车产业:从自动驾驶到企业智能化的全面变革

1

传统汽车跑在马路上,智能汽车跑在云上。当AI大模型技术席卷各行各业,汽车产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从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演进,到智能座舱交互体验的升级,再到车企运营管理的数字化转型,AI正在全方位重塑汽车产业的未来图景。

智能驾驶:从"模仿学习"到"自主思考"的跨越

2025年,想要在中国市场成功销售任何一台新能源车,"智能化"已成为绕不开的关键词。而在智能化竞争中,智能驾驶技术的体验和演进方向,成为每一家主机厂和智能驾驶公司关注的焦点。

过去几年,特斯拉提出的"端到端"范式引领了智能驾驶研发从规则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这一技术革命不仅大幅提高了开发效率,更显著增强了系统应对不同场景的泛化能力。然而,关于端到端范式"天花板有限"的讨论也随之出现。

根本原因在于,端到端系统就像一位经历过"题海战术"的学生,虽然模仿学习能力很强,见过的题型可以不出错,但一旦面对未曾遇到的"新题"(即行业常说的corner case),其自主解题能力便会受到严峻考验。而要达到L4甚至L5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必须面对数不清的未被标记学习过的障碍物,以及无数未被定义过的场景。

VLA:智能驾驶的新范式

在端到端之后,智能驾驶必须全面AI化。系统需要提升的是底层"能力",而非人工开发一个个具体的"功能"。这类似于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路径——在预训练后,加入后训练和强化学习,增强推理能力。

VLA(Vision-Language-Action)是近年来开始被行业热议,有望成为新共识的技术路线。依托于GPT架构的VLA,参数量将大幅提升,也对研发底座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算力需求激增:不仅需要更大算力的车端算力,云端的训练、推理需求也远高于上一代技术范式。理想汽车自动驾驶研发高级副总裁郎咸朋形象地比喻:"在云端开发智能驾驶模式,就像在虚拟城市里开极品飞车,不仅车的推理需要算力,生成这座模拟城市也需要大量算力。"

  2. 物理世界理解能力:VLA中的"L"(Language)实际上指的是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基本智商",例如看懂临时路牌、分辨潮汐车道、避让特种车辆(如救护车)等。这些与驾驶无关的常识能力,恰恰是现在的语言大模型已经具备的优势。

  3. 基座模型蒸馏:主机厂在研发VLA模型时,通常选择在行业领先的基座模型上进行蒸馏,而不需要从零开始重复造轮子,再单独开发一个大语言模型。

智能驾驶技术演进

智能驾驶技术从规则驱动到数据驱动,再到AI驱动的演进路径

在2025云栖大会汽车峰会上,行业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如今的智能驾驶研发过程中,云厂商不仅是AI算力的提供者,更是与车企、科技公司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这种深度协作模式,正在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向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向发展。

智能座舱:从"指令响应"到"主动服务"的代际跨越

在汽车智能化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智能座舱正经历着从"指令响应"到"主动服务"的重要转型。长城汽车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姜海鹏指出:"座舱正经历着从基于规则到基于AI的重要转型,之前我们定义座舱是基于功能驱动性的,但未来的座舱一定是基于能力涌现性的。"

端云协同:智能座舱的新架构

大模型以及大模型的端云协同技术成为这一变革的核心牵引力。在这种协同架构中,分工是关键所在。

阿里云智能集团公共云事业部AI汽车行业解决方案总经理霍健举例说明:当乘客说"我感觉有点冷",在端云协同的新架构下,智能座舱的工作流程是:"车端确认调整温度意图后,云端会首先进行记忆召回,找到'他'过去对温度的偏好,提供给车端结合车外温度、车内温度、温度偏好做执行。"

AI的核心能力可分为思考、感知、记忆和执行几个维度,不同维度在端云之间的分配也有所不同:

  • 思考:云端在深度推理和思考方面具有优势,但随着端侧算力提升,本地完成思考任务的能力也在增强
  • 感知:主要由端侧承担,因为涉及声音、声纹、人脸识别及环境监测等敏感数据,需要考虑安全与实时性
  • 记忆:需端云协同,短期记忆在端侧闭环处理,长期记忆经隐私处理后结构化上传至云端

蔚来汽车副总裁吴杰表示:"从技术角度来看,针对不同的品牌和场景,我们都在探索不同的端云协同的黄金分割点。"

全模态模型:智能座舱的感知革命

阿里云在2025云栖大会上首次公布了座舱领域车端与云端配套的全模态模型"Qwen3-Omni-Mobile"和"Qwen3-Omni-Flash",这三大特点标志着智能座舱技术的新突破:

  1. 端到端全模态的交互:能够同时处理和理解文本、语音、图像等多种输入形式
  2. 主流芯片厂商全适配:确保在不同硬件平台上都能高效运行
  3. 0.5秒超低延时:接近实时的响应速度,提升用户体验

智能座舱端云协同架构

端云协同下的智能座舱新架构,实现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

这些新模型使智能座舱真正拥有了全模态的感知能力,让智能座舱不再只是一个听从明确指令的"实习生",而是真正了解用户需求的贴身AI助理。这标志着智能座舱即将迈入"自主行动"新阶段——即座舱能基于环境与乘员状态自主决策,而非依赖明确指令。

车企运营:从"数据能存"到"数据能懂"的智能化转型

除了在汽车产品上的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研发外,现代车企在运营和管理体系上,也希望通过AI进行数字化转型后的又一轮变革,实现"企业运营的自动驾驶"。

数字化转型的瓶颈与突破

阿里云智能集团的公共云事业部AI汽车行业总经理李强曾指出:"过去的数字化解决了信息'能存'的问题,让车企流程的标准化和效率的提升;但系统并没有解决信息'能懂'的问题。所以企业过去的数字化转型,往往只能止步于八成,最后20%很难突破。"

以传统数字化管理为例:设备日志、客服录音、合同图片等数据,从企业技术层面来看分属文字、语音、图片等不同模态,而在管理层面又存在"部门墙"这样的沟通问题,导致信息并没有做到极致的高效利用。

大模型赋能车企智能化

从"能存"到"能懂",中国一汽的思路是:从大模型中得到启发,把所有数据转换为"Token",这样就可以把不同模态的内容映射到同一套Token空间里。这样,企业运行中的"上下文"就能变得丰富很多,管理企业的模型有了"长文本"的支持,自然也就更聪明了。

车企数字化转型案例

中国一汽通过大模型实现企业运营智能化的实践路径

要实现这种以"理解"为基础的智能化管理,AI大模型是必需的基础设施。和自动驾驶一样,车企自研一套领先的基座模型不仅耗时耗力,也不是其业务重心。因此,寻求强有力的技术合作伙伴成为行业共识。

在中国一汽和阿里云的合作中,阿里云负责提供通义基座大模型,并提供一些"定向能力支持";而一汽集团则将过去在数字化转型中积累的高质量行业数据,为模型提供了最好的训练语料。

OpenMind智能体平台:车企智能化的实践成果

这种合作的成果体现为中国一汽发布的OpenMind智能体平台。在2025云栖大会的现场,中国一汽体系数字化部副总经理陈韵从三个场景分享了OpenMind平台的具体应用效果:

  1. 差旅智能交互助手:自动理解员工差旅需求,提供最优方案
  2. 辅材数据协同范式: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供应链数据高效流通
  3. 薪酬发放数字员工:自动化处理薪酬计算与发放流程

在这些应用场景里,共性在于这套基于AI的平台可以通过"纵向"(从管理层直达每个车间)、"横向"(打破不同部门墙)、"时空"(融合企业过去的案例)三个维度获得更全局的视角。

在应用过程中,员工的工作重心也逐渐从执行好某一项具体业务,变为了做好"数据模型",这不仅让中国一汽实现了提效,更是完成了企业运营范式上的一次彻底重塑,从依赖固定流程的刚性体系,迈向由数据驱动、智能体协同的柔性生态。

云厂商:从算力提供者到共创伙伴

从自动驾驶向"自主思考"跨越,到智能座舱从"指令响应"转向"主动服务",再到车企运营实现从"数据能存"到"数据能懂"的突破,智能汽车的每一次进化,都深深扎根于AI与云基建的协同土壤。

数据显示:目前,阿里云为国内智能驾驶行业提供了60%的AI算力;95%选择出海的车企都和阿里云有过合作关系;阿里云汽车行业公共云基础设施增速132%。这些数字背后,是AI和它背后的"云"基建正在像石油、电力那样,成为智能汽车时代必不可少的新基础设施。

云厂商不再是单纯的算力供给者,而是与主机厂并肩的"共创伙伴",二者共同搭建的不仅是技术底座,更是重塑汽车智能生态的核心骨架。这种深度协作模式,正在推动整个汽车产业向更安全、更智能的未来迈进。

结语:AI驱动的汽车产业新生态

AI大模型与云基建的深度融合,正在全方位重塑汽车产业的未来图景。从产品智能化到运营智能化,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这场产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正一步步将更安全、更智能的出行未来从蓝图变为现实。

在这场变革中,主机厂与科技公司的边界日益模糊,传统的供应链关系正在向创新生态伙伴关系转变。那些能够率先拥抱AI大模型技术,构建端云协同架构,实现从"数据能存"到"数据能懂"跨越的车企,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

智能汽车的进化之路刚刚开始,而AI与云的结合,将为这条道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每一个参与者既是见证者,也是塑造者,共同书写着汽车产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