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Z世代创业:零门槛创新时代的来临

1

在这个技术爆炸的时代,我们正见证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创业革命。当AI与云计算的浪潮席卷而来,Z世代创业者们正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定义着创新的边界与可能。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场变革的本质,揭示AI如何托举年轻一代的创新野心,以及这将对我们的未来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创业范式的彻底转变

如果你用上一代人的创业视角去观察今天的Z世代创业者,可能会看到一种全新的创业逻辑。这是我在2025年云栖大会的Z世代AI创新分论坛上,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

这些人聊起创业,像在说一件「有意思的小事」——有个想法就动手,缺资源就找办法,实在不行就先兼职做着。

创业方向:从广度到深度

23岁的窦军,靠一辆「车头、车身、轮胎各走各的」电动车跑业务,把纺织厂的质检成本砍了一半。他笑着说起自己创业最窘迫时的经历:为了凑回杭州的路费,在长沙的深夜打麻将赢了几百块钱。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李楠带着学生团队,没有足够本金搭建服务器,用阿里云函数计算服务扛住了马拉松赛事上万用户的并发请求,把AI换脸技术做成了选手的「高光海报」。

高露燕,从一场Hackathon偶然接触听障人群后,就一头扎进AI言语康复领域,砍掉了获奖的炫酷功能,只留一个「反复练习发音」的按钮。

周羿旭借AI打造跨次元社区,填补年轻人情感陪伴需求空白......

这些年轻人的故事里,没有上一代人「先攒资源再创业」的沉重,没有「为梦想熬夜啃泡面」的苦情叙事,反而带着一种敢于「零帧起手」的轻盈感。

AI创新案例

云栖大会Z世代AI创新分论坛的圆桌环节「这届年轻人,打法不一样」,跨界碰撞|图片来源:阿里云

和前辈们相比,Z世代创业者不再循着老路,而是在新的技术土壤里,摸索出一套不同的逻辑。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维度:

  1. 方向变了:上一代人创业往往是先占住一个赛道,铺团队、建渠道、扩规模,最后成为行业巨头。而这代年轻人更善于挖掘垂类需求,在细分领域找蓝海。

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表示:「现在的信息世界分辨率更高了,过去模糊的需求,现在能被精准看到。」这句话在阿里云上创业者的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 周羿旭看到的「跨次元情感陪伴」需求,本质是年轻人「情感寄托」的微需求——他利用AI对话技术让「手办说话」成为可能;
  • 高露燕看到的「听障人士言语康复」需求,是过去被忽视的「小众需求」——传统康复师数量有限,一对一教学成本高,但AI能提供「无限次练习、即时反馈」的服务;
  • 孟诗洋做的「白日梦online」,是个基于「无限流」IP的AI娱乐应用。无限流是网文里的小众题材,他发现这些读者不满足于「看故事」,还想「走进故事」,于是用AI打造了一个沉浸式场景——用户可以自己选身份、选剧情,AI实时生成互动内容。上线半年,零投流就有了近百万注册用户。

AI应用界面

白日梦Online—AR无限流互动内容平台App界面|图片来源:App Store

  1. 路径变了:上一代人创业,往往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悲壮感:辞掉工作、投入全部积蓄,甚至抵押房产。但00后创业,更擅长「灵活试错」——先兼职做、接外包活维持,验证需求后再全职投入,创业变得更加「轻盈」了。

窦军团队一开始就是「兼职创业」:一边在学校上课,一边接外包活,甚至用「假装应聘者」的方式找客户。他们做的纺织质检产品,早期技术验证靠借设备、搭简易场景,直到拿到种子投资才全职投入。

高露燕原本是一名二级市场量化交易员。在2023年AI大模型爆发后,她看到技术的巨大潜力,利用业余时间,先是参与Hackathon比赛,再「兼职创业」。而随着全国各地的听障用户顺着网线找到了他们,表达对产品的热切期待时,她觉得这件事成为了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使命,便开始全职创业。

创业者分享

北京微戈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高露燕,在云栖大会Z世代AI创新论坛现场|图片来源:阿里云

  1. 成功定义变了:过去创业,「成功」的标准比较单一:上市、成为行业第一。对此,郑宇化研究员在阿里云Z世代圆桌论坛上说:「现在年轻人创业,可以做行业单项冠军,也可以被大厂并购,这是新的出路。」

可以说,这代年轻人创业,对「成功」的定义更多元:做成细分领域冠军、被大厂并购、甚至只是「验证了一个想法」,都算成功。这种变化,不是因为他们「野心小」,而是生态让「小而美」的创业有了生存空间。

这种「多元成功」,让创业不再是「要么赢要么输」的赌局,而是「试错-迭代-成长」的过程。多元的「退出通道」,也让年轻人不用再「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更敢去尝试小众、创新的方向。

综上,这三重变化勾勒出Z世代创业的全新特征:他们的方向更聚焦,路径更灵活,成功定义也更开放。底层是AI和云等技术供给的变化,让「小团队能做大事」,也让创业从少数人的豪赌,变成多数人的可能。换句话说,这一代年轻人不只是换了一种姿势创业,而是在重塑创业的游戏规则。

创新生态的进化

可以这么说,年轻人创业范式变革的核心,是让「创业轻量化」了。这种轻盈,除了年轻人敢闯,更重要的是来自AI时代整个创业生态的进化。这是云计算与AI深度融合的「托举力量」。

技术普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

如果按照过去的思维去做AI产品,可能要先训练基础模型;做互联网产品,要先搭服务器架构。但现在,云厂商及生态伙伴提供的开源模型、基础设施,让年轻人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

例如,通义问开源模型,让创业者不用再投入千万级资金训练基础模型——高露燕的AI言语康复产品,用通义千问的语音识别能力做基础,只需要针对听障用户的发音特点做微调,可以将精力更聚焦「听障用户的康复场景」;周羿旭的手办对话功能,直接接入通义千问API;孟诗洋的「白日梦Online」,用阿里云数据库存储用户数据,不用自己做数据备份、灾备。

跨次元社区

北京赛博创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羿旭打造的跨次元社区AiSpea Lite,只需放置手办即刻唤醒专属角色|图片来源:赛博创力官网

这种技术普惠,本质是「让创新更高效」:年轻人不用再把时间浪费在「重复造轮子」上,能聚焦在细分领域的创新上。

生产力工具升级:小团队也能做「大事」

底层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普惠与开放,最先带来的就是生产力工具的升级,这也是让普通人更受益的事情。

例如,阿里云提供的函数计算服务,帮李楠团队扛住了马拉松赛事的高并发——大量用户同时生成海报,算力自动扩容,事后按实际使用付费,无需自己买服务器;弹性GPU服务,让窦军团队不用买昂贵的设备,就能做图像识别训练——有活的时候用,没活的时候释放,成本降低了一半;AI coding工具,则让即便没有计算机背景的学生也能写出高质量代码,缩短开发周期。

可以说,这些变革,让1-3人的小团队,也有机会完成过去20人团队的工作。

进一步讲,AI带来的变化,不是「替代人」,而是「放大个人能力」:一个懂AI的年轻人,靠生态提供的工具,能抵得上一个小团队,大幅降低创业的「人力成本」「算力成本」。

信息颗粒度升级:微需求更容易被看见

过去创业者找需求,靠的是「行业经验」「人脉资源」,很多微需求因为「看不见」而被忽略。而现在,年轻人能够通过云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分析,快速理清用户画像和需求趋势。

比如,李楠团队做马拉松AI海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选手重视成绩分享」的需求,也帮助其确定了产品方向;比如周羿旭通过粉丝社群数据,发现「手办互动」的需求热度在上升。甚至,有人还通过招聘平台找到合作机会。

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表示:「分辨率更高的信息世界,意味着更多创业机会。」而这种信息环境,本身也有AI和云基础设施在发挥作用。

这种信息颗粒度的升级,本质是「让市场更透明」:过去需要5年才能摸清的需求,现在3个月就能精准捕捉。年轻人不用再「熬资历」,靠生态提供的信息工具,就能找到「别人看不见的机会」。

因此,AI时代的创业,更像是在有导航的高速公路上开车:他们不用自己铺路,不用自己造发动机,只要清楚「要去哪里」,就能找到生态里的资源搭便车。这种差异的核心,不是年轻人「更敢闯」,而是AI时代的产业生态给了他们「敢闯」的底气——阿里云及生态伙伴构建的技术底座、信息环境、生产力工具,正在把创业从「资源密集型」变成「创意密集型」。

展望:年轻人与超级智能,人智一体的未来

在今年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超级智能」演讲中提到,AI正从工具变成共创伙伴,未来的创新,是人与AI的协同。

云栖大会现场

云栖大会现场图

在云栖大会的现场,我看到的不只是几个创业故事,而正是这种人机协同的雏形:他们用AI放大自己的创意,与AI一起解决问题。

未来,当超级智能到来时,Z世代这群「AI原住民」,毫无疑问将会定义人机协同创新的范式,并成长为「人智一体」的核心力量:

  1. 他们懂AI的边界:知道哪些事该交给AI,哪些事该自己做——比如有团队将技术开发部分交给AI,但用户的情感需求解读,还是靠人来把握;

  2. 他们懂AI的价值:能把AI和真实需求结合——比如高露燕用AI做言语康复,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帮听障人士解决实际问题;

  3. 他们懂生态的力量:能整合资源实现创新——比如吴迪的3D生成模型,靠阿里云算力突破技术瓶颈,靠生态对接客户实现商业化。

这意味着,当AI云成为基础设施,创业的门槛还会继续降低,更多普通人能以低成本参与创造。云厂商的普惠算力、开源模型和生态支持,正在为更多年轻人打开创新的大门。

他们可以用技术去征服远方的星辰大海,也可以守护身边的人间烟火。透过此次云栖大会Z世代论坛,我看到这群年轻人正将星辰和烟火串联在一起。

当这些年轻人成长起来时,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多元、更鲜活、更有温度的AI世界。这或许就是Z世代给我们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