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们取得了一项突破性进展——他们开发出一种可编程药物递送贴片,能够在心肌梗死后促进组织修复和血管再生。这一创新技术为心梗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有望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心梗治疗的现有局限
心肌梗死(俗称心脏病发作)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心脏的一部分因血流受阻而受损时,心肌细胞会开始死亡,而人体自身的心肌组织再生能力极为有限。目前,心梗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或支架植入术,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改善心脏血流,但无法修复已经受损的心肌组织。
"当患者遭受严重心肌梗死时,受损的心肌组织无法有效再生,导致心脏功能的永久性丧失,"MIT科赫整合癌症研究所的主要研究员Ana Jaklenec解释道,"受损的组织不会自行恢复。我们的目标是恢复这种功能,帮助患者在心肌梗死后重获更强壮、更有韧性的心脏。"
可编程药物递送贴片的工作原理
MIT团队开发的这种新型贴片是一种柔性材料,可以在心脏搭桥手术的同时直接应用于心脏表面。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表释放多种药物,从而在心脏修复的不同阶段提供精准的治疗干预。
精准的时间控制药物释放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研究人员借鉴了他们之前开发的药物递送微粒系统。这些微粒类似于带有小盖子的微型咖啡杯胶囊,由一种名为PLGA的聚合物制成,可以将药物密封在内。
"通过改变形成盖子的聚合物的分子量,我们可以控制其降解速度,从而使微粒能够在特定时间点释放其内容物,"Jaklenec解释道。
在此次应用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微粒,分别会在植入后的第1-3天、第7-9天和第12-14天降解并释放药物。这种时间控制的设计完美契合了心脏修复的自然过程,确保每种药物在最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
三种协同作用的修复药物
贴片中的三种药物分别针对心脏修复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
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在修复初期释放,这种生长因子有助于防止心肌细胞死亡,为后续修复创造条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中期释放,促进心脏周围血管的形成,改善受损区域的血液供应。
GW788388小分子药物:在后期释放,抑制心肌梗死后可能形成的疤痕组织,防止疤痕组织过度增生影响心脏功能。
"当组织再生时,它会遵循一个精心安排的时间序列,"Jaklenec表示,"Wang博士创建了一个系统,在身体自然愈合所需的确切时间点、以正确的顺序输送关键成分。"
材料科学与生物相容性
研究人员将这些微粒阵列嵌入到一种坚韧而柔性的水凝胶薄片中,这种水凝胶类似于隐形眼镜材料,由海藻酸盐和PEGDA两种生物相容性聚合物制成,最终会在体内降解。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创建了仅几毫米大小的微型贴片。
"我们将这些微粒阵列封装在水凝胶贴片中,然后可以将其手术植入心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实际上是将治疗方案编程到这种材料中,"Wang解释道。
实验结果与治疗效果
为了验证这种贴片的疗效,MIT团队进行了多项实验,包括体外心脏组织球体测试和动物模型研究。
体外实验结果
研究人员使用由诱导多能干细胞生成的心肌细胞构成的心脏组织球体进行测试。这些球体还包括内皮细胞和人心室成纤维细胞,这些都是心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这些球体暴露于低氧条件,模拟心脏病发作的效果,然后将贴片覆盖在它们上面。结果显示,贴片促进了血管生长,帮助更多细胞存活,并减少了纤维化的发生。
动物模型测试
在心脏病发作的大鼠模型测试中,使用贴片治疗也显示出显著改善。与不治疗或静脉注射相同药物相比,接受贴片治疗的动物表现出:
- 33%更高的存活率
- 50%的受损组织减少
- 显著增加的心脏输出量
此外,研究人员还证明,贴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解,在一年内变成一层非常薄的薄膜,不会干扰心脏的机械功能。
"这是一种结合药物递送和生物材料学以开发潜在新疗法的重要方式,"Langer评价道。
临床应用前景与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这项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其临床应用前景令人振奋。在本次研究中测试的三种药物中,神经调节蛋白-1和VEGF已经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试验,而GW788388仅在动物模型中进行过探索。
研究人员现在希望在其他动物模型中测试他们的贴片,并计划在未来开展临床试验。
潜在的临床优势
如果获得批准用于人类,这种贴片可能为心梗患者带来以下临床优势:
改善心脏功能恢复:通过促进心肌再生和血管形成,贴片可以帮助恢复更多的心脏功能。
减少疤痕组织:通过抑制疤痕形成,贴片可以防止心脏僵硬和功能障碍。
精准的药物递送:局部递送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全身副作用。
简化治疗流程:可以在心脏搭桥手术的同时植入,无需额外手术。
技术改进方向
MIT团队正在不断改进这项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微创植入技术:当前版本的贴片需要手术植入,但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将这些微粒整合到支架中的可能性,这些支架可以通过动脉插入,按预定时间表释放药物。
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脏受损程度,定制个性化的药物释放方案。
多药物协同治疗:扩展贴片中的药物种类,针对心脏修复的更多阶段发挥作用。
监测功能整合:在贴片中加入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测心脏修复过程和药物释放情况。
研究团队与支持
这项研究由MIT科赫整合癌症研究所的Ana Jaklenec和Robert Langer教授共同领导,Langer是David H. Koch研究所教授,也是科赫研究所成员。前MIT博士后Erika Wang是论文的第一作者。
研究团队的其他成员包括Elizabeth Calle、Binbin Ying、Behnaz Eshaghi、Linzixuan Zhang、Xin Yang、Stacey Qiaohui Lin、Jooli Han、Alanna Backx、Yuting Huang、Sevinj Mursalova、Chuhan Joyce Qi和Yi Liu。
这项研究得到了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和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的支持。
结论与展望
MIT开发的这种可编程药物递送贴片代表了心脏修复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通过结合先进的材料科学、药物递送技术和对心脏修复过程的理解,这种贴片为心梗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当我们能够像这样精确地控制药物释放时,我们可以更好地模拟身体自然愈合的过程,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Jaklenec总结道。
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心梗患者将能够通过这种创新治疗方式获得更好的预后,重获健康的生活。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巨大潜力,也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