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外骨骼Hypershell X:999美元引发的海外抢购与智能硬件新思路

2

国产外骨骼:999美元引发的海外抢购潮

科幻电影中,外骨骼一直以其增强人类运动能力和负重能力而备受瞩目。如今,这些科幻设定正逐渐成为现实。从始祖鸟售价3万多的外骨骼动力裤引发抢购热潮,到国内景区推出的外骨骼租赁服务,外骨骼技术正逐渐走向消费市场。其中,Hypershell X作为备受关注的消费级外骨骼产品,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功能,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这款外骨骼不仅可以用于爬山、长跑等运动,还能提供辅助功能。与始祖鸟等品牌相比,Hypershell X不仅价格更亲民,而且已经开始向用户发货,这无疑加速了外骨骼产品在消费市场的普及。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款产品,笔者有幸借到了一台Hypershell X进行深度体验。在为期两周的体验中,我尝试了走路、骑行,甚至还专门用一个周末的时间,穿戴它挑战爬山。通过这些体验,我不仅认识到了这款产品的优点,也意识到了现阶段消费级外骨骼的瓶颈,以及它所预示的无限可能。

外骨骼:超级英雄的现实版?

外骨骼真的能让人变成漫威的超级英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消费级外骨骼能够增强使用者的能力,但距离“人均钢铁侠”的目标还很遥远。

始祖鸟MO/GO宣称可以提供40%的动力提升,让佩戴者感觉减重14公斤。而Hypershell X则声称可以抵消30公斤重量,增强40%的腿部力量,并减少30%的体力消耗。

Hypershell X系列目前有Go、Pro和Carbon三款,售价分别为999美元、1199美元和1799美元。笔者体验的是Hypershell Pro X,重量为2公斤。从外观上看,Hypershell X并没有过于张扬的设计,日常穿戴不会显得突兀。在咖啡店等待时,同事觉得它像一个腰包;而在京郊徒步时,也只有少数游客认出了这款外骨骼设备。

极壳的工程师表示,外骨骼的设计不应过于张扬,尤其是在面向老年或医疗使用场景时,更应注重低调内敛。

穿戴Hypershell X的过程并不复杂。只需调节腰部尺寸,像戴腰包一样将设备主体穿在身上,然后根据身高和大腿围调节腿带的高度和松紧,确保腿杆能够以适当的松紧绑在膝盖上方,以便后续设备运行时提供有效的助力。

穿戴完成后,下载Hypershell的App并注册账号。首次登录时,需要输入身高、体重、性别等身体参数,作为后续处理和计算的基础数据。

通过蓝牙将设备与手机App连接后,就可以在App上调节不同的档位和运动模式。Hypershell Pro X提供舒适、极限、通透和健身四种助力强度,以及行走、奔跑、上坡和骑行等10种手动标注的运动状态或自适应动作识别。当然,也可以通过设备右侧电机上的实体按键进行操作。

不过,由于Hypershell X只有一个实体按键,因此开关机、模式切换和强度切换等操作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点按方式才能实现。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直接在手机App上操作。

在日常行走时,穿上Hypershell X后,可以明显感受到设备通过腿杆对大腿的提拉感,这使得大腿抬得更高,步幅也明显增大。同行的人需要走得更快才能跟上我的速度。我的同事在短时间试戴后也表示,摘掉设备后会觉得“有点不会走路”、“腿感觉抬不起来”。

为了验证Hypershell X的实际效果,我在小区里进行了一次2公里的平路行走测试。测试过程中,我将心率保持在每分钟120次,并采用“先无后有”的顺序。Apple Watch的数据显示,穿戴外骨骼设备后,步行配速每公里提升约20秒,总消耗从135千卡降至123千卡,降幅为8.9%。

然而,当我在健身房的踏步机上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时,尽管仍然可以感受到提拉感,但心肺层面的疲惫感却无法快速消除。测试结果显示,第二次训练戴上Hypershell时,Apple Watch统计的卡路里消耗甚至高于第一次没有佩戴外骨骼设备时的消耗量。

总的来说,Hypershell Pro X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运动帮助,但这种帮助并非无限的。它可以让爬山费力的人变得轻松一些,但不可能让不运动的人立即完成半程马拉松。

消费级外骨骼:必答题与附加分

在我体验Hypershell之前,我认为一款优秀的消费级外骨骼产品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轻便、方便穿戴、耐用性好、价格合理。如果销量高,还需要提升颜值。

但经过一周的体验,我发现仅仅做好这些基础题还远远不够。消费级产品与专业工具的区别在于,用户可以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中使用。这就要求外骨骼产品在运动控制层面,提高多运动场景的适配性。

在户外徒步时,用户需要在爬升下降、土路台阶等不同动作和外界环境之间随时切换。如果一款产品只能帮助我们上坡,那么在下降时,它就会成为额外的负担。

我戴着Hypershell Pro X在京郊进行了一次轻徒步体验。最大的感受是,虽然Hypershell已经在App中提供了10种不同的动作识别,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几乎都会直接开启“自适应动作识别”模式。这样可以更专注地关注路况,而无需频繁地掏出手机进行额外操作。

只有在少数场景下,例如连续的长上坡,我才会切换到“上台阶”模式,以获得更强的助力。

最让我惊喜的是Hypershell在下坡时的体验。在下坡时,我们并不希望设备把腿抬得更高,而是需要重心靠后,略微下蹲以辅助支撑和防滑。电机通过腿杆传递,提供了一种反向的作用力,即向下向后的支撑感,这在陡坡上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信心,就像手中多了两根登山杖。

我认为,“自适应动作识别”模式是未来外骨骼产品的必备功能。它可以主动适应用户行为和外界环境变化,并对功能进行微调。

这就像开着一台智能SUV去越野,大部分时候只需要像日常驾驶一样操作,只有在少数特定场景下,才需要手动调节到脱困、涉水或窄路模式,以应对极端情况。

为了实现更智能的体验,我认为外骨骼产品需要拥有更强的感知能力和更强的大脑。

更强的感知能力需要更高维度的数据输入,例如检测心率、感知外界环境。扫地机器人已经从只有机械臂发展到拥有高清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或许我们可以期待未来Ultra版的外骨骼配备更多的传感元件,并采集更多维度的数据。

此外,产品还需要拥有匹配这些高维数据的主动推理能力。虽然外骨骼被视为具身智能技术的延伸,但它比一般的机械臂更复杂。作为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它的行动和人体高度一致,因此需要推理感知实时状态,才能与使用者达到最佳的配合程度。

设想一下,当这些问题都得到优化之后,用户在使用外骨骼产品时,大概率不再需要与之搭配使用的手机App。这款App或许会像智能辅助驾驶的SR界面一样,只负责交付一种视觉安心感,告诉用户“我看到了这些信息,我在处理”。更简单的操作和更一体化的端到端交付,应该是外骨骼以及大多数智能硬件产品在智能时代希望达到的方向。

智能硬件的新机遇

在Hypershell身上,我们看到了智能硬件领域近年来的一些发展共性。

过去,优秀的硬件创新往往来自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大品类。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开始从细分市场中涌现。创业者们意识到,充分挖掘并满足小众市场的需求,也能创造出大产品。

这种变化源于供给端环境的改变。在珠三角,创业者可以获得强大的供应链技术和网络支持。毫不夸张地说,在不考虑成本和量产难度的情况下,供应链技术可以满足许多天马行空的产品需求。

一位创业者表示,在新硬件品类中,即使与日韩和欧洲竞争,最后的制造环节也大概率会回到珠三角。此外,近年来不少供应链企业也正面临国际品牌供应链转移,这使得它们更愿意与创业者合作。

除了供给端,市场的变化也为细分品类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

过去做产品时,往往会追求最大公约数。但事实上,即使是万分之一的需求,放在全球市场中也是一个庞大的量。随着各类内容平台和跨境电商平台的不断成长,创业者拥有了更多工具和手段,让小众产品触达目标用户。目前许多优秀的硬件创业者都可以在海外市场获得极大的市场份额,这也与这些市场的基建变化密不可分。

供应链能力的提升让创业者可以将产品“做出来”,市场工具的进化让产品可以“卖出去”,这构成了硬件创业的两个最关键的前置条件。

智能化则扮演了最新也是最关键的加速器角色。因为站在用户视角来看,无论成本再低、触达再容易,他们愿意掏钱购买的智能硬件设备,是一款可以在生活中高频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吃灰的摆件。而智能化和AI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让外骨骼可以从工厂走向自行车、走向雪场、走向更多场景。

因此,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正尝试着将更多过往只被运用在工业场景里的技术,下放到消费级里,做出更多的新产品。也许未来十年,硬件领域里仍然不会出现取代智能手机的个人计算设备,但消费者大概率可以期待更多好玩实用的新玩意。

这或许也是智能硬件行业里,应对同质化内卷的一种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