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修复艺术品:速度与精度的双重革命?

2

AI修复艺术品: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在艺术品修复领域,传统方法往往耗时费力,需要修复师具备极高的专业技能和艺术敏感度。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全新的修复方式正在悄然兴起。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生Alex Kachkine开发了一种创新技术,利用AI生成聚合物薄膜“面具”,可以在数小时内完成对受损画作的修复,这一突破无疑为艺术品修复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修复过程

AI修复:速度与精度的双重提升

传统的艺术品修复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修复师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对一幅画作的修复。这种修复方式不仅耗时,而且对修复师的技能要求极高。AI修复技术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修复时间,提高了修复效率。

Kachkine的方法通过打印透明的“面具”来实现修复,这种“面具”包含数千个精确匹配颜色的区域,修复人员可以直接将其应用于原始艺术品上。与传统的修复方法不同,这种“面具”可以随时移除,不会对画作造成永久性的改变。这意味着,修复过程是可逆的,为未来的修复工作留下了可能性。

Kachkine表示:“因为有使用过的面具的数字记录,100年后,当有人再次处理这幅画时,他们将非常清楚地了解之前对画作做了什么。这在以前的修复工作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论文中的图1

艺术品修复的困境与AI的机遇

据报道,由于损坏,高达70%的机构艺术收藏品仍然无法向公众展示。传统修复方法需要修复师一次又一次地填充受损区域,同时为每个区域混合精确的颜色匹配,对于单幅画作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十年。这是一项需要艺术天赋和深厚技术知识的熟练工作,但修复师的数量根本不足以应对积压的工作。

Kachkine在2021年的一次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的自驾游中萌生了这个想法,在那次旅行中,参观画廊的经历让他意识到,由于损坏和修复积压,有多少艺术品仍然不为人所知。作为一名将修复绘画作为爱好的人,他既了解问题,也了解技术解决方案的潜力。

为了验证他的方法,Kachkine选择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案例:一幅需要修复5612个独立区域的15世纪油画。AI模型识别出损坏模式,并生成了57314种不同的颜色来匹配原始作品。据报道,整个修复过程耗时3.5小时,比传统的手绘方法快约66倍。

Alex Kachkine

AI算法的选择与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Kachkine避免使用生成式AI模型,如Stable Diffusion或生成对抗网络(GANs)的“全区域应用”来进行数字修复。根据Nature论文,这些模型会导致“空间扭曲”,从而妨碍修复图像与受损原作之间的正确对齐。

相反,Kachkine利用了先前艺术品修复研究中发现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交叉应用着色”用于简单的损坏,如细裂缝;“局部偏卷积”用于重建低复杂度的图案。对于视觉复杂度高的区域,如面部,Kachkine则依赖于传统的修复方法,从同一艺术家的其他作品中移植特征。

从像素到聚合物:修复流程详解

Kachkine的流程首先是传统的清洁,以去除之前的所有修复尝试。在扫描清洁后的画作后,前面提到的算法会分析图像并创建一个虚拟修复,该修复会根据周围的颜料和艺术家的风格“预测”受损区域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一部分并不是特别新颖——博物馆多年来一直在创建数字修复。创新之处在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定制软件(由Kachkine在线共享)会映射每个需要修复的区域,并确定每个点所需的精确颜色。然后,他的软件将这些信息转换为在薄膜上打印的两层聚合物面具——一层提供颜色,而白色背衬层确保完整的色谱在画作表面上准确再现。这两层必须精确对齐才能准确再现颜色。

高保真喷墨打印机生产面具层,Kachkine手工对齐这些层,并使用保护级清漆喷雾将其粘附到画作上。重要的是,聚合物材料会溶解在标准保护溶液中,从而可以在不损坏原始作品的情况下在将来移除面具。博物馆还可以存储数字文件,记录修复过程中所做的每一项更改,从而为将来的修复人员创建一份文件记录。

技术的局限与伦理的考量

Kachkine表示,这项技术并不能取代人类的判断——修复人员仍然必须指导有关多少干预是合适的,以及数字预测是否准确捕捉了艺术家最初意图的伦理决策。“这将需要在流程的每个阶段对所涉及的伦理挑战进行大量讨论,以了解如何以最符合保护原则的方式应用它,”他告诉麻省理工学院新闻。

目前,这种方法最适用于包含许多小面积损坏而不是大面积缺失部分的画作。在一个人工智能模型似乎越来越模糊人类和机器创造的媒体之间界限的世界里,看到计算机视觉工具被明确地用作人类技能的增强,而不是完全取代熟练的修复人员的判断,这令人耳目一新。

案例分析:AI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

以一幅17世纪的荷兰绘画为例,该画作由于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出现了严重的霉斑和颜料脱落。传统的修复方法可能需要数月的时间,而且修复效果难以保证。然而,利用AI修复技术,修复师首先对画作进行高精度扫描,然后利用AI算法分析画作的损坏情况,并生成修复方案。接下来,修复师将AI生成的聚合物薄膜“面具”应用于画作表面,即可在数小时内完成修复。修复后的画作不仅恢复了原有的色彩和光泽,而且修复过程对画作本身没有任何损伤。

数据佐证:AI修复的效率提升

根据MIT的研究报告,AI修复技术可以将修复时间缩短66倍。这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内,修复师可以修复更多的艺术品,从而加快了艺术品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AI修复技术还可以提高修复的精度。传统的修复方法往往依赖于修复师的经验和判断,容易出现误差。而AI修复技术则可以根据画作的原始数据进行精确修复,从而保证了修复的质量。

挑战与展望:AI修复的未来发展

尽管AI修复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AI算法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而艺术品的数字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次,AI修复技术在处理复杂损坏时可能存在局限性。此外,AI修复技术的伦理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例如,如何保证修复的真实性?如何避免过度修复?

尽管存在挑战,但AI修复技术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修复技术将在艺术品修复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AI修复技术有望与传统修复方法相结合,共同为艺术品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结语:技术与艺术的和谐共生

AI修复技术的出现,是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典范。它不仅提高了艺术品修复的效率和精度,而且为艺术品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AI修复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在应用AI修复技术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技术、艺术和伦理等因素,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