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国产Hypershell X外骨骼:能否开启消费级智能穿戴新纪元?

1

国产消费级外骨骼 Hypershell X:999 美元的科技平替?

科幻电影中的外骨骼,总是让人热血沸腾。无论是《异形》中的 Power Loader,还是《钢铁侠》的钢铁战衣,都展现了外骨骼在增强人类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如今,这些科幻设定正逐渐走进现实。

从始祖鸟售价 3 万多的外骨骼动力裤引发抢购,到国内景区推出的外骨骼租赁服务,外骨骼产品正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其中,Hypershell X 作为一款备受关注的消费级外骨骼产品,以其相对亲民的价格和强大的功能,吸引了众多目光。

Hypershell X 的宣传视频显示,这款产品不仅可以用于爬山,还可以辅助长跑、骑行等运动。其最高配版本售价 1799 美元,不仅比始祖鸟的外骨骼产品便宜一半还多,而且已经开始向用户发货。

为了深入了解这款产品,笔者有幸借到了一台 Hypershell Pro X。经过两周的深度体验,包括日常走路、骑行,以及周末的爬山挑战,我对这款产品的优缺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外骨骼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思考。

外骨骼:超级英雄梦的垫脚石?

穿上外骨骼,就能像漫威英雄一样无所不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消费级外骨骼能够增强穿戴者的能力,但距离真正的“钢铁侠”还很遥远。

根据官方介绍,Hypershell X 最高可抵消 30 公斤的重量,增强 40% 的腿部力量,并减少 30% 的体力消耗。笔者体验的 Hypershell Pro X 重 2kg,售价 1199 美元。

从外观上看,Hypershell Pro X 并不张扬。同事们觉得它像一个腰包。在京郊两小时的徒步过程中,也只有一位游客认出了这款外骨骼设备。极壳的设计理念是,外骨骼不应过于强调科技感,尤其是在面向老年或医疗场景时,更应注重低调。

穿戴 Hypershell Pro X 并不复杂。只需调节腰部尺寸,将设备主体像腰包一样穿在身上,然后根据身高和大腿围调节腿带的高度和松紧即可。首次使用时,需要在 App 中输入身高、体重、性别等身体参数,作为后续计算的基础数据。

通过蓝牙连接手机 App,可以调节不同的档位和运动模式。Hypershell Pro X 提供“舒适、极限、通透、健身”四种助力强度,以及“行走、奔跑、上坡、骑行”等十种手动标注的运动状态或“自适应动作识别”。也可以通过设备右侧的实体按键进行操作。

不过,由于只有一个实体按键,模式切换等操作需要通过复杂的按键组合才能实现。因此,在手机 App 上操作更为方便。

在日常行走时,Hypershell Pro X 能够明显提升大腿的抬升高度,增大步幅。同行者需要加快速度才能跟上。即使是短时间试戴,摘掉设备后也会感到“有点不会走路”、“腿感觉抬不起来”。

笔者进行了一次 2 公里的平路行走测试。在心率保持在每分钟 120 次的前提下,穿戴外骨骼设备后,步行配速每公里提升约 20 秒,总消耗从 135 千卡降至 123 千卡,降幅为 8.9%。

然而,在健身房的踏步机测试中,由于进入高强度有氧甚至无氧区间,心肺疲惫感无法快速消除。Apple Watch 统计的卡路里消耗甚至高于未佩戴外骨骼设备时的消耗量。

总而言之,Hypershell Pro X 确实能够提供一定的运动帮助,但这种帮助是有限的。它可以让爬山费劲的人变得轻松一些,但无法让不运动的人立即完成半马。

消费级外骨骼:进阶之路

在我看来,一款优秀的消费级外骨骼产品,至少需要在轻便、易穿戴、耐用、价格合理等方面做到高分。如果能提升颜值,就更好了。

然而,仅仅做好这些基础题还不够。消费级产品需要在多种不同环境中使用,这就要求外骨骼产品在运动控制层面提高多场景的适配性。

以徒步为例,用户需要在爬升下降、土路台阶等不同动作和外界环境之间随时切换。如果一款产品只能帮助上坡,那么在下降时,它就会成为额外的负担。

在京郊的轻徒步体验中,笔者发现,尽管 Hypershell Pro X 提供了 10 种不同的动作识别,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更倾向于开启“自适应动作识别”模式,以便更专注于路况,减少额外操作。

只有在连续的长上坡时,我才会切换到“上台阶”模式,以获得更强的助力。

Hypershell Pro X 在下坡时的体验让我惊喜。在下坡时,我们并不希望设备把腿抬得更高,而是需要重心靠后,略微下蹲辅助支撑和防滑。Hypershell Pro X 通过腿杆传递的“反向”作用力,在陡坡上提供了一定的支撑感,就像多了两根登山杖。

我认为,“自适应动作识别”模式是未来外骨骼产品的必备。它可以主动适应用户行为和外界环境变化,并对功能进行微调。这就像驾驶智能 SUV 越野,大部分时候只需像日常驾驶一样操作,只有在特定场景下才需要手动调节到脱困模式。

为了实现更智能的体验,外骨骼产品需要拥有更强的感知能力和更强的大脑。更强的感知需要更高维度的数据输入,例如检测心率、感知外界环境。或许未来我们可以期待“Ultra 版”的外骨骼配备更多传感元件,采集更多维度的数据。

此外,产品也需要拥有匹配这些高维数据的主动推理能力。作为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外骨骼的行动和人体高度一致,因此需要实时感知状态,才能与使用者达到最佳配合。

设想一下,当这些问题得到优化后,用户在使用外骨骼产品时,或许就不再需要手机 App 了。这款 App 也许会像智能辅助驾驶的 SR 界面一样,只负责交付一种视觉安心感,告诉用户“我看到了这些信息,我在处理”。更简单的操作和更一体化的端到端交付,应该是外骨骼以及大多数智能硬件产品在智能时代希望达到的方向。

智能硬件的新机遇

在 Hypershell 身上,我们看到了智能硬件领域近年来的一些发展共性。

过去,优秀的硬件创新往往来自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大品类。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开始从细分市场里生根发芽。创业者们意识到,充分挖掘并满足“小众市场”里的真需求,也可以创造出一个“大产品”。

这种变化源于供给端环境的变化。在珠三角进行硬件创业,可以获得强大的供应链技术和网络支持。即使面对海外竞争,制造环节大概率也会回到珠三角。此外,不少供应链企业正面临国际品牌供应链转移,这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

市场变化也为细分品类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过去做产品时,往往会追求最大公约数。但实际上,即使是万分之一的需求,放在全球市场里,也是一个庞大的量。随着各类内容平台和跨境电商平台的成长,创业者拥有了更多工具和手段,让“小众产品”触达目标用户。

供应链能力的提升让创业者可以把产品“做出来”,市场工具的进化可以让产品“卖出去”,这构成了硬件创业的两个关键前置条件。

“智能化”则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用户愿意购买的智能硬件设备,是一款可以在生活中高频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摆件。智能化和 AI 让外骨骼可以从工厂走向自行车、走向雪场、走向更多场景。

因此,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正尝试把更多过往只被运用在工业场景里的技术“下放”到消费级里,做出更多的新产品。或许未来十年,硬件领域里不会出现取代智能手机的个人计算设备,但消费者可以期待更多好玩实用的新玩意。

这或许是智能硬件行业应对同质化内卷的一种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