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个备受争议且引人深思的领域便是“AI复活”,即利用逝者的数据创建数字化的AI人格,让其以某种形式“重现”。然而,随之而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法律途径,尤其是在遗嘱的起草中,来应对这一新兴挑战,力求避免在未来成为“AI幽灵”。
AI复活:技术与伦理的交织
“AI复活”的概念,是指利用逝者生前的数据——包括文字、声音、影像等,训练人工智能模型,使其能够模拟逝者的言行举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重现”其人格特征。这种技术,又被称为“AI幽灵”或“AI慰 Grief Bot”,旨在为生者提供情感慰藉,仿佛逝者仍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世。
然而,这种技术也引发了广泛的伦理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它可以缓解丧亲之痛,提供持续的情感支持;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它会扭曲逝者形象,侵犯逝者的隐私,甚至对生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正如 Futurism 网站在一篇报道中所指出的,利用AI技术在法庭上重现谋杀受害者的证词,令人感到不安。而《华尔街日报》的一项读者调查也显示,人们对于“AI复活”的伦理问题存在诸多担忧。
遗嘱:生前意愿的法律载体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遗嘱来防止自己死后被“AI复活”呢?
美国国家遗产规划与理事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state Planners and Councils)的专家 Katie Sheehan 指出,目前很少有遗产规划师能够解答关于“AI幽灵”的问题。因为对于遗产规划师来说,AI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遗嘱中一般没有考虑到AI的问题。然而,Sheehan 认为,通过在授权委托书和遗嘱中明确规定,禁止受托人或执行人将个人的文字、声音、图像等提供给任何AI工具,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未经授权的数字复制。
此外,合同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以及形象权等法律,也可以为防止AI复制提供一定的保护。不过,对于名人的保护可能比普通人更为有力。目前,美国广泛采用的《修订版统一信托人数字资产访问法》(Revised Uniform Fiduciary Access to Digital Assets Act)可能有所帮助,但它主要针对的是死者在线账户的访问权限,并不能直接涵盖“AI幽灵”的问题。因此,在缺乏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关于“AI复活”的争议最终可能需要在法庭上解决。
AI复活意愿被忽略的风险
即使在遗嘱中明确表示不希望被“AI复活”,这一意愿也可能被忽视。华盛顿大学博塞尔分校的计算机科学教授 Muhammad Aurangzeb Ahmad 在父亲去世后,创建了一个AI聊天机器人,让他的孩子们能够与他们的祖父互动。Ahmad 在构建这个数字副本时投入了大量的思考,但事后他意识到,他从未征求过他父亲的同意。他表示,如果这个聊天机器人要公开访问,他会感到很不舒服,因为这可能会歪曲他父亲的形象。
如今,任何人都可以利用 ChatGPT 等先进的AI模型,创建类似的聊天机器人。一些公司也推出了“AI慰 Grief Tech”服务,例如 HereAfter AI、SeanceAI 和 StoryFile。面对这一趋势,Ahmad 认为,遗产规划可能是传达个人AI偏好的最佳方式。然而,法学教授 Victoria Haneman 在一篇关于“数字复活法”的文章中警告说,目前还没有法律或监管框架来保护那些希望避免数字复活的人。她认为,现有的保护措施可能足以防止未经授权的商业性复活,但对于个人用途的数字复活,可能最好通过“删除权”来阻止,即赋予生者或近亲删除可能用于创建AI幽灵的数据的权利。
数据删除权: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Haneman 认为,依赖遗产规划来解决AI复活问题存在结构性不平等,因为只有少数人会进行遗产规划。她建议,与其修改法律来承认死后的隐私权,不如赋予人们删除用于创建AI幽灵的数据的权利。Sheehan 也认为,删除权可能需要遗产规划师的参与,因为死者需要在生前删除相关数据,或授权执行人在死后删除。
Haneman 认为,对于那些不希望被“AI复活”的人来说,数据删除权是更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它不会将死者的利益置于生者之上。同时如果“数字来世产业”蓬勃发展,法律可能会发生变化,以加强对死者的保护。
对未来世代的影响
如果专家预测的“反乌托邦”成为现实,大型科技公司可能会利用人们的悲伤,窃取死者的数据,并将其用于商业目的。届时,人们可能会被迫为与AI幽灵的互动付费,或者在与死者的聊天中被迫观看广告。此外,一些专家警告说,与AI幽灵互动可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危害,尤其是在数字来世产业设计不当的情况下。但也有专家认为,在适当的范围内,AI聊天机器人可以帮助人们管理悲伤。
Haneman 指出,人们有许多纪念死者的方式,例如竖立雕像、听语音邮件或观看家庭录像。创建数字副本只是这些传统方式的一种延伸。Ahmad 也认为,创建他父亲的数字副本是一种学习经历,他建议其他家庭在开始这个过程之前仔细考虑。他特别警告说,要小心地向年幼的孩子介绍AI聊天机器人,因为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机器人不是真实的人。但是孩子们可能会有更新奇的想法,Ahmad回忆说,他的女儿曾经建议制作一个看起来像他父亲的机器人,这样他就可以拥抱它了。
总的来说,防止自己成为“AI幽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伦理、法律、技术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虽然目前的法律框架还不够完善,但通过合理的遗产规划和数据删除权的引入,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数字遗产,避免在未来的世界中被“AI复活”。同时,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AI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希望如何被后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