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眼镜“卖爆”背后:AI眼镜行业的新格局与未来

0

小米眼镜引爆AI眼镜行业:一场“深水区”的竞逐

小米AI眼镜的“卖爆”无疑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阵强烈的震动。截至2025年7月2日,小米AI眼镜的实际用户激活数量已突破三万台,这一数字直接反映了产品的真实用户规模,标志着AI眼镜赛道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玩家。

小米AI眼镜外观

小米的入局,如同将整个行业从“浅滩游戏”带入了充满变数与机遇的“深水区”。这不仅仅是一款产品的成功,更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重新定义。

小米的成功并非偶然

小米的成功,离不开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整个行业的探索与试错。闪极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闪极曾试图打造国产版的Ray-Ban Meta,但最终却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品控问题、功能未如期上线等。一位阿里通义大模型团队的高管曾透露,闪极团队对AI的理解还停留在“接入个API就行了”的层面,严重低估了从模型到眼镜应用的整合难度。硬件选型上的失误更让产品雪上加霜。

闪极眼镜产品问题

与闪极相比,小米作为一家成熟的硬件巨头,其优势被无限放大。强大的供应链议价能力、深厚的硬件工程经验、成熟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完善的软件开发团队,共同构成了小米AI眼镜成功的基石。

产品取舍与重新定义

小米AI眼镜虽被定调为“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但其产品本身并不“未来”。小米AI眼镜重约40g,采用了经典的D型方框设计,官方宣称“专为亚洲脸型优化”,佩戴时不易产生明显的压迫感。小米通过提供多种配色,以及支持全渠道配镜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日常佩戴的时尚属性需求。

小米AI眼镜外观

其硬件设计部分的最大的设计亮点,无疑是“电致变色”版本的推出。用户通过双指划动镜腿,即可在0.2秒内实现镜片颜色的多档调节。第一人称视角(POV)拍摄是当前AI眼镜最核心的应用场景。小米选择以更高的分辨率作为突破口,其横屏视频在清晰度和画幅上超越了Ray-Ban Meta的竖屏格式。

然而,这种对画质的追求似乎牺牲了部分的稳定性。在运动场景中,小米眼镜的画面拖影相较于防抖性能卓越的Ray-Ban Meta更为明显。在交互层面,两者都提供了快捷的操控方式,但细节上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打磨思路。小米通过实体按键实现了迅捷的0.8秒快拍,但在语音控制上,却缺少了结束录制的指令,必须依赖手动操作。

在AI的实现路径上,小米选择了与Meta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Meta选择将AI模型内置于设备端侧,实现了几乎零延迟的飞快响应。然而,对中国用户来讲,网络限制使其核心的多模态Meta AI功能在中国大陆地区无法使用。目前,小米在AI眼镜上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云端”路线,将其AI能力完全绑定于手机上的小爱同学。

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调用强大的云端算力,从而实现会议纪要转写、多语言同声传译等复杂且高度本土化的实用功能。但其代价是,每一次交互都依赖于手机的蓝牙连接,带来了大约两秒的延迟。

百镜大战与巨头的野心

小米的入局,不仅是推出了一款产品,更是向整个行业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AI眼镜的时代,真正开始了。Meta与依视路的合作证明了,只要解决了设计、佩戴和核心功能问题,消费者愿意为AI眼镜买单。

Meta的野心不止于此。它计划推出更多基于Oakley等旗下品牌的联名款,并逐步将Ray-Ban Meta打造为一个开放平台,允许第三方开发者为其开发应用。

Meta Oakley 眼镜外观

但在国内,小米面对的是一个蓄势待发、但用户接受程度相对更低的战场。除了前述的闪极,雷鸟创新推出的V3 AI眼镜主打4K拍摄和39g的超轻重量;Rokid Glasses则凭借其显示功能,数次在社交媒体上“出圈”,在前期同样承担了不少教育市场的成本。此外,作为事实上的普及者,小米AI眼镜仍然在很多地方起到了教育市场的作用。

AR眼镜最难的部分是占系统总功耗60%的显示模组和30%的运算芯片。因此,无论是小米还是Meta,都务实地选择了“眼镜+相机+音频+AI”这一形态,作为通往终极AR眼镜的过渡阶段。这既是技术上的妥协,也是商业上的明智选择。

小米的成功入局,无疑会刺激更多科技和互联网大厂加速推出自己的产品。可以预见,接下来,来自百度、字节跳动等公司的竞品也将陆续登场。2025年下半年的AI智能眼镜市场,将从创业公司零星点火的阶段,正式进入巨头们正面厮杀的激烈竞争格局。

通往“下一个iPhone”的漫长征途

小米AI眼镜的表现,决定着它能否在中国市场抢占先机,至少从目前的首销销量来讲,小米AI眼镜作为大厂中入局最早、最受期待的选手之一,已经抢占了重要的先机。

小米AI眼镜外观

从长远看,AI眼镜的终极目标,的确仍然是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个人计算平台。这条路道阻且长,需要攻克显示、功耗、交互、生态等无数技术难关。但小米AI眼镜的火爆销售证明,大门已经被推开,市场已经准备好迎接变革。

在这场没有人愿意错过的、通往“下一个iPhone”的竞赛中,沿着Meta的路线,小米已经率先看见了第一个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