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变革时代的开端。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在Founder Park AGI Playground 2025上,分享了他与超过200个AI领域创业团队深度交流后的观察与思考。他指出,AI Native产品的核心并非仅仅是创造新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构建AI能力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
张鹏坦言,过去三年既充满挑战又令人兴奋。技术和产品的快速迭代让人应接不暇,但同时也看到了AI为极少数人创造巨大价值的潜力。他用“寡者亦可泽万众”来形容这个时代的特点,即少数人可以为广大用户创造巨大的价值。
AGI Playground旨在打造一个“公器”,让AI领域的优秀人才汇聚一堂,激发创新,共同探索未来。
AI Native的新目标:建设AI与人的新关系
在探讨AI Native产品的新目标时,张鹏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AI Native产品的重点不是用AI创造新工具,而是构建AI能力与人之间的新关系。这种“关系”的构建,源于AI产品中出现的系统提示词(System Prompt)。
系统提示词类似于源代码,它定义了AI的角色以及与用户的关系。例如,NotebookLM、Manus、Cursor等产品的系统提示词,都在设定某种人设,以及它们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系统提示词是给AI看的产品文档,它告诉AI如何组织能力、输出结果,甚至形成与用户的特定交互。
大模型拥有“超语言能力”,能够完全掌握人类的语言和代码,从而改变AI与人之间的关系。AI展现出“主体性”,与人之间可能形成“互为主体”的关系,这是通向更高阶关系的核心。
所有成功的Agentic AI产品,都会在系统提示词的开头定义“你是谁”以及“你和用户的关系是什么”。因此,我们不能再把AI仅仅视为制造工具的材料,而应该将其视为构建关系的伙伴。
关系带来的新挑战
这种新关系的构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情商:当产品具有某种主体性,要与用户建立新关系时,情商成为价值交付的一部分。例如,Cursor的系统提示词中,就包含了对用户情绪的捕捉和回应,这体现了产品团队对“关系建设”的思考。
生命感:AI Native产品本质上是在建立与用户之间的新关系,因此产品生命感的提升,有助于加强主体性,提升关系的层次。一些类宠物的智能硬件产品,通过传感器和简单的反馈,就能创造出生命感,从而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关键在于理解,如何“用相对低的智能,交付相对高的情绪价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立体的、复杂的,我们也可以从宠物、甚至植物身上获得情感连接。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更丰富我们对于建设与用户的新关系的理解。
新关系带来的新机遇
新关系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 跨次元的混合价值交付:AI时代模糊了软件和硬件的边界,将数字世界(二次元)与现实世界(三次元)连接起来。AI需要从“二次元”走向“三次元”,才能交付更大的价值,与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例如,情绪管理APP结合可穿戴硬件,可以通过传感器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并通过震动等方式干预用户的情绪状态。
硬件可以交付功能价值,而软件可以交付情绪价值。这种混合价值的交付,可以突破传统品类的价值天花板。
- 新关系带来服务分发的新通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巨头通过扩展功能、积累用户,成为国民级应用,然后在平台内分发服务。但在AI时代,新关系可能形成服务分发的新通路。用户愿意为能够解决问题的Agent产品付费,这意味着每个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LT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天花板被突破了。与巨头相比,创业公司如果能更早地与用户建立信任和习惯,就能获得优势。
选择与用户建立的关系类型,将决定LTV价值的天花板。通过解决用户问题、建立稳定的预期,可以延展服务的价值空间。当万事都有Agent时,顺着“关系”的分发可能才是更高效的。
例如,AI分析师在分析完行业趋势后,可以直接帮助用户完成股票配置。
追求建设性关系:对人性的解放,而非纵容
建设长期关系需要是建设性的,这意味着要对人性进行解放,而不是简单的放纵。AI产品不应只是利用人性、纵容人性,而应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人性。
一个产品的最大价值是由审美决定。以“关系”为目标重新思考,需要真心为用户好,避免“贩卖用户”等行为,因为这种“背叛”会直接摧毁关系。
AI Native的新管线:在不确定性中增强确定性
在实现AI Native产品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失控,接受失控,并在不确定性中增强确定性。新管线的核心在于Broad Input(宽输入)和Liquid Outputting(柔输出)。
宽输入Broad Input:积极主动地感、知、觉
宽输入指的是更积极主动地进行“传感”、“认知”以及“觉察”。
- 传感:通过文本、声音、视觉、压力、温度、空间等传感器,获取更丰富的数据。
- 认知:通过知识库、长上下文模型等,更准确地理解需求,提升价值交付的确定性。
- 察觉:结合其他信息,更精准地理解甚至预测需求。
AI产品需要主动向用户的context靠拢,而不是让用户每次都像面对陌生人一样。例如,Dia浏览器可以同时“看”到所有标签页中的信息,从而帮助用户进行思考和总结。
宽输入的终极目标是:
- 多模态的实时感知。
- 对生活流(lifestream)的高分辨率捕捉。
- input和output之间可以闭环地学习和进化。
柔输出Liquid Outputting:分步交付,创造一个与用户协行的进程
柔输出指的是以用户舒适的方式,承载用户到达需求的彼岸。这意味着,需要从“一次固态的交互和交付动作”变成一种“液态的交互和交付旅程”。
- Devin在用户需求不清晰时,会主动追问,避免造成失望感。
- Deep Research会先出一个大概的研究方案,让用户确认。
- YouWare的Vibe Coding允许用户从已有的模板出发,进行个性化创造。
拉着用户一起前进,像液体那样承载用户、包裹用户抵达需求的彼岸,建设这样的进程,才能真正和用户建立更好的“共同经历”。这通向信任,而信任是关系的根基。
AI Native产品本质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I/O系统。交付的不再是工具,而是结果,是“实现”。这是个人计算的新革命。
AI Native的新价值模型:服务AI,构建三维价值
AI Native时代,创业者需要明白,服务的不只是用户,同时也在服务AI。这意味着,产品工程不仅要从用户需求出发,还要思考AI需要什么。
AI能力的高度,一部分来自优秀的模型,另一部分来自产品工程在模型基础上进一步释放和构建。只有AI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构建三维的价值模型。
这意味着,传统的用户数量、ARR(年度经常性收入)等指标,可能无法充分衡量一个产品的价值。如果服务用户的任务太低频、太简单,就难以形成AI能力提升需要的高质量数据飞轮。此时,单纯的投流、买用户,可能不再是最合理的发展模式。
需要对“新酒”和“新瓶”都有思考的创业者。“新瓶”指的是增长方式、商业模式、团队组织等。要从一开始就告诉自己“老瓶”碎了,避免错过时代带来的真机遇。
传统的“产品经济学”和“管理学”正在发生变化。
例如,收费应该前置还是后置?是否需要智能合约支持的后置付费?什么是AI Native时代的支付宝和白条?“收钱”和“给用户钱”是否是个一体两面的东西?
人类每次技术进步,3年的维度要关注生产力的变化,但10年的维度要关注生产关系的变化。
未来的伟大公司是否还需要上万人?如果人可以更少,这群人是谁?他们的使命是什么?如何定义使命、愿景、价值观?如何管理“提效”?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张鹏的分享提出了许多问题,而产品人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答案。他期待着大家回到这个舞台,将探索的结果分享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