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行IPO:吉利出行版图的关键一步,能否打破网约车红海困局?

0

在中国网约车市场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曹操出行作为吉利集团旗下的重要战略布局,其上市之路备受瞩目。这家背靠汽车巨头的出行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断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试图打破由滴滴出行主导的行业格局。然而,在追求增长与创新的道路上,曹操出行面临着盈利困境、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对聚合平台依赖度上升等多重挑战。

曹操出行:吉利转型的关键棋子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中国网约车市场正经历一场由滴滴、快的和Uber等巨头参与的激烈补贴大战。这场烧钱大战迅速普及了网约车概念,但也加速了行业洗牌。2015年,滴滴与快的合并,形成了市场垄断之势。面对这一变局,吉利控股于同年低调孵化了曹操专车,试图在出行领域分一杯羹。

吉利此举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对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曹操出行的创始人刘金良曾提出“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理念,认为未来的汽车企业必须转型为出行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而不仅仅是汽车制造商。此外,2014年吉利汽车销量大幅下滑,也促使吉利寻求新的增长点。通过成立曹操出行,吉利既可以消化新能源汽车产能,又能收集运营数据以迭代研发,同时还能推动企业向出行服务商转型,可谓一举多得。

吉利的战略选择,也引发了其他汽车企业的效仿。上汽集团、长安、一汽、东风以及广汽集团等纷纷入局网约车市场,试图在出行领域开辟“第二战场”。

差异化竞争:B2C模式与定制化车辆

面对滴滴出行等市场先行者,曹操出行并没有选择正面竞争,而是采取了差异化的B2C模式。与滴滴等平台连接私家车主和乘客的C2C模式不同,曹操出行选择自建车队,统一采购吉利新能源汽车,并对司机进行专业招聘和培训。这种模式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也为曹操出行在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方面奠定了基础。

除了统一车辆和服务,曹操出行还推出了“定制车”战略。不同于普通家用车,曹操出行的定制车辆针对网约车运营的特殊需求进行了优化设计,旨在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乘客体验和简化车辆维修。截至2023年底,曹操出行已在全国部署了3.1万辆定制车,占其车队总量的50.7%。据称,曹操定制车的TCO(车辆总持有成本)较市场上的主流纯电网约车低32%至40%。

上市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采取了差异化竞争策略,但曹操出行仍面临盈利难题。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4年,曹操出行已连续亏损四年,累计净亏损超过82亿元。尽管如此,曹操出行依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完成了多轮融资,其中2021年获得的38亿元B轮融资,是当时国内网约车出行企业获得的最大额度单笔融资。目前,吉利创始人李书福仍是曹操出行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达83.9%,这表明曹操出行在吉利集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成功上市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在竞争激烈的网约车市场,曹操出行面临着来自滴滴出行等头部企业的巨大压力,以及来自T3出行、享道出行等同类型企业的竞争。此外,高德、百度、美团等聚合平台也凭借其流量优势,不断侵蚀自营网约车平台的市场份额。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曹操出行对聚合平台的依赖度正在不断上升。数据显示,2024年曹操出行超过85%的订单来自聚合平台,而来自自身App的订单仅占不到15%。这种过度依赖聚合平台的模式,不仅增加了曹操出行的运营成本,还削弱了其品牌影响力和用户自主权。2022年至2024年,曹操出行支付给聚合平台的佣金从3.22亿元增至10.46亿元,三年增长超过两倍。

自动驾驶:决胜未来的关键

在网约车市场竞争之外,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为出行行业带来了新的变数。特斯拉、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以及滴滴出行等企业纷纷加大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入,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正在加速。

面对这一趋势,曹操出行也在积极布局自动驾驶。2025年2月,曹操出行提出了“定制车+自动驾驶技术+出行平台”的全域自研方案,并计划在苏州、杭州等地进行试点,预计2026年底推出L4级别的自动驾驶车型。然而,与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企业相比,曹操出行在技术积累和数据积累方面仍有差距。因此,在自动驾驶这场关乎未来的竞争中,曹操出行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结语

曹操出行的发展历程表明,在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中,差异化竞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通过B2C模式和定制化车辆,曹操出行在网约车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然而,在追求增长的道路上,曹操出行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盈利困境、市场竞争以及对聚合平台的依赖。未来,曹操出行能否成功突围,取决于其能否在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取得突破,并摆脱对聚合平台的依赖,构建自主的用户生态体系。

上市为曹操出行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但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曹操出行需要不断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以应对来自市场和技术的双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