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AI眼镜“卖爆”背后:行业深水区与巨头的新战局

1

小米AI眼镜的“卖爆”现象,无疑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首销突破三万台的激活量,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代表着AI眼镜赛道真正进入了“深水区”。

小米 AI 眼镜外观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市场反响:从“浅滩游戏”到“深水区”

过去,智能眼镜更多是少数极客和先行者的玩物。而小米的入局,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将AI眼镜这一概念普及给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这股强劲的势头,也预示着中国AI眼镜行业,正从最初的市场摸索阶段,进入一个充满变数与机遇的新阶段。

小米凭什么“卖爆”?

小米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整个行业探索、试错与期待的基础之上。与一些创业公司的“踩坑”相比,小米的优势在于其成熟的硬件基因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反面案例:闪极的困境

闪极曾被寄予厚望,希望打造国产版的Ray-Ban Meta。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产品在品控、功能实现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让用户大失所望。

有用户反映,产品存在镜腿不对称、掉漆等问题,甚至出现无法开机、充不进电的致命缺陷。在核心的拍摄功能上,画质也备受诟病,被用户形容为“千禧年的复古画风”。更重要的是,闪极对AI的理解还停留在“接入个API就行了”的层面,低估了从模型到眼镜应用的整合难度。

硬件选型上的失误也让产品雪上加霜。闪极为拍拍镜搭载了紫光展锐2020年发布的智能手表芯片W517,试图用一颗为手表设计的芯片,去支撑一款需要更长续航、更轻重量、并接入多种大模型的智能眼镜,其调教难度可想而知。

定价 999 元 的闪极眼镜产品在上市之后存在诸多品控问题 | 图片来源:小红书

小米的优势:成熟的硬件基因

与闪极等创业公司相比,小米作为一家年出货量上亿台设备的硬件巨头,拥有强大的供应链议价能力、深厚的硬件工程经验、成熟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完善的软件开发团队。这使得小米能够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打造出完成度更高、体验更稳定的产品。

产品策略:取舍与再定义

小米AI眼镜虽然被定义为“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但其产品本身并不追求极致的“未来感”,而是在实用性和用户体验上做出了权衡。在产品设计和功能上,小米也有自己的思考。

外观设计:经典与时尚的融合

小米AI眼镜重约40g,采用了经典的D型方框设计,官方宣称“专为亚洲脸型优化”,佩戴时不易产生明显的压迫感。虽然有评测认为其镜框和镜腿相较于设计更为时尚的Ray-Ban Meta略显粗大呆板,但小米通过提供经典黑、半透明玳瑁棕、鹦鹉绿等多种配色,以及支持全渠道配镜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日常佩戴的时尚属性需求。

小米 AI 眼镜外观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电致变色:科技感与实用性的结合

“电致变色”版本的推出是小米AI眼镜的一大亮点。用户可以通过双指划动镜腿,在0.2秒内实现镜片颜色的多档调节。尽管该功能有时需要多次调试才能成功,且需额外支付一定的溢价,但它依然凭借炫酷的科技感吸引了大量订单。

拍摄功能:分辨率与稳定性的权衡

第一人称视角(POV)拍摄是当前AI眼镜最核心的应用场景。小米选择以更高的分辨率作为突破口,其横屏视频在清晰度和画幅上超越了Ray-Ban Meta的竖屏格式,同时也更贴合主流平台的观看习惯。然而,这种对画质的追求似乎牺牲了部分的稳定性。在运动场景中,小米眼镜的画面拖影相较于防抖性能卓越的Ray-Ban Meta更为明显。

交互方式:实体按键与语音控制

在交互层面,小米通过实体按键实现了迅捷的0.8秒快拍,但在语音控制上,却缺少了结束录制的指令,必须依赖手动操作。相比之下,Ray-Ban Meta的语音交互则更为完整,支持全程语音启停,提供了更沉浸的“解放双手”体验。

AI实现路径:云端与端侧的抉择

小米与Meta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Meta选择将AI模型内置于设备端侧,实现了几乎零延迟的飞快响应。然而,对中国用户来讲,网络限制使其核心的多模态Meta AI功能在中国大陆地区无法使用。

目前,小米在AI眼镜上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云端”路线,将其AI能力完全绑定于手机上的小爱同学。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调用强大的云端算力,从而实现会议纪要转写、多语言同声传译等复杂且高度本土化的实用功能。但其代价是,每一次交互都依赖于手机的蓝牙连接,带来了大约两秒的延迟。

“百镜大战”与巨头的野心

小米的入局,不仅仅是推出了一款产品,更是向整个行业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AI眼镜的时代,真正开始了。Meta的成功为所有后来者提供了范本和目标。其销量突破200万台,合作方依视路陆逊梯卡更是计划到2026年底将年产能提升至千万台。

Meta与依视路的合作证明了,只要解决了设计、佩戴和核心功能问题,消费者愿意为AI眼镜买单。Meta的野心不止于此。它计划推出更多基于Oakley等旗下品牌的联名款,并逐步将Ray-Ban Meta打造为一个开放平台,允许第三方开发者为其开发应用。

Meta Oakley 眼镜外观 | 图片来源:Meta

扎克伯格在内部会议上呼吁:“我们基本开创了这个品类,竞争对手尚未真正进场,但他们终将到来……眼下正是我们全速推进的绝佳时机。”但在国内,小米面对的是一个蓄势待发、但用户接受程度相对更低的战场。除了前述的闪极,雷鸟创新推出的V3 AI眼镜主打4K拍摄和39g的超轻重量;Rokid Glasses则凭借其显示功能,数次在社交媒体上“出圈”,在前期同样承担了不少教育市场的成本。

除了产品本身,一场围绕设计与渠道的合纵连横早已展开,博士眼镜、宝岛眼镜等传统眼镜巨头,纷纷与雷鸟、华为、魅族等科技品牌达成合作,试图抢占线下入口。

此外,作为事实上的普及者,小米AI眼镜仍然在很多地方起到了教育市场的作用:许多消费者在体验小米AI眼镜时都会问:“为什么不能直接在镜片上显示字幕?”这背后,是AI眼镜行业在当前技术阶段产生分水岭的缩影:真正的AR眼镜,需要在轻薄的镜片上实现高亮度的信息显示,并由一颗低功耗芯片进行实时运算,即使是目前已经采用自研芯片的小米AI眼镜,也没有在当前的试水阶段采用这种设计。

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副总裁Neil Shah指出,AR眼镜最难的部分是占系统总功耗60%的显示模组和30%的运算芯片。罗永浩在投身AR领域、烧掉大量资金后也在极客公园举办的AGI Playground大会上坦言,十年内AR眼镜都不太可能实现理想的商业化。

因此,无论是小米还是Meta,都务实地选择了“眼镜+相机+音频+AI”这一形态,作为通往终极AR眼镜的过渡阶段。这既是技术上的妥协,也是商业上的明智选择。

但凭借小米的品牌势能,AI眼镜的概念迅速从科技圈渗透到大众消费市场。三万台的激活量,意味着有三万个活跃的种子用户正在通过社交分享、口碑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并对这一新品类产生兴趣。

一款来自巨头、且能够大规模出货的产品,为上游供应商提供了明确的需求和方向。无论是镜片电致变色技术、微型摄像头模组,还是特种转轴和低功耗芯片,都有了可以为之奋斗和迭代的量产目标。一个稳定、健康的产业链生态,正围绕着这些头部产品加速形成。

小米的成功入局,无疑会刺激更多科技和互联网大厂加速推出自己的产品。可以预见,接下来,来自百度、字节跳动等公司的竞品也将陆续登场。2025年下半年的AI智能眼镜市场,将从创业公司零星点火的阶段,正式进入巨头们正面厮杀的激烈竞争格局。

通往“下一个iPhone”的漫长征途

小米AI眼镜的表现,决定着它能否在中国市场抢占先机,至少从目前的首销销量来讲,小米AI眼镜作为大厂中入局最早、最受期待的选手之一,已经抢占了重要的先机。

小米 AI 眼镜外观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但它远非这场竞赛的终点:从长远看,AI眼镜的终极目标,的确仍然是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个人计算平台。这条路道阻且长,需要攻克显示、功耗、交互、生态等无数技术难关。但小米AI眼镜的火爆销售证明,大门已经被推开,市场已经准备好迎接变革。在这场没有人愿意错过的、通往“下一个iPhone”的竞赛中,沿着Meta的路线,小米已经率先看见了第一个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