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赋能哲学学习:苏格拉底和尼采成为你的私人导师
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 AI 不再仅仅是提供搜索结果的工具,而是能够直接承担起授课的任务时,它与成为真正的“老师”之间还存在多大的距离?
过去几年,在线教育领域蓬勃发展,其中一个热门的副业是“制作课件”。一套精心设计的 PPT 课件售价几百元,成为了许多焦头烂额的老师和希望通过内容创作赚钱的博主的得力助手。
“知识付费”的概念从未如此普及。随着各种 AI 工具的涌现,“一键生成 PPT”已经成为一项基本技能。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些旨在取代传统搜索引擎的 AI 搜索工具,现在也具备了类似的功能。
我最近体验了秘塔 AI 的一项新功能——“今天学点啥”。用户只需上传一篇论文、一本书,或者直接使用秘塔 AI 搜索到的相关主题资料,它就能自动将这些内容转化为一堂生动的课程,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给你听。
秘塔 AI 搜索生成的课程结构完整,重点突出,知识点全面覆盖,再配以清晰的语音讲解,完全可以直接用于在线教学。这项功能不仅能够“量产”像 AI 教父李一舟这样的知识网红,对于广大学生和教师群体来说,更是一项福音。
一键生成课件,人人都能成为“讲师”
最近在使用秘塔 AI 查找资料时,我注意到它上线了一个名为“今天学点啥”的新功能。该功能的图标是一个蓝色的学士帽,位于页面左侧的边栏中。
这是秘塔 AI 在今年 4 月底推出的新产品,旨在根据书籍、论文、行业报告等文本资料生成课程讲解。用户上传资料后,只需等待几分钟,系统便会自动生成 PPT、语音讲解和课程结构。如果没有现成的资料,用户也可以直接在应用内搜索并使用推荐内容。
尽管由于 2024 年的法律争议,秘塔 AI 不再将知网作为其文献库之一,但维普、万方、PubMed、Science Direct 等国内外资源也完全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其中,讲解外文文献的功能对我帮助最大。外文文献常常给学习者带来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双重挑战。如果主题比较陌生,那么学习者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
作为一个自然爱好者,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鲸鱼和猪竟然属于同一个目!根据我们平时的认知,猪、牛、鹿等是大型陆地哺乳类食草动物,而鲸鱼则生活在海洋中,它们怎么可能属于同一个家族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在秘塔 AI 中搜索到了《古生物学杂志》2013 年发表的论文“On the Origin of Cetartiodactyla: Comparison of Data on Evolutionary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论鲸偶蹄目的起源:进化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数据的比较)”。除了想弄明白这个疑问之外,我还想对这篇论文的内容进行相对全面的了解。
这时,秘塔 AI 搜索的“今天学点啥”功能就派上了用场。
在课程生成之前,用户可以选择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授课风格。知识程度分为“初学者”、“进阶者”和“专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风格方面,我绝大多数时候都会选择简洁而高效的“课堂”模式,但“苏格拉底”、“拿破仑”、“爱因斯坦”等 23 种戏剧化的模式也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适合在感到困倦时使用。
不同风格之下的课件结构基本相同,但讲解词有所不同。我提取了几个不同风格的同一句内容。
【课堂】:长期以来,我们对鲸鱼和偶蹄目动物的认知是清晰的:一个是海洋霸主,一个是陆地食草者,它们似乎属于完全不同的进化路径。
【尼采】:看呐!旧有的神祇——那些僵化的分类学概念!——正在崩塌!人们曾以为,陆地上的奔跑者与海洋中的巨兽,是两条永不相交的河流。
【小说】:我的导师,那位头发花白、眼神深邃的老教授,曾指着博物馆里巨大的鲸鱼骨架和旁边的河马标本说:“看,艾琳娜(本篇论文一作),它们是同一个故事的两面。”
【张爱玲】:基因,是写在血脉里的隐秘诗篇。它们低语着,说鲸与河马,这两个看似天壤之别的存在,竟有着共同的祖先,如同孪生姐妹,只是命运将她们引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一条奔向汪洋,一条留在泥泞。
课程生成的速度很快,不出几分钟,“塔子”老师就可以搞定课程,目前还没有遇到过卡顿的情况。
课程一开始,语音讲解便迅速营造出上课的氛围。音频与幻灯片结合,取代了枯燥的文字陈述,就像是点开了 B 站知识类 UP 主的视频,但内容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
尤其令人惊艳的是,“塔子”老师总能精准地抓住论文中最适合视觉呈现的部分,并以简洁美观的方式制作成课件,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古生物学知识变得清晰有序、条理分明。
“塔子”老师在这一点上处理得非常聪明。它不会咬住术语不放,也不会在复杂的推导里兜圈子,而是先带领你抓住核心思路,把论文的结构、重点和基本概念讲清楚。在我听懂大致内容的同时,也慢慢能够看清这块知识地图的轮廓。这种讲解重点、不堆砌的风格,对非专业的学习者特别友好。
更妙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你可以随时提问。你不需要鼓起勇气举手,也不会打断任何人,只需在课程下方打字提问,“塔子”老师就会在侧栏里迅速回复,补充讲解内容。学习不再是静静接受的一条路,而像是一场可以随时插话和追问的交流。这种有来有回的节奏,让人真正有“听懂了”的踏实感。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们常常在学习中被各种琐碎的操作打断,比如资料格式转换、内容查找等,而秘塔 AI 很好地消除了这些学习中让人烦躁的“坎”。
例如,当我想让秘塔 AI 基于一篇文章生成课程时,我不需要费力地去转换格式,只需上传网页链接就能直接生成讲解内容。而且,在使用秘塔 AI 搜索找到想看的文章后,我可以一键收藏到“知识库”中,之后就可以直接在“知识库”内提问,无需额外下载或转换 PDF。这一点比许多传统的 AI 工具方便太多。
在听课过程中,我也不需要切换屏幕回看文献。课程内部可以直接选择分屏模式,左边是课件,右边是文献。系统还会在文献里自动标注当前讲解的片段,避免学习者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方向。
课程结尾部分的处理也别出心裁。每次学习完之后,秘塔 AI 都会附上 10 道左右的习题,当场检测你是否真正掌握了刚学的内容。如果你答错了,它会给出解释,带领你回顾关键知识点。而且,最后它还会顺势推荐一些相关资料,供你延伸阅读,补全知识网,让你一不留神就学了好几个小时。
对我来说,“今天学点啥”真正打动我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它的内容讲解得如何,更在于它把学习这件事变得更完整了。
过去,我们常常需要在各个平台之间来回切换:寻找文章、观看视频、整理笔记,然后再想办法测试理解。现在,这些环节几乎都可以在一个应用里完成,流程被打通,体验也更加集中高效。
当然,“今天学点啥”也还有值得优化的地方。
起初,我以为秘塔 AI 可以直接根据我的问题自动搜集并整合资料,然后生成课件进行讲解。但实际体验中,它的流程还是先帮我检索相关资料,由我来选择文献,再基于这些内容制作课程。虽然这种方式对于具备一定资料筛选能力的用户来说没有问题,但如果将来能够增加“自动整合资料并生成课程”的选项,可能会对更多学习者更加友好。
另外,就是在外语处理方面。我在尝试用它学习德语时,发现系统虽然可以识别德语文本,但在语音讲解时还是用英语的发音方式来读德语,这对于小语种学习者来说会造成不便。语言学习是整个自学版图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秘塔 AI 如果想要覆盖更多用户,恐怕还得优化这一点。
降低学习门槛,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学点啥
提到“今天学点啥”,就绕不开它背后的公司——秘塔科技。秘塔科技成立于 2018 年,总部位于上海,是国内较早一批专注于“AI+知识服务”方向的科技企业。
最初,秘塔科技推出的产品是“写作猫”和“MetaLaw”,分别面向通用写作和法律场景,旨在帮助用户以更高效的方式生成、理解和处理复杂文本。这些工具逐渐积累了不少用户基础。
在这些基础能力之上,秘塔科技进一步开发了“秘塔 AI 搜索”,主打精准、干净、结构化的内容检索体验。它没有广告,也避开了 SEO 刷屏内容,特别适合查阅论文、行业报告、学术材料等。
到了 2024 年底,秘塔科技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教育”。但它并非要打造传统意义上的网课平台,而是从 AI 的角度出发,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将 AI 真正转变为老师的角色,而不是仅仅作为信息的中介?
“今天学点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直接回应。
用下来这几天,我越来越觉得,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纯粹出于兴趣想了解点新东西的人,只要有学习需求,“今天学点啥”基本上都能派上用场,而且对内容类型和年龄阶段的限制也不算大。
我的高中同学现在是一名教师。在被我成功安利之后,她表示自己大学时就曾经用秘塔 AI 辅助撰写论文中的文献综述,接下来她准备将秘塔 AI 的新产品带进课堂里试试。
对老师来说,用它作为备课的起点其实能够节省不少时间。最近,课程 PPT 已经可以用积分直接下载了。秘塔 AI 提供了课件结构的基本思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补充,比从头制作一份课件要高效得多。当备课压力很大程度上被 AI 产品分散时,老师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课堂质量,关照学生。
后来,我自己也试了试它的“搜题”功能,挑选了一些高考数学选择题来听讲解。虽然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接触这些题了,但它的讲解节奏合理,推导过程也算清楚,一步步听下来基本都能够理解。
与传统的搜题工具相比,它的优势在于能够讲透,而不是只给你一个答案,而且还可以反复听,不懂就重来,这对正在备考的学生应该有帮助。
有很多好奇的念头都曾经在我们的脑海里一闪而过,但一般情况下,这些念头闪完就消失了,再也想不起来了。而秘塔 AI 的新功能能够保存好奇的火种,并继续点燃它。
每次打开“今天学点啥”的首页,总能看到各种领域的内容被推荐出来,比如哲学、心理、健康、自然科学等等,主题跨度很广。即使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很容易被某个话题吸引,顺势点进去听一课。
前两天我刚学完一课,转眼就在小红书上刷到了相同题材的科普。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今天学点啥”的意义之一在于:
它让普通人更容易接触到原始文献,而不是依赖经过多轮转述的二手信息。
就像我最近看的那篇关于鲸豚演化的论文,如果交给几个短视频博主转述,很可能就会出现以偏概全或误读的问题。我始终相信,一个运行良好的 AI 要胜过不专业的人类。
总的来说,“今天学点啥”在讲解知识这件事上,确实做得挺扎实。对我个人而言,它是一个可用、好用、不会制造额外负担的学习辅助工具。之后如果有什么特别想了解的主题,我会先来这里试试看。
AI 是否真的会成为“老师”,这还有待观察,但秘塔 AI 至少已经让“学点东西”这件事变得没那么难以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