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这个AI技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被各种AI工具包围,从AI写作到AI搜索,再到AI启动器,每一款软件都试图借助AI重新定义我们与电脑的互动方式。然而,作为我们上网冲浪最重要的工具——浏览器,长期以来却并未真正被AI技术所革新。许多所谓的“AI浏览器”,实际上只是在搜索框中简单集成了ChatGPT或Gemini等AI工具,或者添加了一些AI插件而已。
浏览器,这个现代人最常用的工具,却在智能化升级的道路上显得相对滞后。直到Dia的出现,才让人眼前一亮。
Dia的核心理念是“AI即是浏览器”。它不仅仅是一个浏览网页的工具,也不是简单的AI外挂或插件,而是一款真正从底层重构浏览器的创新产品。如果你还在使用传统的复制粘贴方式,将网页内容导入ChatGPT进行总结、翻译和提问,那么Dia绝对值得你关注。
使用Dia一段时间后,它不仅颠覆了我对AI时代浏览器的认知,还塑造了我全新的上网习惯,同时也让我产生了一些对未来技术的思考。
Dia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当你第一次打开它时,可能会被其简洁的界面所迷惑:没有传统浏览器的标签页、书签栏和插件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对话框以及“聊天”、“写作”和“编程”三个功能选项卡。
这种设计理念的核心是:打开浏览器,即可直接使用大模型。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对话框中直接提问,就像一个大模型版的Boss直聘。
这正是Dia与传统浏览器的根本区别:它将浏览器的核心功能从浏览网页转变为“解决需求”。
通常情况下,我们打开浏览器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例如,你想了解“剪映和Final Cut的功能差异,以及它们分别适合哪些类型的视频剪辑者?”
在传统的浏览器中,你需要打开搜索引擎,将复杂的需求简化为“剪映和Final Cut的功能差异”。然后在浩如烟海的网页中,人工比对功能列表、浏览社区评论、阅读评测文章和观看视频,最终自己总结出结论。
而在Dia中,你可以直接输入自己完整且具体的想法:“我是一个剪辑新手,想学习剪辑自己的Vlog并发布到社交媒体上,请帮我比较一下剪映和Final Cut……”。
Dia会利用AI技术为你完成以下任务:
- 自动查找多个来源的信息(包括官网、知乎、Reddit和媒体评测)。
- 自动阅读网页内容并生成简洁的摘要。
- 以结构化的方式输出表格或段落总结。
- 最后,根据你的需求提出具体建议:如果你是新手短视频博主,更推荐使用剪映;如果需要团队协作或更丰富的插件生态,Final Cut则更合适。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搜索增强,Dia完整地替你完成了“检索-筛选-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
而且,Dia并非那种千篇一律的AI聊天机器人。你可以开启“个性化模式”,自定义Dia的语气、写作风格,甚至让它模仿某些知名人物的表达方式。Dia甚至可以根据你设定的职业和兴趣,给出更贴合你需求的答案。
由此延伸,你还可以直接对Dia说:“帮我总结一下这篇论文”、“把这段网页内容翻译一下”、“帮我写个邮件模板”,甚至“用保罗·格雷厄姆的风格给我讲讲这个概念”。
当然,这些功能任何大模型都可以实现,但Dia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我问,它答”,而是“我说目标,它执行流程”。
Dia背后的交互理念是:“人类提出任务,AI自动浏览网页”。
这也重塑了“浏览器”这一产品的目的。其他浏览器的目的是更好地浏览网页,而Dia的目的则是:利用网页,完成你的需求。
Dia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对人与网页交互方式的彻底重构:网页不仅可以看,更可以直接对话、理解和处理。
在传统的浏览器中,如果你想让大模型帮你处理网页信息,通常需要经历这样一套流程:“复制网页内容 → 打开ChatGPT → 粘贴 → 输入Prompt → 处理结果再粘贴回来。”即使你使用了各种插件或侧边助手,依然无法摆脱“来回切换+手动处理”的困境。
而Dia将整个链条浓缩为一次点击。
你只需点击网页右上角的“Chat”按钮,即可在当前页面直接唤起AI侧边栏,像聊天一样说出你的需求。
Dia会自动读取并理解你当前页面的全部上下文,包括正文、图表、表格、视频音频、PDF甚至图片上的文字信息。你甚至不需要告诉它“我需要你看这段”。
在实际体验中,Dia展现出强大的内容感知与任务执行能力。
例如,我打开一封活动方发来的3000字英文邮件,内容涉及会议安排、座位号、取票方式、注意事项和法律须知等。
我根本没有精力逐段阅读,所以在“Chat”中输入:“请总结邮件重点。”Dia立即理解邮件结构,剥离出关键字段,将我最需要的“座位和兑换码”信息提炼出来。我无需复制粘贴,再跳转到ChatGPT,它就在我眼前完成了整个信息处理。
更令人惊艳的是Dia对复杂内容和具体指令的理解力。
比如我正在浏览一段20分钟的YouTube足球训练视频,你不需要从头看到尾,只需在侧边栏下指令:“视频里推荐的单人训练方案是什么?是否推荐新人采用?”
Dia会自动“看完”视频内容,再对应到我具体的要求“单人训练”,生成相应的答案,甚至会在答案里标出时间点,点击即可直接跳到对应的片段。
我完全不需要完整观看视频再记笔记,就已经得到了翔实可用的答案。
我甚至可以打开多个视频页面,比如几支热门的足球训练教程,一支都不点播放,直接唤出Dia:“请结合这些视频,给我制定一个适合在家练习的训练计划。”
Dia会将所有视频作为输入源,进行并行分析,生成一个结构清晰、语气自然、结合你需求的定制训练方案。
所以,与其说Dia集成了大模型,不如说它让网页本身成为了AI的输入接口。
Dia能够识别每一个网页的结构逻辑,我看到的文本、图表、图片、视频和嵌入文档都可以作为可读对象。
无论我面对的是冗长的邮件、冗杂的文档、复杂的视频、PDF报告还是论坛高楼的评论区,我只需要说出我需要什么,Dia就能“理解、处理、生成”。
而且,Dia还可以将对话内容一键生成图片,方便我后续查阅。这种“所见即所得、所聊即输出、句句有回应”的体验,让我的上网冲浪体验变得无比丝滑和顺畅。
除了两大核心功能外,Dia还有许多值得称赞的设计。
例如,在界面设计方面,打开Dia,你会感受到一种安静和专注,就像一张未经打扰的白纸。
它的界面干净得近乎“禅意”:只有一个对话框,几个功能选项卡和一个“Chat”按钮。从设计上就仿佛在告诉你:重点不是网页,而是任务。
Dia上没有传统浏览器那些满屏的书签页、插件栏、广告条和通知弹窗。在初始设定时,它就内嵌了屏蔽广告的选项。
让你从浏览到操作,都能感受到一种“极简式专注”。
AI也嵌入到了网页浏览的每个字节里。
比如我可以随意框选一句话,右键选择“Ask Dia”,Dia会将这段话和整个网页一起抓取进AI,它既有上下文,也有重点句。
所以我能让它“用海明威的文风/刘慈欣的文风/雅思写作7分的水平重写这段话”,也可以问“这段话在全文结构上的意义是什么?”
Dia还支持用户预设命令,我就创建了一个“/read”命令。在阅读长文时,我只需要输入“/read”,Dia就会按照我的prompt去处理网页,并按要求反馈结果。
实际上就是把prompt“快捷键化”。
当然,Dia并非完美,甚至让我感受到了一些隐患。
虽然中文识别与处理能力非常强,但Dia界面不支持中文,AI输入输出中文都需要手动设置。
其次,最令人困扰的还是网络问题。Dia目前只支持美区IP的账号登录,以及在调用模型时也要保持美区IP,即使经过网络设置后,依然会随机出现连不上模型、被迫弹出账户等问题。
以及,我希望Dia能够更进一步,不仅仅是“理解网页”,而是能够“操作网页”,能够独立完成“自然语言-执行”的回路。
就像我希望,我能对它说:“我想看电影《F1》的预告片。”Dia就能立即打开YouTube或Bilibili,搜索对应的片段,自动播放,甚至为我挑选选中文字幕版本。
又或者我说:“帮我订明天中午去上海的高铁票。”Dia就能自动跳转到12306,识别出发地、填好时间、筛选出中午时段的车次,然后停在确认页上,等我点下支付。
就像我们曾对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充满幻想,希望它能调用App、订外卖、设闹钟、发微信。
我对AI时代的浏览器也有类似的期许:它不仅应该帮我理解网页,更应该帮我调用网页、操作网页、完成任务。
这时的浏览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入口”,而是一个真正能动手做事的AI Agent。
如果说此前介绍过的Raycast重构了我Mac的操作习惯,那么Dia也重塑了我的上网体验。
使用Dia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上网不再是漫无目的地冲浪,而是一个更加专注的过程。
过去的浏览体验常常是被信息推着走。一开始只想查个数据,最后却在无数个标签页之间兜兜转转,看了一堆没用的东西。
而现在,当我带着任务时,我专注在任务上,而非纷繁复杂的信息和网页里。我直接和Dia对话,让它给我答案。
当我在看内容时,我专注在内容上,我不用停下来查词、跳页、记录,我请求Dia助我理解。
Dia不仅仅是一个浏览器,而是一个面向AI时代的信息界面。它将浏览器从“打开页面”的工具,变成“完成任务”的平台。
而这,恰恰也是我最隐隐担忧的地方。
我确实变得更专注了,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一部分耐心。当任务被不断压缩成目标+输出,我开始习惯于一句“总结一下”代替完整阅读。
我不再耐心体会镜头的剪辑节奏、句子的遣词造句、结构的层层铺垫,而是本能地请求AI快速提取结论,我变得更加依赖于AI带来的“快餐”。
就像这篇文章,如果我不是作者,而是读者,在Dia中打开它的第一反应,很可能只是敲下快捷命令:“/read”。
而这,是整个AI时代都面临的难题,或许也间接证明了:
Dia做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