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风云变幻,竞争格局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几家欢喜几家愁,几家企业高歌猛进,销量突破200万辆大关,也有企业面临掉队的风险。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技术创新成为破局的关键。中国车企纷纷走向海外,开启“全球扎根”的新征程。
头部企业:比亚迪、吉利一骑绝尘
比亚迪依然是领头羊,2025年上半年狂销214.6万辆,同比增长33%,将其他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吉利紧随其后,以141万辆的销量和47%的增速,创下历史新高。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吉利销量同比暴增126%,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吉利甚至自信地将全年目标上调至300万辆。
新势力格局:零跑突围,蔚来承压
新势力阵营的竞争更加激烈。零跑汽车凭借高配低价的策略,以22.17万辆的交付量成为新势力销冠。理想汽车的表现依然稳健,交付20.38万辆,但年度目标完成率仅为31.9%。小鹏汽车上演“触底反弹”,半年销量超过2024年全年,是新势力中年度目标完成率最高的企业。小米汽车延续了“顶流”表现,交付量超过15万辆,但产能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蔚来汽车则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上半年交付11.4万辆,目标完成率仅为25.7%。鸿蒙智行虽然销量超过20万辆,但由于年度目标高达100万辆,完成率仅为20%。深蓝汽车、岚图汽车等品牌同样面临严峻挑战。
新能源市场:告别高增长,结构性变化显现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增速开始放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5.8%一路飙升至47.2%,但增速已不如以往。市场内部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插电混动车型不再是增长主力,纯电动车型的增速反超插电混动车型。此外,高端市场遇冷,平价市场火热,“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是主要推手。
国家“以旧换新”补贴政策采用“按车补”的方式,使得低价位电动车更具吸引力。例如,购买一辆6万元的电动车,补贴2万元,相当于打了6.7折,极大地刺激了低价位电动车的销售。
出海2.0:从产品出海到全球扎根
中国汽车出口迎来新纪元。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491万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持续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激增64.6%,占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车企不再满足于“产品出海”,而是开始“全球扎根”,通过在海外建厂生产,降低成本、规避关税,更贴近当地市场。
奇瑞汽车、上汽集团、比亚迪等企业纷纷加大海外市场投入。比亚迪甚至组建了自己的运输船队。比亚迪的巴西工厂首辆汽车已经下线。比亚迪、上汽、长城、广汽等中国品牌纷纷在泰国建厂,将泰国作为辐射整个东南亚的生产基地。奇瑞则通过接手日产的旧工厂,快速投产,节省了宝贵时间。
不仅整车厂出海,生产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企业也纷纷走向海外,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AI终局之战:汽车智能化成决胜关键
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竞争的关键。各大车企纷纷转型为“AI公司”,加速在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的布局。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吉利等企业都将AI视为核心战略。智能驾驶技术竞争进入“深水区”,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顶级人才进行研发。
小鹏汽车在2024年就高喊要转型为「AI汽车公司」,并发布了包括AI芯片、AI大模型、飞行汽车在内的宏大AI体系;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也直言,「理想不是汽车企业,而是人工智能企业」;就连吉利这样的传统巨头,也在2025年高调宣布,要「成为AI造车第一车企」。
自动驾驶是所有玩家的终极梦想。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曾预测,3年内实现Hands Off(脱手开),5年内实现Eyes Off(闭眼开),10年内实现Minds Off(随心开)。更懂你的智能座舱也成为竞争焦点。未来的汽车,核心是以AI大模型为基础的智能座舱。
座舱芯片的算力竞赛已经开始。高通的下一代座舱芯片8397,AI算力高达300 TOPS。小鹏G7的座舱里,塞进了两颗强大的芯片(图灵AI芯片+高通骁龙8295P),让AI算力提升了26倍。
2025年下半年,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技术创新、海外拓展、智能化将成为决胜的关键。在这场残酷的竞赛中,谁将脱颖而出,谁又将被淘汰,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