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AI眼镜引爆市场:AI眼镜“深水区”的机遇与挑战

2

小米眼镜引爆市场:AI眼镜“深水区”的机遇与挑战

小米AI眼镜的首销突破三万台,无疑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突破,更标志着AI眼镜市场真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深水区”。

小米AI眼镜外观

小米入局:为何是它?

在小米之前,已经有不少企业在AI眼镜领域进行了探索,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其中,闪极的案例颇具代表性。闪极曾试图打造一款国产的Ray-Ban Meta,并以999元的“共创价”吸引了不少关注。然而,由于在供应链整合、品控、软件调优等方面存在短板,闪极的产品在上市后遭遇了一系列问题,如镜腿不对称、掉漆、无法开机等,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此外,其拍摄功能也被用户吐槽为“千禧年复古画风”,与宣传的功能蓝图相去甚远。

相比之下,小米作为一家成熟的硬件巨头,拥有强大的供应链议价能力、深厚的硬件工程经验、成熟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完善的软件开发团队。这些优势使得小米能够快速推出一款完成度更高、体验更稳定的产品,从而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产品策略:取舍与重新定义

小米AI眼镜在产品定位上,选择了“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然而,其产品本身并没有过度追求“未来感”,而是在实用性和易用性之间找到了平衡。小米AI眼镜重约40g,采用了经典的D型方框设计,并针对亚洲脸型进行了优化。同时,小米还提供了多种配色和全渠道配镜服务,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小米AI眼镜外观

在功能方面,小米AI眼镜将第一人称视角(POV)拍摄作为核心应用场景,并通过更高的分辨率来提升拍摄效果。不过,这种对画质的追求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在运动场景中画面拖影较为明显。在交互方面,小米AI眼镜采用了实体按键和语音控制两种方式,但语音控制的完整性仍有待提高。

在AI实现路径上,小米选择了与Meta不同的“云端”路线,将其AI能力完全绑定于手机上的小爱同学。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调用强大的云端算力,实现会议纪要转写、多语言同声传译等复杂功能。但其代价是,每一次交互都需要依赖手机的蓝牙连接,从而带来一定的延迟。

市场竞争:百镜大战与巨头野心

小米的入局,无疑加剧了AI眼镜市场的竞争。除了小米之外,还有雷鸟创新、Rokid等企业也在该领域积极布局。同时,传统的眼镜巨头如博士眼镜、宝岛眼镜等,也纷纷与科技品牌达成合作,试图抢占线下入口。

Meta作为AI眼镜市场的先行者,其Ray-Ban Meta的成功为后来者提供了范本。Meta计划推出更多基于Oakley等旗下品牌的联名款,并逐步将Ray-Ban Meta打造为一个开放平台,允许第三方开发者为其开发应用。

扎克伯格曾表示:“我们基本开创了这个品类,竞争对手尚未真正进场,但他们终将到来……眼下正是我们全速推进的绝佳时机。”

Meta Oakley 眼镜外观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AI眼镜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在轻薄的镜片上实现高亮度的信息显示,如何降低功耗,如何提升交互体验,以及如何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等。罗永浩曾坦言,十年内AR眼镜都不太可能实现理想的商业化。

未来展望:通往“下一个iPhone”的漫长征途

无论是小米还是Meta,都务实地选择了“眼镜+相机+音频+AI”这一形态,作为通往终极AR眼镜的过渡阶段。这既是技术上的妥协,也是商业上的明智选择。

小米AI眼镜的火爆销售证明,市场已经准备好迎接变革。一款来自巨头、且能够大规模出货的产品,为上游供应商提供了明确的需求和方向。一个稳定、健康的产业链生态,正围绕着这些头部产品加速形成。

可以预见,接下来,来自百度、字节跳动等公司的竞品也将陆续登场。2025年下半年的AI智能眼镜市场,将从创业公司零星点火的阶段,正式进入巨头们正面厮杀的激烈竞争格局。

小米AI眼镜的表现,决定着它能否在中国市场抢占先机。但它远非这场竞赛的终点:从长远看,AI眼镜的终极目标,的确仍然是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个人计算平台。这条路道阻且长,需要攻克显示、功耗、交互、生态等无数技术难关。但小米AI眼镜的火爆销售证明,大门已经被推开,市场已经准备好迎接变革。

在这场没有人愿意错过的、通往“下一个iPhone”的竞赛中,沿着Meta的路线,小米已经率先看见了第一个弯道。

小米AI眼镜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