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云智共生:算力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未来增长路径深度解析

2

中国移动云智共生:算力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未来增长路径深度解析

202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交出了一份稳健的业绩答卷,实现营运收入5438亿元,股东应占利润达842亿元,同比增长5.0%。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彰显了其核心业务的持续增长韧性,更折射出公司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中,对云计算与人工智能(AI)前瞻性布局的战略成效。在中国移动的战略视野中,云与AI并非孤立的技术单元,而是相互依存、深度融合的共生体,共同构筑了驱动未来增长的坚实底座。

在随后的业绩说明会上,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陈怀达深入阐释了公司对云智发展的五点核心共识与判断,为业界描绘了通信运营商在智能时代的发展蓝图:

  • 云是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入口:这强调了云计算作为AI运行、部署和提供服务的根本平台。没有强大的云基础设施,AI的规模化应用将无从谈起,它承载着AI模型的训练、推理以及各类智能应用的运行。
  • 智是云的第二条增长曲线:随着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应用,各类智能服务将成为云计算平台新的、强劲的收入增长点。AI不仅消耗算力资源,更通过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客服、智慧城市、工业大脑等,为云服务注入新的活力与商业价值。
  • 云和智的本质都是算力服务:无论是云计算的基础资源调度,还是AI模型的数据处理与计算,核心都围绕着算力的供给、分配与优化。算力已成为如同水、电一般的基础公共资源,其效能直接决定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上限。
  • 算力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增长的基础资源: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而算力,作为数据要素的加工车间和智能创新的基石,无疑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它支撑着从科研突破到产业升级的各个环节。
  • 云计算的发展模式是由云向智:这预示着云计算的未来将不再仅仅是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而是深度融合AI能力,发展成为具备认知、学习、推理甚至决策能力的“智能云”。这种演进将使得云服务更加智能化、自动化,能更好地适应千行百业的智能升级需求。

中国移动策略

基于上述深刻洞察,中国移动在移动云和AI的未来发展中,明确了“抓两头,带中间”的三大增长点策略。这一精炼的表述,清晰勾勒出中国移动在智能时代的核心战略路径:

核心增长引擎一:强力“抓两头”之算力构建与优化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移动深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有效掌握算力资源,谁就能赢得先机。为此,公司在算力方面聚焦三大核心举措:

  1. 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高性价比算力基座 中国移动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技术创新与规模化部署,获取具备更高性价比的算力资源以提供给客户。这不仅包括传统CPU、GPU等通用计算单元的集采与部署,更涵盖了对异构计算架构(如NPU、FPGA等)的深入探索与应用,旨在满足AI模型训练、推理对特定算力的高效需求。例如,在智算中心的建设中,中国移动积极引入先进的冷却技术、高密度部署方案,并优化电源管理,以降低PUE值,从而在能耗成本日益攀升的背景下,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算力服务。此外,通过自研或合作研发定制化芯片,进一步提升算力供给的自主可控性与成本效益。

  2. 资源布局优化:精准调整训推比例 随着AI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算力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国移动精准识别到这一变化,正积极调整算力资源的训推比例,即从以往偏重模型训练的资源布局,逐步转向以推理资源布局为主。训练算力通常需求集中、周期性强,而推理算力则需求普遍、实时性高、并发量大,尤其在边缘侧和终端侧,推理算力更是智能应用落地的关键。这种战略性调整,体现了中国移动对AI产业发展阶段的深刻理解——AI正在从模型研发的“上半场”迈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下半场”。优化推理算力部署,能够更好地支撑海量智能终端和应用场景的实时响应与高效运行,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和企业运营效率。

  3. 市场策略创新:平衡效益与用户体验 在保障用户使用体验的前提下,中国移动适时采用差异化的算力资源策略,包括使用“稍慢的算力资源”以保证整体经济效益。这并非是简单地提供低性能服务,而是在精细化运营下,通过智能调度与资源分级,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算力的差异化需求。例如,对于需要极低延迟的实时AI应用(如自动驾驶、工业质检),会优先分配高性能算力;而对于离线数据分析、图像批量处理等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任务,则可以调度性价比更高的通用算力资源。这种灵活的市场策略,确保了算力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同时也为客户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务选择,实现了成本控制与服务质量的平衡。

核心增长引擎二:强力“抓两头”之应用赋能与创新

算力是基础,应用是价值的最终体现。中国移动深耕数字化转型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正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为赋能千行百业的智能服务:

  1. 经验转化:从内部转型到外部赋能 中国移动作为超大型央企,其自身的网络运营、客户服务、业务管理等各环节都经历了深度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这些内部转型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技术能力、解决方案和实践经验,是其对外提供智能服务的独特优势。通过将这些经验进行标准化、产品化,中国移动能够为企业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数字化转型咨询与实施服务,帮助企业快速、高效地实现智能化升级,避免重复造轮子,降低转型风险。

  2. 智能体构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抓手 “智能体”是未来智能应用的核心形态之一,它代表了具备自主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的AI实体。中国移动通过构建各类行业智能体,使其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抓手”。这些智能体能够通过指令或意图理解,自主完成复杂的业务流程操作、数据分析、风险预警甚至优化决策。例如,在智慧工厂中,智能体可以监控生产线,自动调节设备参数,预测设备故障;在智慧城市中,智能体可以分析交通数据,优化信号灯配时,缓解交通拥堵。智能体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并驱动业务模式的创新。

核心增长引擎三:策略“带中间”之云网协同驱动网络增长

“抓两头”的算力与应用,必然会带来“中间”——即网络的爆发式增长。中国移动凭借其强大的网络基础设施优势,通过云网协同,为算力的高效流动和智能应用的广泛普及提供了坚实支撑:

  1. “东数西算”与跨域网络调度 “东数西算”工程作为国家战略,旨在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将东部地区的数据计算需求引导至西部地区进行处理,有效缓解东部能源和土地资源紧张。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算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异地部署,必然会带来海量的跨地域、跨预算网络调度需求。数据在不同智算中心之间的传输、AI模型在不同地域间的协同训练与推理,都对网络的带宽、时延、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移动凭借其覆盖全国的骨干网络,成为这一国家战略的关键支撑者。

  2. 算网大脑与九州一体化算力智联网 为了满足“东数西算”和未来算力网络的需求,中国移动持续深化“算网大脑”和“九州一体化算力智联网”的建设。“算网大脑”是具备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智能运维能力的中央控制系统,它能够实时感知全网的算力、网络资源状态,并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智能匹配与动态调度,确保数据流、算力流的最优路径。而“九州一体化算力智联网”则是一个覆盖全国、深度融合算力与网络的智能基础设施,它能提供高品质、高速率的全域调度和全方位服务。这意味着用户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通过这张智能网络,无缝获取和使用所需的算力资源,极大地提升了算力资源的普惠性和可及性,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中国移动通过深入理解云与AI的共生关系,并围绕算力、应用和网络这三大核心要素,构建了“抓两头,带中间”的战略增长路径。这一战略不仅聚焦于自身的业绩增长,更承担起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的历史使命,为构建数字中国贡献通信运营商的智慧与力量。随着算力网络的持续演进与智能应用的深度普及,中国移动无疑将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持续释放其巨大的创新潜力与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