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笨拙尝试背后,是通往未来的狂奔

1

机器人浪潮下的技术与商业博弈:从笨拙尝试到未来狂奔

近年来,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关注度与参与热情持续高涨。2025年的大会现场,人潮涌动,不仅观众数量再创新高,更引人注目的是各式机器人在展区内的自由穿梭与互动。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机器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性与交互欲望,它们或尝试叠衣、拉被,或与观众进行拳击、踢球等互动,甚至递送物品。这种急切的探索也伴随着大量“翻车”瞬间,社交媒体上不乏机器人跌倒抽搐或自信抓取空气的视频。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笨拙的尝试,而非精心编排的表演,彰显了行业内在的勃勃生机和一种独特的自信——“我或许会犯错,但我代表未来”。这体现了高速增长行业特有的魅力:一种混乱而迷人的进步,暗示着只要有足够的发展潜力和快速的增长,市场愿意为暂时“无用”的机器人投入耐心与期待。

01 动力之翼与操作之手:加速进化的双重驱动

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赛道,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两翼”齐飞,推动着行业的整体进化。其一,是双足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能力上的显著提升。过去两年间,从少数能独立行走的机器人到如今的遍地开花,技术迭代的速度令人咋舌。曾几何时,宇树机器人的首席执行官王兴兴还在探讨与波士顿动力在软件层面的差距,而今,宇树已能展现出顶尖的运动控制能力,现场的搏击演示其力量感令人印象深刻。这种进步并非独步天下,而是多点开花。众擎机器人在拟人动作方面表现卓越,其舞蹈动作模仿人类惟妙惟肖。逐际动力发布的LimX Oli人形机器人,具备1米65的全尺寸结构和31个主动自由度,在展会现场完成了轻快步、模特步、正步以及高动态的舞蹈和功夫表演。松延动力更是展示了机器人翻跟头的惊艳表现。

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

其二,是机器人在灵巧泛化操作能力上的快速突破。早些年,机器人能够理解语音指令并缓慢抓取特定小球已是顶尖水平。而今,多家公司已将目标锁定在柔性物体操作,这标志着从“会抓取”向“会使用”的关键跨越。柔性物体的操作难度在于其形态的不可预测性:不同于刚性物体,衣物、香囊等柔性材料每次抓取都可能呈现不同形态,要求机器人不仅能“看见”,更要“理解”其形变,并在毫秒间调整力度。这正是迈向家庭和服务场景的必经之路。例如,星海图展示的拉被子演示,尽管视频经过加速处理,但机器人能够自主推理并多次成功拉开被角,展现了出色的柔性物体处理能力。自变量科技也在香囊制作演示中全程展示了柔性物体操作。这些能力的进步并非由少数企业垄断,新玩家的持续涌入为行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性。长期专注于服务机器人的擎朗智能也推出了双足机器人,计划在酒店等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擎朗CEO李通指出,双足研发的技术壁垒已不再高不可攀,市场机会驱动着更多企业入局。同时,资本的持续注入也为这场技术豪赌提供了充足的“燃料”,确保行业以当前令人眩目的速度持续狂奔。

众擎机器人舞蹈

逐际动力LimX Oli表演

02 落地之困与场景深耕:情绪价值与实用探索

“这款机器人能落地吗?”这个问题在展会现场此起彼伏,是投资人、创业者乃至普通观众共同的疑问。然而,目前人形机器人的落地现状略显尴尬: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仍处于“无用之用”的阶段。有资深投资人估计,2025年全行业人形/类人型机器人的总出货量或在三万台左右,而多数公司的年度目标仅为数百台,能突破千台的寥寥无几。宇树CEO王兴兴坦诚地表示,研发双足机器人最初的考量在于其技术上相对更简单,是“Why not?”的逻辑,即哪些技术优先成熟,就优先发展哪些。当前,双足机器人更多承载着“情绪价值”,即提供新奇感和未来感,其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使得这种“无用之用”的接受度反而更高。

宇树R1 WRC表演

相较而言,配备双手、具备操作功能的机器人则面临“有用之难”的困境。尽管工厂、智慧零售、酒店餐饮等宏大叙事备受期待,但现实是技术尚远未达成熟。一方面,机器人的“大脑”智能程度有限,现有模型训练多局限于孤立动作,难以在真实复杂场景中完成多任务;另一方面,灵巧操作仍是巨大瓶颈,依赖于数据、硬件等多方面技术的协同进步。目前行业普遍认同的VLA(视觉-语言-行为模型)路径对高质量数据高度依赖,而这些数据又需高精度硬件采集,硬件本身的迭代同样需要时间和操作反馈。为此,一些公司已开始着手解决核心痛点,例如2025年成立的零次方,其核心技术能力之一便是高质量数据采集,据称已迅速出货200台。星尘智能也展示了其数据采集工具,通过绳驱传动和丝滑的硬件结构,旨在采集更“干净”的数据以训练更流畅的模型。

星海图拉被子演示

星尘智能数据采集工具

在宏大场景短期内难以落地的背景下,一些公司采取了巧妙的策略:演示刷马桶、收拾屋子等高难度酷炫任务,但实际销售的并非家政机器人,而是面向科研人员的开发平台。这些演示如同精心设置的“诱饵”,吸引最具购买力的客户,为“有用之难”的探索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有众多企业选择在真实环境中“硬碰硬”,实地采集数据,以期找到真正的商业化切入点。这些场景往往要求严苛,既需一定的泛化操作能力以弥补工业机械臂的不足,又要避开频繁人机交互、过高速度要求以及廉价人工易于替代的挑战。尽管条件苛刻,但如工厂特定上下料环节、服务业特定整理行为等场景依然存在。各家企业各展所长,致力于深耕细分领域,相信能从一台两台试验机,逐步扩展到试点机群,最终实现对某个场景的逐步渗透。

03 长跑中的“寸进”:速度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在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个引人深思的悖论显而易见:几乎所有机器人公司CEO在描绘未来两三年宏伟蓝图时都充满乐观,但话锋一转,又会真诚地请求:“请给我们一些包容,成长不会那么快。”这种矛盾心态也投射到公众认知中,形成了对人形机器人截然不同的评价:或顶礼膜拜,视为时代序章;或嗤之以鼻,斥为昂贵玩具。行业内部也未达成共识,有人坚信VLA是通往通用智能的“奇点”,只差时间和算力;也有人认为技术仍在混沌中爆发式发展,尚待定义范式的突破。

机器狗戏水

那么,在这充满矛盾、分歧与误解的喧嚣中,行业那股不可动摇的信心究竟源自何处?答案或许只有一个:与自动驾驶的“L5或一无所有”宿命不同,机器人产业拥有一项独特特权——“寸进,亦是胜利”。模型能力哪怕只向前推进一毫米,都可能撬动一个高度细分的全新场景。即便这个场景仅能支撑一家企业多售出几百台机器人,获取生存的“燃料”,也足以支撑其奔赴下一场更艰难的战役。这正是资本愿意持续加注的原因所在,他们看清了这场增量游戏的本质,愿意忍受更长周期,去赌一个可以“分期兑现”的未来。

然而,耐心并非无限,资本的额度究竟能支撑多久?在英伟达的一场论坛上,宇树科技王兴兴与银河通用王鹤对行业未来增速做出预测:王兴兴的答案是每年至少翻一倍,而王鹤则更为激进,预测每年翻十倍。这道巨大的裂谷,诚实地度量了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它意味着,没有人真正知晓终点线有多远,也没有人能确定通往终点的正确路径。他们唯一确信的是:在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中,速度,是通向未来的唯一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