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领域的两位标志性人物——伊隆·马斯克与萨姆·奥特曼,近期在公共平台与法律战场上的激烈交锋,再次将他们之间旷日持久的复杂关系推向风口浪尖。这场看似个人恩怨的背后,实则蕴含着对AI未来发展路径、商业伦理以及行业主导权的深刻争夺。本报告将深入剖析这场科技巨头间的“爱恨情仇”,探讨其对全球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产生的深远影响。
复杂关系溯源:OpenAI的创立与早期分歧
马斯克与奥特曼的恩怨并非一蹴而就,其根源可追溯至2015年OpenAI的创立。当时,马斯克对谷歌等私人公司主导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深感忧虑,担心其追求利润而非公共利益的本质会偏离AI造福人类的初衷。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与奥特曼和其他创始人共同萌生了创建一家致力于开发通用人工智能(AGI)并确保其对人类社会有益的非营利组织的理念。这一愿景,正是OpenAI最初得以成立的基石。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快显现。
初期的合作并非没有摩擦。成立仅六个月后,奥特曼便倾向于将OpenAI打造为一个纯粹的非营利实体,而马斯克对此持有不同意见,认为这并非“最优选择”。尽管马斯克的观点在当时未能占据主导,他仍以“成员”身份加入非营利组织,并担任OpenAI董事会的联席主席。随后,在2016年,当OpenAI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以“大幅折扣”获取计算资源,但条件是OpenAI需“公开推广微软产品”时,马斯克再次表达了强烈不满,将其斥为“营销策略”,并称此举让他“感到恶心”,认为这违背了OpenAI的独立性。
盈利模式的争议与马斯克的离去
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随着OpenAI技术研发的深入和资金需求的增长,团队开始考虑引入投资而非单纯依赖捐赠。OpenAI内部曾提出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允许支持者“投资”而非仅仅“捐赠”。此时,马斯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希望全面掌控新的营利实体,并担任CEO。然而,包括奥特曼在内的其他创始人对此表示拒绝,他们不愿接受一个“由马斯克主导的AGI独裁”。
面对被拒绝,马斯克显得“勃然大怒”,甚至以退出OpenAI作为威胁,并表示自己“简直像个傻瓜,在免费为你们的初创公司提供资金”。在2017年至2018年间,他甚至提出将OpenAI出售给特斯拉,以便OpenAI能够利用特斯拉作为“摇钱树”。但同样,这一提议也未能获得奥特曼及其他创始人的认可,他们对马斯克全面控制OpenAI的前景感到不安。最终,马斯克在理念冲突和控制权分歧中,选择了离开OpenAI,为后续的恩怨埋下了伏笔。
法律战火:从指控到反诉的升级
马斯克与奥特曼之间的矛盾,在近年已从内部争议演变为公开的法律诉讼。2024年,马斯克率先提起诉讼,指控奥特曼及OpenAI“愚弄”了他,声称OpenAI通过“利用马斯克对人工智能存在的担忧”诱导其捐赠了4400万美元,但随后却“背叛”了其非营利使命,转而追求个人收益。这起诉讼的焦点在于OpenAI是否违背了其成立之初“为公共利益服务”的非营利承诺,并质疑其商业化进程的合法性。
作为回应,OpenAI则提出了强有力的反诉,指控马斯克在其退出后,因“无法忍受”OpenAI的成功而对其展开了“长达数年的骚扰活动”。OpenAI声称,马斯克的真正动机在于“清空AI领域的竞争格局,以便xAI能够独占鳌头”,而非出于对人类福祉的考量。这些“骚扰”行为包括但不限于:
- 虚假收购要约:OpenAI指控马斯克在2025年2月向公司提出了一个“虚假”的收购要约,并随后将细节泄露给《华尔街日报》,意图人为抬高OpenAI的估值,并以此吓退潜在投资者。OpenAI坚称马斯克从未真正打算收购公司,其目的是误导公众,以此削弱OpenAI在生成式AI产品方面的领先优势。
- 资源消耗与业务损害:OpenAI强调,马斯克的行为迫使公司投入大量资源应对法律纠纷、撤回的法律索赔以及虚假收购等,这些都“损害了OpenAI的业务”,并阻碍了其核心任务的推进。
- 持续的公众抹黑:自ChatGPT于2022年11月发布以来,OpenAI声称马斯克对其发起了“不懈的攻击”,包括声称OpenAI“无关紧要”、“注定失败”,并随后转向警告其“构成深刻风险”,试图暂停其开发进程。
法院对这起复杂诉讼的最新裁决显示,OpenAI可以继续推进对马斯克“骚扰活动”的指控。尽管法官伊冯娜·冈萨雷斯·罗杰斯指出双方在论证中存在“策略性”的“摇摆不定”,但她认为OpenAI已充分指控了“虚假出价”对公司业务造成的实际损害。目前,马斯克提出的主要诉讼阶段预计于2026年3月30日进行陪审团审判,此后OpenAI的反诉才能得到解决。这场漫长的法律战无疑将持续消耗双方的精力与资源,并可能揭示更多行业内幕。
公开交锋:社交媒体成为新战场
除了法庭上的对峙,马斯克与奥特曼的恩怨也延伸到了社交媒体平台X(原Twitter)上,成为一场公开的“口水战”。最近的一次导火索是马斯克威胁起诉苹果公司,声称其App Store排名存在偏见,偏袒ChatGPT而非Grok,构成“反垄断违规”。奥特曼随即在X上对此进行反驳,暗示马斯克自己也可能“操纵X平台以利己利司,损害竞争对手”。
这场论战迅速升级,马斯克甚至在凌晨对奥特曼的言论进行激烈回击,称其为“骗子”,并指责其帖子获得了“300万次浏览”,远超自己拥有50倍粉丝数却未及的曝光量。奥特曼则以戏谑的口吻回应,称这可能是X平台本身的“技术问题”或“机器人”所致,并向马斯克发出挑战:“你敢签署一份宣誓书,声明你从未指示X算法的更改以损害你的竞争对手或帮助你自己的公司吗?如果敢,我将道歉。”这场公开辩论不仅体现了他们关系的恶化,也暴露出科技巨头在数字平台上的影响力争夺。
回溯两人的社交媒体互动,可以发现他们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对友好”到“公开敌对”的演变。在OpenAI成立初期,尽管存在分歧,他们仍能保持表面上的尊重。例如,2019年奥特曼曾公开支持马斯克,称“押注马斯克历来是个错误”,并赞扬特斯拉的产品优势。2021年,马斯克也曾称赞OpenAI在GitHub AI工具上的整合工作。然而,随着ChatGPT在2022年末的爆发式成功,马斯克的态度开始急转直下,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后来的“警示危险”,直至公开“攻击”。
这种转变与马斯克秘密打造竞争对手xAI的时间线高度吻合。在推动AI暂停开发的呼吁之后,他随即创立了xAI,并利用其个人律师向OpenAI索要“机密和商业敏感的内部文件”,甚至在公开场合暗示OpenAI与微软的合作“不当”。2023年7月xAI的正式宣布,更是将这场竞争推向白热化,马斯克开始利用法庭和媒体平台,以及他自己的社交媒体来“深化骚扰活动”。
“超强”攻击:马斯克的战略升级与行业影响
随着OpenAI的成就日益显著,马斯克对OpenAI的社交媒体攻击也“超强”升级。他曾向其2.24亿粉丝宣称“OpenAI是纸牌屋”,并敦促监管机构调查OpenAI,甚至鼓励加州和特拉华州的检察长“强制”OpenAI“拍卖其资产以利于马斯克及其同伙”。这些言论将争夺战从个人层面推向了更广阔的监管和市场层面。
OpenAI指控马斯克在2025年发起的看似“虚假”的收购尝试,更是其“超强攻击”的高潮。OpenAI声称,马斯克的一位盟友罗恩·巴伦在CNBC上承认,这并非真正的收购意图,而是为了获取“发现”权,进入OpenAI的“幕后”。OpenAI强调,马斯克的这些“滥用策略和不懈努力”,旨在误导公众,谋取私利,并最终损害OpenAI的使命。这不仅给OpenAI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也对其发展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然而,马斯克则有其自身的论据。他坚称奥特曼始终寻求对OpenAI的独家控制权,指责他“在OpenAI达到商业可行AI的门槛后,立即锁定了非营利组织的技术以谋取个人利益”。马斯克甚至声称OpenAI通过向投资者施压,阻止他们支持Anthropic或xAI等竞争对手,从而阻碍了xAI的融资。在马斯克看来,奥特曼的“阴谋”昭然若揭:利用其最初的“慈善”幌子,吸引马斯克的资金、声望和人脉,以招募顶尖AI科学家开发领先技术,然后将非营利组织的“有利可图资产”转移到“不透明的营利引擎”中,从而在OpenAI和微软垄断生成式AI市场时,实现个人套利。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远非两位亿万富翁的个人恩怨那么简单。它深刻折射出人工智能发展路径中的根本性矛盾:究竟是应以“公共利益至上”的非营利模式驱动,还是应以“商业效率和市场竞争”为导向?这场争端将不可避免地影响AI领域的投资流向、人才吸引力以及技术合作模式。同时,它也促使业界对AI伦理、治理以及潜在的市场垄断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审视。马斯克与奥特曼之争,不仅是AI产业内部的一场激烈对抗,更是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范式的一场深刻探索。其最终走向,将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产生持续且深远的影响。
启示与展望:AI时代的复杂博弈
马斯克与奥特曼的恩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AI时代复杂博弈的图景。它揭示了在颠覆性技术浪潮中,即使是最初拥有共同愿景的伙伴,也可能因理念、控制权和利益的冲突而走向分裂。这场争斗并非简单的黑白对错,双方都有各自的立场和认为正当的理由。马斯克对AI安全和非营利初衷的强调,以及奥特曼对技术实用化和商业化运作的坚持,都代表了AI发展路径上的重要考量。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类似的竞争和冲突将可能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这不仅仅是技术之争,更是商业模式、伦理准则、甚至国家战略层面的全面对抗。这场高风险的博弈将促使监管机构更加关注AI领域的反垄断、数据隐私和潜在的社会影响,同时也要求AI开发者和企业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更加审慎地思考其社会责任和长期影响。
最终,马斯克与奥特曼的这场“硅谷大戏”将如何落幕,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将作为AI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持续引发人们对科技力量、商业道德以及人类未来深层关系的思考。其深远影响将超越两位当事人,重塑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