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普及之路:小米1999元战略如何重塑智能穿戴市场格局?

1

智能穿戴设备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在AI技术与眼镜形态的融合下,智能眼镜被寄予了重新定义个人计算平台和人机交互模式的厚望。然而,市场对智能眼镜的认知与当前技术现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消费者在科幻作品中构建的终极愿景,与芯片、传感器、电池等产业链技术为手机形态优化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米作为消费电子巨头,以其一贯的务实主义和对性价比的深刻理解,踏入了这片充满挑战的蓝海。其初代AI眼镜的推出,并非旨在颠覆市场,而是通过普及认知,为未来的产品迭代积累经验和用户基础。这款定价1999元的产品,不仅复刻了初代小米手机的策略,更承载了小米在下一代计算平台领域的雄心。

小米AI眼镜的战略定位与市场突破

小米AI眼镜以1999元的定价策略,成功复刻了初代小米手机对市场的冲击力。这一数字不仅饱含了对品牌初心的致敬,更重要的是,它锚定了一个新兴品类的中位数价格区间,向市场传递了小米在该领域长期投入的决心。即便在前期投入和当前规模下,这一价格可能导致成本倒挂,但小米却将其视为一次战略性选择,旨在构建一个健康的智能眼镜市场生态。

产品的市场反响远超内部最乐观的预期,为三个月准备的库存,在短短20天内便销售一空,销量达到了一些友商一年的水平。这不仅证明了雷军个人发布所带来的巨大势能,更重要的是,它验证了市场对来自主流品牌的、可日常佩戴的AI硬件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这种现象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出圈”,吸引了传统科技爱好者之外的更广泛用户群体。这种超预期的市场反馈,为小米下一代产品的研发解锁了更多的内部资源和信心,将这一项目从最初的谨慎探索,正式升级为公司层面的战略级业务。通过这款“60分”的产品,小米成功地完成了对市场深度的精准探针,为后续更迭赢得了宝贵的“入场券”。

“首先,它必须是一副眼镜”:设计哲学与工程挑战

小米在智能眼镜的研发中,始终坚持“智能眼镜,首先得是一副眼镜”的核心理念。这看似简单,实则在工程实践中充满了艰难的取舍。在多年的探索中,小米团队观察到诸多早期智能眼镜产品失败的原因,往往在于过于强调科技感、未来感,却忽略了眼镜最本质的属性——舒适佩戴与日常可用性。基于此,小米确立了几个关键设计原则:

  1. 从音频切入,最小化干扰:音频功能对体积和功耗的影响相对较小,且是日常生活中高频使用的智能应用,因此成为智能功能引入的首选切入点。这确保了在提供智能体验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持眼镜的轻便性。
  2. 分离式设计,兼顾个性化:眼镜兼具强大的装饰属性,小米AI眼镜采用镜腿与前框分离式设计,为用户未来更换不同款式前框提供了可能性,满足个性化需求。这种模块化思路在消费电子产品中愈发常见,旨在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并提升用户满意度。
  3. 重量与质感的微妙平衡:为了实现目标重量(控制在40克左右),小米在电池容量更大、采用双芯片架构的情况下,仍能比部分竞品更轻,但代价是牺牲了部分材料密度,可能导致用户在触感上觉得“塑料感”较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计权衡,用户是否愿意为更好的质感承受微小的重量增加,是未来迭代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4. 端侧AI与续航的艰难抉择:尽管端侧小模型在手机上已有所应用,但在仅有200多毫安时电池的眼镜上,其功耗是毁灭性的,可能导致续航仅有半小时。因此,小米选择通过蓝牙与手机通信,利用手机或云端的算力来解决算力问题,以实现更长的续航表现。这反映了在微型化设备中,功耗管理是核心瓶颈。
  5. 单一框型与个性化需求:初代产品仅推出一种框型,体现了团队对新品类市场接受度的谨慎态度。尽管清楚没有任何一副眼镜能适合所有人脸型,但为了验证核心功能,选择了“最大公约数”的设计。未来,提供更多款式选择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将是必然趋势。
  6. 充电方式的人性化考量:摒弃了充电眼镜盒,选择直插充电,原因在于考虑到用户日常佩戴习惯以及避免“眼镜在盒中充电,用户无眼镜可戴”的尴尬。这反映了小米在产品设计上对用户真实场景的深入洞察,避免了因功能堆砌而牺牲便利性的情况。

通过与Meta Ray-Ban等竞品的对比,小米也获取了宝贵的经验,例如Meta验证了用户对高像素摄像头的接受度,促使小米提升了影像能力。同时,小米也针对Meta在续航和亚洲人头型适配上的不足进行了优化,力求在现有技术框架下提供更佳的佩戴体验和实用功能。

李创奇

小米AI眼镜定价

生态系统护城河与“马拉松”式发展

在智能眼镜的“百镜大战”中,小米深刻认识到,最终的胜者将是具备强大生态系统和长远战略眼光的公司。李创奇认为,只有两类公司有机会脱颖而出:一是拥有手机和穿戴生态的科技巨头,如苹果、三星、华为和小米;二是拥有国民级APP和顶级大模型的互联网公司,如腾讯、字节跳动。其核心逻辑在于,智能眼镜并非单纯的硬件产品,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硬件设计、操作系统、大模型整合、营销渠道以及与其他设备的联动等一系列挑战。对于缺乏综合实力的创业公司而言,这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对小米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消费物联网(IoT)平台。小米用户已习惯通过“小爱同学”无缝控制智能家居设备,当这种控制能力延伸至AI眼镜时,所创造的价值是任何单一硬件公司都无法比拟的。这种跨设备的协同效应和生态粘性,构筑了小米在智能眼镜赛道上的独特护城河。此外,大模型技术赋能下的智能眼镜,被视为在脑机接口真正普及化之前,最能理解和识别用户意图的消费级设备。人类70%到80%的信息获取依赖视觉,一个能够分享用户第一视角的设备,在理解用户上下文和意图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它代表了人机交互史上降低意图传递摩擦力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小米将智能眼镜的演进视为一场注定是“马拉松”的长跑,而非一蹴而就的短距离冲刺。李创奇预计,市场成熟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届时才有可能打造出70-80分的产品。在销量目标上,小米雄心勃勃地希望在未来三年内,将年出货量提升至500万副,力争在千元以上智能眼镜核心市场中占据10%的份额。这不仅是基于对市场潜力的判断,也是对自身持续创新能力的自信。随着第一代产品的成功,项目组获得了更多内部资源,为下一代产品的研发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更深入地实现最初的愿景。

小米AI眼镜透明版配色

AI眼镜的终局展望:感官延伸与意图识别

从更宏大的视角审视,AI眼镜的终极价值在于实现“所见即所见,所闻即所闻”。它超越了单纯的拍照或音乐播放功能,而是作为AI的感官延伸,以第一视角理解用户所处的物理世界及其上下文。这种能力是手机在口袋中永远无法企及的。李创奇进一步判断,由大模型赋能的智能眼镜,可能是脑机接口真正普及化之前,最能够理解和识别用户意图的消费级设备。人类获取信息的70%至80%依赖视觉,一个能分享用户视觉的设备,在理解用户意图上具有天然的、无与伦比的优势。

人机交互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降低意图传递摩擦力的历史,从鼠标、触摸屏到语音助手,而AI眼镜正是这个历史进程中合乎逻辑的下一站。小米的战略选择是清晰的:专注于用AI眼镜更好地连接和赋能用户与物理世界的交互,而非构建一个虚拟世界。这与Meta或苹果等公司侧重MR/VR虚拟世界的路径有着本质区别,体现了小米对技术路线的差异化布局和对自身核心优势的精准把握。

掌舵者的十年磨砺与战略布局

对于项目负责人李创奇而言,AI眼镜项目承载着非同寻常的个人意义和战略远见。早在2015年,当他首次接触微软HoloLens时,便坚定地认定眼镜将是未来的个人计算中枢,并为之开启了长达近十年的“蓄力”历程。这种布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被巧妙地拆解为一系列渐进式、相关联的战略步骤:

  • 光学显示能力积累:认识到HoloLens的核心在于光学显示技术,李创奇主动申请启动了小米的投影仪业务,成功推出了米家激光投影电视,以此积累在光学显示领域的深厚经验。
  • 声学技术深耕:为了攻克智能眼镜所需的强大声学能力,他转而负责小米的耳机业务,进一步提升了团队在声学设计和调校方面的专业水平。
  • 理解眼镜本质:为了真正理解眼镜作为产品的本质和用户佩戴习惯,他在2021年亲自带队,在小米内部拓展了一段时间的传统太阳镜/防蓝光眼镜业务。这一看似“回归传统”的举动,实则是为了从根源上理解眼镜的人机工学、材料选择和装饰属性。

所有这些前期的积累,都是为了确保在AI眼镜项目正式立项时,团队能够对这一品类的复杂性有足够的认知,从而在研发过程中少犯错误。即便如此,李创奇也坦言,实际难度远超最初评估,尤其是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完成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行业规律的尊重。小米的AI眼镜之路,正是在这种清晰的战略指引和长期主义的坚守下,逐步推动行业前行,并最终符合用户对未来智能生活的美好认知。

小米AI眼镜透明版镜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