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第三增长曲线揭秘:大家电业务如何驱动千亿营收新高?

1

小米业绩概览与增长新象

小米集团在2025年第二季度再次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财报,其整体营收达到1160亿元,同比实现了30.5%的强劲增长,而经调整净利润更是同比飙升75.4%,达到108亿元。这份成绩单不仅延续了小米连续五个季度营收同比30%以上增长的态势,更在市场普遍预期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凸显了其独特的韧性与活力。长期以来,外界对小米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其智能手机业务的全球拓展,以及由雷军亲自挂帅、备受瞩目的智能电动车业务。然而,随着财报数据的深入解读,一个不容忽视的“第三增长曲线”正浮出水面,那便是其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特别是大家电业务的爆发式增长。这不仅揭示了小米在多元化战略布局上的深度与广度,更预示着其在智能生态构建方面迈向了新的阶段。本文将从财报数据出发,剖析小米在大家电、智能电动车及AI/芯片领域的最新进展,探讨其如何通过多维创新,构建起稳健且富有前瞻性的增长引擎。

智能家居浪潮下的新支点:小米大家电业务的崛起

长期以来,尽管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板块(下称“IoT业务”)规模庞大,覆盖平板、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等诸多品类,但在外界的认知中,它似乎始终未能像智能手机或智能电动车那样,站在小米最核心的业务舞台中央。然而,这一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根据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IoT业务板块的总营收达到38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4.7%,已占据集团总营收的33.4%。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板块的营收规模与智能手机板块之间的差距,已从上一季度的183亿元迅速缩小至68亿元。这一趋势表明,在智能手机行业整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IoT业务正在凭借其强劲的增长势头,逐渐成为小米营收结构中的关键支撑。

在IoT业务内部,大家电——即空调、冰箱、洗衣机这三大核心品类——的表现尤为抢眼。官方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小米空调出货量增长超过60%,冰箱出货量增长25%,洗衣机出货量增长45%,整个大家电板块收入同比增长高达66.2%。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大家电业务对IoT整体增长的强大驱动力。

小米「手机 x AIoT」分部第二季度营收情况

我们尝试对小米空调的营收贡献进行一个粗略估算。根据官方口径,小米空调本季度出货量超过540万台。结合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沟通会上提及的,7月份小米空调线上渠道均价约2513元,且空调品类平均单价上涨约200元,实现了量价齐升。即便我们保守以2000元的平均单价计算,第二季度小米空调的营收也已超过108亿元;若按2500元计算,则季度总营收将达到135亿元。这意味着,小米空调单一品类的营收,已接近甚至超过整个IoT业务营收的三分之一。如此高的营收占比,无疑将其推向了小米“第三曲线”的核心位置。

小米大家电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以来坚持“性价比”与“智能互联”战略的必然结果。通过对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和对产品体验的极致追求,小米大家电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以空调为例,其在线上渠道的出货量已从去年的第四名跃升至行业前三,显示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这一成绩也引起了传统家电巨头的关注,例如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曾表示要在“战术上重视小米”,并学习小米的“爆款战略”,提出“以简化促增长”的经营思路。

小米大家电第二季度出货量数据

尽管在线下渠道,格力、美的、海尔等传统品牌仍占据绝对优势,小米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然而,随着小米武汉家电工厂即将投产,该工厂将核心聚焦空调品类的自产自研,卢伟冰对此表示,在中国市场“还有几倍的成长空间”。这意味着小米将通过垂直整合,进一步提升大家电产品的品质、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从而巩固其市场地位,并加速线下渠道的拓展。大家电业务的稳定增长和巨大潜力,使其成为小米在智能手机和智能电动车之外,最坚实且富有前景的增长引擎。

智能电动车驶向盈利前夜:高毛利与产能挑战并存

在备受瞩目的智能电动车业务方面,小米汽车在交付量、毛利率以及单车销售价格上持续展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本季度,小米汽车的单车平均售价(ASP)从第一季度的22.86万元提升至25.37万元,增幅达到10.9%。官方解释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交付了更多ASP较高的Xiaomi SU7 Ultra车型。然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小米汽车凭借其三款产品的爆款属性,在当前竞争白热化的汽车市场中,成为了为数不多能够做到“不降价”且同时能够进行“权益退坡”的品牌。这充分体现了市场对其产品的高度认可和强劲需求,使得“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这一行业定律在小米汽车上暂时失效。

小米汽车交付柱状图

当前制约小米汽车业务发展的最大瓶颈,已非市场需求,而是产能本身。从小米汽车App上的预定数据来看,预定Xiaomi YU7 Max版本的预计交付周期长达41-44周,普通版更是需要55-58周;即便Xiaomi SU7,最快也需34周才能提车。这意味着,小米汽车在手订单充裕,但如何高效扩大产能、缩短交付周期,将是其未来几个季度的核心任务。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小米汽车在单季度交付8.1万台的规模下,实现了高达26.4%的毛利率。这一数据不仅超越了同期增速强劲的零跑(13.6%)和小鹏(17.3%),甚至超过了年销量超过400万台的传统巨头比亚迪。目前,小米汽车的盈利能力仅次于问界品牌母公司赛力斯(一季度毛利率27.6%)。如此高的毛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米独特的“平台化+标准化+爆款”策略。相较于零跑、小鹏等多达7款在售车型的产品线,小米汽车仅凭3个SKU,便能在零部件采购和复用效率上实现显著优势,从而有效控制成本,提升盈利空间。

在规模化与高毛利的双重驱动下,小米汽车业务本季度的亏损金额已从第一季度的5亿元收窄至3亿元,盈利前景愈发清晰。卢伟冰重申了下半年实现季度亏损收窄的目标不变,并维持年度35万台的交付目标。这意味着下半年小米汽车的月均交付量将稳步突破3万台,为其未来全面盈利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小米汽车已确认2027年出海欧洲的战略目标,并已启动调研和筹备工作,显示出其在全球市场拓展的雄心。尽管欧洲市场存在用户认知和法规差异,但小米对品牌全球化的信心并未动摇。

千亿现金储备下的AI与芯片战略深耕

作为手握千亿现金流的科技巨头,小米在人工智能(AI)及芯片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战略投入,是外界持续关注的焦点。在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推出了自主研发设计的SoC芯片“玄戒 O1”,标志着其在核心技术自主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雷军曾透露,“玄戒”系列累计投入已超过135亿人民币,而今年预计的研发费用将超过60亿元。卢伟冰进一步阐释,在芯片层面的主要投入集中在“人员费用”,这表明小米正在大力招募和培养顶尖的半导体人才,以构筑长期技术护城河。

而在AI层面,小米的投入则主要针对硬件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大约占据全年300亿研发预算的25%左右。这笔庞大的投入彰显了小米对AI技术未来战略价值的深刻理解与坚定信心。现阶段,小米在技术投入的核心可归纳为三大板块:芯片、OS(操作系统)和AI。这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小米未来产品智能化和高端化竞争力的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热议的机器人领域,小米其实已耕耘了4-5年。卢伟冰在业绩会上透露,小米尤为看好人形机器人在工厂生产场景的应用。其衡量标准是“首先看能否完成业务闭环,其次才是效率提升”,这暗示小米可能更看重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的“通用”属性和实际生产力价值,而非单纯的技术展示。

null

尽管小米在智能电动车、智能家电等领域已涌现多款爆品,并发布了首款AI眼镜等创新硬件,但在AI领域,小米始终保持着相对审慎和低调的姿态。这种低调并非缺乏实力,而是更倾向于扎根底层技术,通过自研芯片和AI能力,将其深度融入到产品体验中,以此支撑其长期的“高端化”战略。未来的小米,将不仅仅是硬件的创新者,更是底层技术和生态智能化的推动者,其在AI领域蓄势待发的成果,无疑值得市场拭目以待。

构建多维增长引擎:小米的生态化与高端化路径

小米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清晰地描绘了一个正在经历深刻转型和全面升级的科技巨头形象。从智能手机的核心业务,到以大家电为代表的IoT“第三曲线”的强势崛起,再到智能电动车业务的高歌猛进与AI、芯片等底层技术的持续深耕,小米正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增长引擎,以应对全球科技产业的复杂变局。

大家电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不仅为小米贡献了可观的营收和利润,更丰富了其智能生态的内涵。通过将智能家居场景从小家电延伸至“空冰洗”等大家电,小米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用户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地位。这种生态化布局,使得用户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智能平台上,实现设备间的无缝互联与智能协同,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品牌粘性。大家电业务的成功,证明了小米不仅能在新兴市场中开疆拓土,也能在传统行业中凭借创新模式和极致效率实现突围。

智能电动车业务,作为小米集团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战略之一,虽然仍处于投资期,但其展现出的高毛利率和快速收窄的亏损,预示着一个巨大的增长潜力。小米汽车的成功,不仅在于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更在于其将智能生态、用户体验和极致效率的互联网思维带入了传统汽车行业。随着产能瓶颈的逐步解决,小米汽车有望成为集团营收和利润的又一强大支柱。

而芯片、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的投入,则是小米迈向高端化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石。自研芯片能够确保小米在核心硬件层面的自主可控,提升产品性能和差异化竞争力;OS作为连接所有设备的纽带,是小米生态系统流畅运行的关键;AI技术则将赋能所有产品,使其具备更强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能力。这些投入并非短期逐利,而是着眼于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旨在打造一个软硬件深度融合、技术驱动的强大生态系统。

综合来看,小米正通过“智能手机×AIoT”的战略,将硬件创新、软件服务和核心技术研发紧密结合,构建起一个强大的护城河。其多元化的业务布局,不仅分散了单一业务的风险,更为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更强的韧性与更广阔的增长空间。未来的小米,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手机制造商,而是一个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智能生态为链接、全面赋能未来智慧生活的科技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