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脑深层成像:无标记多光子光声显微技术(LF-MP-PAM)开启神经科学新纪元
长期以来,深入且高精度地观察活体大脑组织,尤其是在皮层下方诸如海马体等深层区域的代谢和神经元活动,一直是神经科学和临床研究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传统显微技术往往受限于穿透深度、散射效应以及对外部荧光标记的需求,这不仅增加了实验的复杂性,也限制了其在人体应用中的潜力。然而,一项由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共同开发的创新显微系统——无标记多光子光声显微技术(Label-Free Multiphoton Photoacoustic Microscopy, LF-MP-PAM)——正逐步克服这些障碍,有望为我们理解大脑功能障碍和疾病开辟前所未有的窗口。
该研究的核心突破在于其能够以单细胞分辨率深入脑组织内部,探测细胞的分子活动。正如项目主要作者之一、神经科学家Mriganka Sur教授所强调,这一重大进展使科学家能够更深入地观察,同时保持对个体细胞的精细解析度。这项技术巧妙地融合了多种前沿成像原理,实现了在无需任何外部标记(无论是化学染料还是基因工程荧光蛋白)的情况下,对深层脑组织进行高清晰度成像。
LF-MP-PAM的技术原理与优势
LF-MP-PAM系统结合了三光子激发(Three-Photon Excitation)和光声探测(Photoacoustic Detection)两大核心技术,共同实现了对生物分子的高效、深度探测。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光子激发实现深层穿透:
- 长波长优势:与传统近紫外光激发不同,LF-MP-PAM使用波长更长、强度极高的超短激光脉冲(仅持续千万亿分之一秒),以三倍于正常吸收波长的能量激发目标分子。长波长光在生物组织中具有更强的穿透力,散射效应显著减弱,如同“雾灯”般能够穿透浓密的脑组织。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激发目标分子,而不必担心光信号在传播过程中迅速衰减。
- 高效能量传递:尽管每次激发产生的荧光信号相对微弱,但大部分被吸收的能量会在细胞内产生局部(约10微米)热膨胀。这种热膨胀进一步产生声波,而声波在生物组织中的传播损耗远小于光信号,从而为深层探测提供了理想的载体。
光声探测提升分辨率与灵敏度:
- 声波传递信息:系统配备了高灵敏度的超声麦克风,能够精确捕获由细胞热膨胀产生的声波。这些声波携带着细胞内部分子活动的丰富信息,为图像重建提供了基础。
- 高分辨率图像重建:通过收集足够的声波数据,结合先进的软件算法,系统能够将这些声学信号转化为高分辨率的图像,其原理与超声波检查(sonogram)相似。这种“多光子输入,声波输出”(Multiphoton-In and Acoustic-Out)的平台,是该技术实现深度和清晰度的关键。
无标记优势:
- 天然生物分子探测:LF-MP-PAM系统最显著的优势之一是其“无标记”特性。它能够直接探测细胞内固有的生物分子,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NAD(P)H是一种与细胞代谢和神经元电活动密切相关的关键分子,其水平变化能直接反映细胞的生理状态。由于无需引入外源性标记物,该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对生物样本的干扰,并为未来在人体内的直接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 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去除标记的需求意味着研究人员可以更自然地观察生物过程,避免了标记物可能带来的毒性、荧光漂白或对细胞功能的潜在影响。这使得研究结果更具生理相关性,也拓展了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潜力。
卓越的成像能力与潜在检测目标
该研究团队在《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杂志上发表的成果中,展示了LF-MP-PAM系统卓越的成像深度和分辨率。他们成功地在1.1毫米厚的“脑类器官”(由人类干细胞生成的三维迷你大脑组织)以及0.7毫米厚的小鼠脑组织切片中,清晰地探测到了NAD(P)H分子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联合主要作者、机械工程博士后W. David Lee表示,测试样本的尺寸限制了系统展现更深层成像的能力,他们相信该系统能够穿透更深的组织。
与现有其他显微技术相比,LF-MP-PAM在探测致密脑组织中的NAD(P)H方面,穿透深度增加了五倍以上,且保持了单细胞级别的分辨率。研究还表明,该系统能够同时进行“三谐波生成”(Third-Harmonic Generation)成像,该技术能精确呈现细胞结构,与光声成像协同工作,提供更全面的组织信息。此外,研究人员还指出,这种光声方法有望检测其他生物分子,例如神经科学家用于指示神经元电活动的基因编码钙指示剂GCaMP,进一步扩展了其应用范围。
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临床转化潜力
LF-MP-PAM技术的建立,为神经科学和临床医学带来了激动人心的应用前景。其无标记的特性使其尤其适用于对人类进行研究和诊断,例如在脑部手术中实时监测脑组织状态。
神经科学研究:
- 深度脑区探索:该系统能够深入探索传统方法难以触及的脑区,如海马体等对学习和记忆至关重要的结构,有助于揭示这些区域在正常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功能机制。
- 疾病机制研究:NAD(P)H水平的变化与阿尔茨海默病、雷特综合征和癫痫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使其成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LF-MP-PAM监测NAD(P)H的动态变化,科学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并评估潜在治疗策略的效果。
临床医疗应用:
- 精准伤口护理:W. David Lee曾通过其创立并出售的公司Precision Healing, Inc.,证实NAD(P)H成像可以指导伤口护理。这一经验为LF-MP-PAM在其他临床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术中监测与诊断:由于无需外部标记,LF-MP-PAM在人体内的应用成为可能。例如,在脑部手术中,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该技术实时、高分辨率地观察深层脑组织,评估组织健康状况、识别病变边界,从而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挑战与展望:迈向活体成像的未来
尽管LF-MP-PAM在体外和离体组织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将其应用于活体动物,并最终应用于人体,仍然面临技术挑战。目前的研究中,超声麦克风通常放置在样本的另一侧以最大化信号接收。然而,在活体动物实验中,麦克风需要与光源一同放置在样本顶部。研究团队正积极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并对实现活体大脑中2毫米深度的全成像充满信心。
Lee教授表示,基于现有研究结果,在活体大脑中实现2毫米深度的成像完全可行。一旦这些技术障碍被克服,LF-MP-PAM将有望成为神经科学和临床诊断领域的革命性工具。它不仅能帮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水平,理解大脑的复杂工作原理,还能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以及新疗法开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真正开启一个通过声音“看见”大脑深层奥秘的新篇章。
图示:一个复杂的显微镜系统,整合了光学、电子及其他设备,是此项突破性研究的核心。
图示:来自研究图示的修改版本,左侧蓝色清晰显示脑类器官细胞内的NAD(P)H分子通过光声技术检测,右侧则为光学检测的模糊灰度图像,图像深度为0.2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