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AI眼镜:20天售罄启示录,揭秘智能穿戴「长跑」战略

1

在快速演进的智能穿戴市场中,小米AI眼镜以1999元的定价策略引发了广泛关注,并在短短20天内迅速售罄,这一现象远超市场预期。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上的成功,更是小米在AI硬件领域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与市场试探。此次成功不仅为小米赢得了进入下一代计算平台竞赛的入场券,更明确了其以务实主义精神深耕智能眼镜领域的决心。

智能穿戴的新里程碑

小米高级产品总监兼可穿戴部创新业务负责人李创奇,作为这一项目的灵魂人物,其对于智能眼镜的理解与投入,可以追溯到近十年前。自2015年首次接触微软HoloLens,他便坚信眼镜形态将成为个人计算的核心中枢,并为此开启了一场漫长而系统的技术积累之旅。从主导小米投影仪业务以理解光学显示,到负责耳机业务以攻克声学难题,再到亲自带领团队涉足传统眼镜业务以洞察其本质,每一步都为小米AI眼镜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场验证:60分产品与超预期反响

小米AI眼镜上市后的火爆销售态势,无疑是市场对AI硬件巨大潜在需求的强烈回应。然而,李创奇却对这款初代产品给出了“勉强及格”的60分评价,这背后体现了小米团队对产品现状的清醒认知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深远考量。他指出,用户对智能眼镜的期待,往往受到科幻电影的超前引导,与当前芯片、传感器、电池等核心供应链的技术储备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面对这一挑战,小米AI眼镜并未追求一步到位,而是选择在当前技术框架下,努力在重量、续航与佩戴舒适性之间寻找最优平衡。将重量控制在40克左右,在保证基础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日常佩戴感,这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壮举。初期的保守备货策略,更凸显了小米在未知市场面前的审慎态度。然而,最终远超预期的销售业绩,不仅彻底打消了内部“滞销”的担忧,更验证了主流品牌AI硬件的强大市场吸引力,使其在社交媒体上成功“出圈”,拓宽了传统科技爱好者的边界。

战略性定价:1999元背后的深意

小米为AI眼镜设定的1999元售价,并非简单的成本核算结果,而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决策。这一数字不仅是对初代小米手机价格的致敬,更承载着小米普及AI眼镜、将其打造为下一个计算平台的核心雄心。李创奇明确表示,以当前的投入和规模,这一价格区间是亏损的,每副眼镜的物料清单(BOM)成本甚至超过2000元。

小米 AI 眼镜 1999 的售价

这一“不计成本”的定价策略,旨在向市场、用户和整个供应链传递一个清晰信号:小米致力于长期投入并深耕智能眼镜品类。它被视为一次战略性的先期投入,旨在锚定未来智能眼镜中位数价格区间,并引导市场走向健康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小米成功地将产品推向大众,获取了宝贵的市场认知与用户反馈,这对于后续产品的研发方向和资源配置具有决定性意义,使得AI眼镜项目正式升级为公司的战略级业务。

“首先它得是一副眼镜”:务实主义的产品哲学

李创奇多次强调“智能眼镜,首先得是一副眼镜”这一核心理念,这成为了小米AI眼镜产品定义和研发过程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这一理念源于对过往智能眼镜产品失败案例的深刻反思——过度强调科技感和未来感,却忽略了眼镜最本质的佩戴舒适性和装饰属性。

基于此,小米AI眼镜在设计上做出了诸多务实选择。首先,从音频眼镜切入,因为音频功能对体积和功耗的影响最小,且具备高频使用场景。其次,采用镜腿与前框分离式设计,旨在满足用户对个性化款式和装饰属性的需求,这与传统眼镜行业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相吻合。

小米 AI 眼镜透明版配色比较有科技感

在增加智能功能方面,团队秉持“谨慎但有效”的原则,因为任何新增功能都会直接影响体积和功耗,形成电池增大、体积增加的恶性循环。例如,在重量控制上,小米团队设定了严格的40克目标,为此甚至牺牲了部分材料的密度,导致一些用户初期感知到“塑料感”,但最终实现了比Meta Ray-Ban更轻的佩戴体验。这其中包含的工程取舍,是对用户核心佩戴体验的极致追求。

  • 端侧AI与续航的权衡:尽管端侧AI能带来更快的响应速度和隐私保护,但考虑到小型电池设备上部署0.3B规模模型所带来的毁灭性功耗,小米选择了通过蓝牙与手机通信,利用手机或云端的强大算力来解决AI计算问题,以确保关键的续航能力。这表明在当前技术限制下,实用性与用户体验是首要考量。
  • 框型选择与亚洲人佩戴优化:初代产品仅提供了一种框型,这是基于初期市场验证的审慎策略。但小米团队深入研究了亚洲人的头型和脸型特征,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力求在有限的选择中达到最大的普适性。未来,随着项目资源的增加和市场需求的明确,更多个性化框型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小米 AI 眼镜透明版镜架

  • 充电方式的创新考量:放弃普遍采用的充电眼镜盒设计,转而选择直插充电,这一决策背后是对用户实际使用习惯的深刻洞察。团队认为,眼镜盒的普遍遗失率和用户佩戴体验的连续性,是决定充电方案的关键因素。这种设计体现了小米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把握,避免了因充电方式不便而带来的负面评价。

与Meta Ray-Ban智能眼镜的对比,也为小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Meta的成功验证了用户对镜腿集成高像素摄像头的接受度,这促使小米也开始考虑更高规格的影像能力。同时,Meta产品在续航和对亚洲头型适应性上的不足,也成为小米在设计上努力超越和改进的方向,这充分体现了竞争学习与差异化发展并存的策略。

智能眼镜的马拉松:生态壁垒与长期愿景

李创奇将智能眼镜市场竞争比喻为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并预言只有少数具备核心优势的公司才能最终胜出。他认为,能够在未来智能眼镜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将是两类企业:第一类是拥有手机和穿戴设备完整生态链的巨头,如苹果、三星、华为和小米;第二类则是具备国民级应用和顶级大模型的互联网公司,例如腾讯和字节跳动。

这一判断基于智能眼镜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它不仅是单纯的硬件,更是一个涵盖硬件、操作系统、大模型、营销渠道和多设备联动的复杂系统工程。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在如此庞大的系统性挑战面前,几乎难以构建起足够的护城河。

小米在此赛道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全球领先的消费物联网(IoT)平台。拥有庞大的智能家居设备网络和“小爱同学”语音助手用户基础,使得小米能够将AI眼镜无缝融入现有生态,实现对智能家居的自然控制与更深层次的智能服务。这种生态协同效应,是任何单一硬件公司或纯软件公司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这场“长跑”,小米设定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愿景。李创奇预计,整个市场需要大约三年时间才能真正成熟,届时小米有望推出七八十分的成熟产品。在销量方面,小米目标在未来三年内实现年出货量达到500万副的规模,这相当于在中国千元以上近视眼镜市场中占据10%的份额,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但充满潜力的目标。第一代产品的成功,已经为下一代产品的研发赢得了比初期更为充足的内部资源和信心,预示着小米在这一战略级业务上的持续投入。

AI眼镜的终局:第一视角感知与意图识别

从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李创奇认为AI眼镜的终极价值在于实现“所见即所见,所闻即所闻”。它超越了简单的拍照或音乐播放功能,而成为AI感知物理世界的感官延伸。通过第一视角理解用户所处的环境和上下文,这是放置在口袋中的手机永远无法企及的能力。

他进一步提出,由大模型赋能的智能眼镜,有望成为在脑机接口真正普及之前,最能精准理解和识别用户意图的消费级设备。人类获取信息主要依赖视觉(70%-80%),一个能够共享用户视觉的设备,在理解用户意图方面具有天然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从鼠标、触摸屏到语音助手,人机交互的演进史,本质上就是不断降低意图传递摩擦力的历史,而AI眼镜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逻辑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战略选择是专注于增强物理世界的交互,而非构建一个虚拟世界(如Meta或苹果的MR路径)。小米利用其在硬件和庞大IoT生态的优势,致力于通过AI眼镜更好地连接和赋能用户与物理世界的互动。这种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清晰地表明了小米在AI眼镜领域的独特战略定位与技术实现路线。

李创奇个人长达十年的深耕,体现了对技术趋势的远见和战略执行的坚韧。他将HoloLens的核心技术拆解为光学显示(投影仪)、声学能力(耳机)和眼镜本质(传统眼镜业务)逐一攻克,最终汇聚为AI眼镜项目。这种有意识的积累过程,确保了团队对品类复杂性有足够认知,从而减少错误,即使最终的难度依然超出了最初评估。他强调,这并非颠覆行业,而是以耐心和对行业规律的尊重,推动行业发展并符合用户对未来智能生活的美好认知。小米AI眼镜的“长跑”才刚刚开始,但其已展现出重塑智能穿戴格局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