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To B:G7易流如何以边缘AI与智能体革新物流行业?

1

AI赋能To B:G7易流的智慧物流革新之路

在全球AI浪潮席卷之下,To B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业务重塑。G7易流,作为中国公路货运行业领先的IoT SaaS服务提供商,其CEO翟学魂先生对AI落地的实践与反思,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察。从初期对垂直大模型的尝试,到果断转向边缘AI硬件与智能体(Agent)的深度融合,G7易流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路径,不仅重塑了自身业务模式,也预示着智慧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垂直大模型到边缘AI:G7易流的战略转型

面对大模型的兴起,G7易流在第一时间积极投入,试图开发行业垂直大模型。然而,不到半年,公司便果断放弃了这一方向。翟学魂先生深刻认识到,大模型本质上扮演着“操作系统”的角色,对于垂直应用公司而言,试图去“修补”或“定制化”这一底层操作系统,不仅耗费巨大资源,也无法直接触及客户的业务痛点。更明智的选择是等待大模型技术成熟,或仅利用其已成熟的部分,将资源聚焦于上层应用和特定场景问题的解决。

正是基于这一洞察,G7易流将战略重心转向了“感知能力”的强化——研发边缘AI硬件。这一决策被证明是极其正确的。大模型的“大脑”若要发挥其智能潜力,必须首先具备对物理世界强大的感知能力。正如再智能的人也需要通过感官获取信息一样,AI也需要高质量的、实时的物理世界数据。随着边缘计算芯片算力的显著提升和成本的降低,G7易流抓住了这一机遇,投入重金研发边缘AI盒子。

边缘AI硬件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G7易流的服务边界。例如,它不仅能识别传统事故,更能提前预判“未遂事故”。通过结合司机行为、车辆状态、货物情况,以及云端算法和历史大数据(如事故多发路口信息、司机疲劳驾驶时长等),系统能够综合判断潜在风险,并立即采取纠正措施。例如,识别出司机在危险路口接打电话,或在疲劳状态下急刹车,都能在事故发生前进行干预。这使得物流现场过去“看不清”和“看不见”的问题,如今变得“能看清”且“能理解”。

AI快讯

AI如何重塑To B商业模式:从工具到结果交付

传统的SaaS产品在To B领域往往仅作为管理工具,提供流程支持和信息记录,却难以直接交付最终结果。客户需要依赖人工去查看、判断、处理,导致效率瓶颈和长尾问题的难以解决。然而,AI技术的引入,正在深刻改变这一现状。

G7易流发现,通过边缘AI硬件提供丰富的上下文信息,结合大模型的强大推理能力,智能体(Agent)可以从提供“报警”升级为进行“有效沟通”和“结果交付”。例如,在危险品运输中,系统能识别司机是否遵循“三点式上车”规范;对于易损或高价值货物(如帝王蟹),能实时监控并预警异常状态,将过去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才能解决的长尾问题,通过AI实现高效、精准的自动化解决。过去需要数万张图片和数月算法开发才能实现的识别功能,现在通过少量样本和短周期便可完成。

这种从“销售工具”到“交付确定性结果”的转变,是AI在To B领域最大的价值飞跃。它将物流SaaS模式从提供“虚线”(潜在价值)升级为提供“实线”(实际可量化价值)。翟学魂先生指出,当AI能够针对流程中那5%的漏洞提供解决方案,将流程完整性从95%提升至接近100%时,整体效率将提升10倍以上。这不仅解决了传统IT技术无法触及的复杂和长尾场景,也极大地增强了客户的付费意愿。在中国市场,过去SaaS付费意愿较低的困境有望因AI提供真正的价值增量而得到扭转,中美之间的付费差距亦可能因此缩小。

AI落地时机:兼具好奇心与务实精神

To B领域的AI落地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轨迹与新能源车的普及有异曲同工之处。最初的狂热者可能因技术不成熟、环境不具备而失败;随后是小范围试点者,他们务实地探索AI的应用价值。一旦AI技术达到某个临界点,其在效率和成本上的优势将迅速显现,进而引发行业洗牌,旧有模式将被快速淘汰。

G7易流认为,目前AI在物流行业正处于两三年前新能源车普及的阶段——即技术已具备价值,但仍需投入和探索。此时的投入虽可能短期内高于回报,但对于企业而言,提前布局至关重要。与新能源车不同的是,AI应用(特别是智能体)所依赖的数据和专业知识(know-how)是企业自身的积累,越早开始,积累越深,未来的竞争力越强。

对于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而言,翟学魂先生建议应保持“既有好奇心又带点不自信”的心态。好奇心驱动尝试,不自信则促使企业谨慎观察、逐步推进,避免盲目自信带来的风险。To B领域AI的价值在于“将虚线填成实线”,解决过去未能有效解决的老问题,而非重新创造新场景。

组织变革:从科层制到“特种作战小组”

AI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组织结构和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G7易流的实践表明,传统的层级分明、功能导向的部门结构已无法适应AI产品的快速迭代和跨领域协作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由具备复合型背景的人才组成的“特种作战小组”。

这些小组通常包含懂模型、懂算法、懂硬件、懂数据,以及对行业场景有深度理解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一个项目小组可能需要同时配备懂大模型的产品经理、负责模型与数据结合优化的研发人员、以及硬件工程师等。这种小型化、集成化的作战单元,能够更灵活、高效地解决复杂问题,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翟学魂先生强调,AI应用的最大瓶颈在于人才,尤其是同时理解行业场景和模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组织模式的变革,使得每个项目小组都直接面对客户问题,共同推动产品从理解现实到有效沟通的交付。它打破了传统科层制的信息传递迟缓和协同障碍,使得个体在更小的体系中能更闪耀,发挥更大价值,也加速了团队的成长飞轮。

AI时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行业格局演变

在AI浪潮下,G7易流的核心竞争力并未改变,反而得到了加强:即“与客户的深度连接”和“独特的实时数据获取能力”。客户的车辆、司机、货主ERP接口以及长期的合作合同,构成了AI发挥作用的基础。这些独有的连接和实时产生的物理世界数据,是构建下一代AI产品的基石。

同时,AI技术正在深刻重塑物流行业的结构。传统的IT技术划分了行业中大公司和中小公司的边界:能实现核心流程IT化并量化KPI的领域,发展为大型企业;难以量化KPI、存在诸多长尾小场景的业务,则由中小公司承接。然而,当IT技术升级为AI技术后,这种结构将被打破。

翟学魂先生预测,未来那些拥有50到500台车辆的重资产中小企业,因其承担的“承诺兜底”价值和AI赋能下的管理效率提升,将从“小而苦”转变为“小而美”。AI技术能赋予他们曾缺乏的KPI管理能力,使其在运营、安全和服务水平上大幅提升。相反,那些缺乏重要承诺、仅从事轻资产管理、赚取差价的中间层公司,其生存空间将被大型公司通过AI技术拓展覆盖,或被货主自行接管业务而挤压,甚至逐渐被淘汰。

因此,AI不仅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更是产业格局的深层调整。这一变化将促使整个物流生态系统实现远高于原有模式的效率。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内,这种显著变化将全面显现,就像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一样,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AI时代,企业竞争的焦点将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向基于“人”的成长飞轮和“组织”的快速响应能力。只有那些能够构建复合型团队、灵活应对变化、并持续积累核心资产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深刻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G7易流的实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AI赋能下智慧物流的未来图景,一个更加高效、安全、智能的行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