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市场新机遇:小米AI眼镜热销,1999元背后的战略布局与未来长跑展望

1

小米AI眼镜的问世,无疑是近期科技界的一大亮点,其市场表现更是超乎预料。这款定价1999元的产品,在短短20多天内便将三个月的备货销售一空,销量达到部分竞争对手一年的水平,这不仅是对小米品牌号召力的再次印证,更重要的是,它为正处于探索期的AI硬件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如同十多年前初代小米手机以1999元的震撼价格搅动智能手机市场一般,小米AI眼镜也承载着类似的战略雄心。其背后并非单纯的成本或利润考量,而是一次对新兴品类市场水温的战略性试探与认知普及。小米高级产品总监、可穿戴部创新业务负责人李创奇,作为该项目的核心推动者,用“勉强及格的60分”来形容这款初代产品,这恰恰反映了小米对产品现状的清醒认知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长远布局。

务实的产品哲学:首先,它得是一副眼镜

“智能眼镜,首先得是一副眼镜。”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是小米团队在探索智能眼镜近十年后得出的核心产品哲学。这一理念深刻指导了产品的设计与工程取舍。过去许多智能眼镜产品之所以未能成功,往往是因为过度追求“科技感”而忽视了眼镜最本质的佩戴舒适性和日常可用性。

小米AI眼镜在设计之初,便将重量、续航和佩戴舒适度置于核心位置,致力于打造一款能融入用户日常生活的智能伴侣。最终,这款产品将重量控制在约40克,这在同类产品中已属领先,远低于部分竞品。团队深知,任何智能功能的加入,都必须在不显著增加体积和功耗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将陷入电池增大、重量增加的恶性循环。

AI眼镜

李创奇的个人经历也为这一务实理念奠定了基础。从2015年首次接触微软HoloLens,他便坚信眼镜是个人计算的未来中枢。为此,他有意识地开启了一场长达近十年的“蓄力”:为理解光学显示而启动小米投影仪业务,为攻克声学难题而负责耳机业务,甚至亲身带领团队涉足传统眼镜业务,只为深刻理解眼镜本身的本质。这种深厚的积累,使得团队在面对AI眼镜的复杂性时,能够做出更加审慎和用户中心的决策。

李创奇

1999元:不仅仅是价格,更是战略锚点

1999元的定价对于小米而言,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对初代小米手机的致敬,更是在向市场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小米决心深度布局AI眼镜品类。李创奇直言,以当前投入和规模来看,这款产品无疑是亏本销售的,其BOM(物料清单)成本甚至已超过2000元。这种“不计代价”的投入,体现了小米对新兴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判断与长期主义。

小米 AI 眼镜 1999 的售价并没有太多惊喜

这一战略定价旨在打破消费者对智能眼镜高昂、难以企及的认知壁垒,推动品类的普及,并为未来智能眼镜市场设定一个相对健康的中位数价格区间。李创奇认为,市场上低于1499元甚至999元的产品,其成本结构并不健康,无法支撑长期的研发投入和用户体验。通过先期亏损来换取市场认知和用户数据,是小米在新品类拓荒期的典型策略。正是这种战略投入,加上雷军亲自发布所带来的巨大势能,共同促成了市场超出预期的热烈反响,为后续产品的研发解锁了更多的内部资源与信心,使AI眼镜项目从一个谨慎的探索,升级为公司的战略级业务。

艰难的工程现实与设计取舍

在“首先它得是一副眼镜”的理念指导下,小米AI眼镜的研发过程充满了“戴着镣铐跳舞”般的艰难取舍。每一次功能增减,都必须在极致的体积与功耗限制下进行权衡。

重量与质感的平衡

团队设定了极为严苛的重量目标,力求将产品控制在40克以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即便电池容量比某些竞品更大且采用双芯片架构,小米仍将重量控制在40克左右。但这种轻量化也带来了牺牲:为了减轻重量,部分材料的密度有所降低,可能导致一些用户觉得产品“塑料感”较强,质感不及某些高端品牌。然而,对于一款需要全天候佩戴的设备而言,极致的轻盈往往是用户体验的关键所在。

端侧AI与续航的抉择

在AI硬件时代,将大模型能力下放至端侧是行业趋势。小米团队也曾评估在眼镜中部署0.3B规模的端侧小模型。但很快发现,在仅有200多毫安时电池容量的眼镜上运行此类模型,其功耗是毁灭性的,可能导致续航时间骤降至一小时以内。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代产品中,小米明智地选择了通过蓝牙与手机通信,利用手机或云端的算力来解决AI处理问题,从而大幅提升了续航表现,确保用户能够实现一天的佩戴需求。这种务实的选择,凸显了在现有技术瓶颈下,以用户可用性为核心的设计优先级。

单一框型与个性化的矛盾

初代产品仅推出了一种框型,这背后体现了团队在品类初期对市场接受度的谨慎态度。传统眼镜品牌通常通过数百甚至上千个SKU来满足不同用户的审美和脸型需求。作为智能眼镜的初探者,小米选择了一个最大公约数的设计去验证核心功能和市场接受度。尽管收到部分用户关于框型不适合脸型的反馈,但这也是产品走向成熟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挑战。未来的产品线,无疑将提供更丰富的个性化选择。

充电方式的用户思考

为何不采用当下流行的充电眼镜盒设计,而是选择直插充电?李创奇提出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问题:“你们的眼镜盒在哪?”对于日常佩戴眼镜的用户而言,眼镜盒往往并非随身携带。此外,如果眼镜在盒内充电,用户在此期间将无法佩戴。小米团队认为,Meta等品牌之所以能采用充电眼镜盒,部分得益于其品牌光环和早期用户对新奇体验的容忍度。而小米则更注重实用性和无缝衔接,力求避免因充电方式给用户带来不便。

小米 AI 眼镜透明版配色比较有科技感

这些艰难的权衡,最终塑造了小米AI眼镜在重量、续航和实用性上的微妙平衡,也为其赢得了进入下一赛段的宝贵资格。

小米 AI 眼镜透明版镜架

一场注定是马拉松的行业竞赛

智能眼镜的赛道竞争日益激烈,李创奇将其定义为一场“注定是马拉松”的长跑。在他看来,在这场竞赛中,只有两类公司有机会最终胜出:一是拥有强大手机和穿戴生态的巨头,如苹果、三星、华为、小米;二是具备国民级应用和顶级大模型能力的互联网公司,如腾讯、字节跳动。其核心原因在于,AI眼镜并非单纯的硬件问题,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硬件、操作系统、大模型、营销渠道以及与其他设备的联动能力。

对于小米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已构建起全球最大的消费物联网(IoT)平台。小米用户已经习惯通过“小爱同学”语音控制家中的各类智能设备。当这种无缝的控制能力延伸至眼镜时,其所创造的价值和用户粘性是任何初创公司都难以匹敌的。AIoT生态为智能眼镜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强大的互联互通能力,使其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键节点。

小米对这场“马拉松”设定了清晰的阶段性目标。李创奇预期,整个AI眼镜市场可能需要三年时间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届时小米有望推出一款“七八十分”的成熟产品。在销量方面,团队的长期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将年出货量提升至500万副,力争在千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占据10%左右的份额。这不仅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也展现了小米对该品类未来增长潜力的坚定信心。

AI眼镜的终局:AI的感官延伸与意图识别中枢

跳脱具体产品,从更宏大的视角审视,AI眼镜的终极价值在于实现“所见即所见,所闻即所闻”的理念。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拍照或音乐播放工具,而是AI的感官延伸。通过第一视角理解用户所处的物理世界和上下文信息,这是将手机放在口袋里永远无法做到的。这种能力使得AI眼镜在理解用户意图方面,拥有天然的、无与伦比的优势。

李创奇进一步判断,由大模型赋能的智能眼镜,可能是脑机接口真正普及化之前,最能有效理解和识别用户意图的消费级设备。人类70%到80%的信息获取依赖于视觉,一个能够分享用户视觉的设备,在捕捉用户意图、降低人机交互摩擦力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潜力。从鼠标、触摸屏到语音助手,人机交互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降低意图传递摩擦力的演进史,而AI眼镜正是这一进程中合乎逻辑的下一站。

小米的战略选择是清晰的:专注于用AI眼镜更好地连接和赋能用户与物理世界的交互,而非将用户带入一个纯粹的虚拟世界。这与某些专注于混合现实(MR)或虚拟现实(VR)的厂商路径存在本质区别。小米将发挥其在硬件制造和庞大IoT生态方面的优势,致力于打造一个能够增强现实体验、提升生活效率的智能终端。

AI眼镜项目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李创奇及其团队十年如一日,步步为营、有意识积累的结果。这种对行业规律的尊重、对技术演进的耐心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构成了小米在AI眼镜赛道上“长跑”的坚实基础。物理世界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完成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技术瓶颈的清醒认识。小米AI眼镜的出现,不仅仅是一款产品,更是小米对未来智能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度探索与战略布局,旨在以自身的努力,推动和符合大众对这个行业的最终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