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这家以“价格屠夫”姿态搅动智能手机市场的科技巨头,如今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极具潜力的AI眼镜领域。1999元的定价,不仅是对初代小米手机的致敬,更彰显了其在智能穿戴新赛道上的战略性布局与普及雄心。小米高级产品总监兼可穿戴部创新业务负责人李创奇,作为这一项目的掌舵者,带领团队在技术与市场之间寻找着微妙的平衡点,力图以务实的态度开启一场属于AI眼镜的“长跑”。
“60分”产品的意外成功与市场觉醒
小米AI眼镜自发布以来,市场反响远超内部最乐观的预期,仅20多天便售罄了原定三个月的库存,其销量甚至达到了一些友商全年的水平。然而,即便取得如此佳绩,李创奇仍将其称为一款“勉强及格”的“60分”产品。这种看似谦逊的评价,实则反映了当前AI眼镜领域面临的普遍困境:消费者对智能眼镜的期待,在科幻电影的渲染下被无限拉高,但现有的芯片、传感器和电池技术等供应链,仍主要围绕智能手机形态构建,与眼镜所需的极致轻量化和低功耗存在巨大鸿沟。
正是这种市场预期与技术现实间的落差,使得小米的保守备货与最终的销售火爆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仅为小米AI眼镜赢得了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市场验证,证明了主流品牌推出的AI硬件蕴含的巨大潜在需求。这份意料之外的成功,为后续产品的研发解锁了更多的内部资源与信心,将AI眼镜项目从一个谨慎的探索,正式提升为公司的战略级业务。
1999元:不仅仅是价格,更是战略信号
1999元的定价,对于小米而言具有图腾般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智能眼镜品类中位数价格的战略锚定。李创奇坦言,以现阶段的投入和规模,这款产品的物料成本(BOM)甚至超过了定价,这无疑是一笔亏本生意。然而,这种“不健康”的定价并非出于成本考量,而是小米向市场、用户和供应链传递的一个清晰信号:小米正严肃地致力于做大这一品类,并为此不惜进行先期投入。
这种战略性亏损换来了极其宝贵的市场认知和用户数据,使得这款AI眼镜成为了一个精准的“探针”。它不仅验证了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在行业内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挑战了那些低于此价格区间的产品在成本结构上的健康性,预示着未来规模化后的合理价格区间。这种前瞻性的市场教育,是小米在AI眼镜赛道上布局的关键一步。
“智能眼镜,首先得是一副眼镜”:设计哲学的艰难抉择
在AI眼镜的设计与研发过程中,小米秉持着一个核心理念:“智能眼镜,首先得是一副眼镜。”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是团队无数次艰难的取舍与妥协。李创奇指出,过去许多智能眼镜产品之所以失败,症结在于过于强调“智能感”和“未来感”,却忽略了眼镜最本质的属性——佩戴的舒适性与日常的可用性。
基于这一原则,小米做出了多项关键决策:首先,选择从音频眼镜切入,因为音频功能对体积和功耗的影响最小,且应用场景高频。其次,采用镜腿与前框分离式的设计,以满足用户对个性化和装饰属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于任何智能功能的加入,团队都采取“谨慎但有效”的原则,因为每一项功能的叠加,都意味着对体积和功耗的挑战,构成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平衡系统。
工程现实中的权衡与取舍
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哲学,体现在产品的诸多细节中。例如,在重量与质感之间,小米将重量控制在40克左右,低于一些同类产品,但牺牲了部分材料密度,可能导致用户初次上手时感受到“塑料感”。这促使团队反思,用户是否愿意为更好的质感多承受几克的重量?其次,在端侧AI与续航方面,考虑到200多毫安时电池的功耗限制,小米选择通过蓝牙与手机通信,利用手机或云端算力解决AI运算问题,而非在眼镜端部署小型模型,以保证可接受的续航能力。再者,初代产品仅提供单一框型,这源于对新品类市场接受度的谨慎评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不同脸型的适应性,但验证了核心功能与市场接受度。最后,在充电方式上,团队放弃了充电眼镜盒,改为直插充电,理由是基于用户日常佩戴习惯的洞察,以及避免用户额外携带或更换眼镜的困扰。这些都是在现实限制下,为了实现“首先是眼镜”这一核心目标所做出的艰难权衡。
与Meta Ray-Ban等竞品的对比也为小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Meta证明了用户可以接受在镜腿上集成高像素传感器,这启发小米在影像能力上向更高规格迈进。然而,Meta产品在续航和对亚洲头型的适配性上存在的不足,也成为了小米团队努力改进和超越的方向,体现了在借鉴中创新的策略。
一场注定是马拉松的竞速
在当前的“百镜大战”中,李创奇认为只有两类公司有机会最终胜出:一是拥有手机和穿戴生态的科技巨头,如苹果、三星、华为和小米;二是拥有国民级APP和顶级大模型的互联网公司,如腾讯、字节跳动。他强调,AI眼镜并非单纯的硬件问题,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硬件、操作系统、大模型、营销渠道及跨设备联动等多个层面,创业公司几乎难以承担。
对于小米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物联网平台。这种庞大的生态系统使得“小爱同学”的控制能力能无缝迁移到眼镜上,为用户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小米对这场长跑有着清醒的认知,李创奇最美好的预期是,市场需要三年时间才能真正成熟,届时小米有望推出一款“七八十分”的产品。在销量上,小米的长期目标是希望在未来三年内,能做到年出货500万副的规模,占据千元以上核心市场约10%的份额。这一宏伟目标,无疑需要多代产品的持续迭代与创新。
AI眼镜的终局:所见即所闻,所闻即所见
跳脱出具体的产品和市场,李创奇对AI眼镜的终极价值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AI眼镜的终极形态将实现“See what you see, hear what you hear”(所见即所见,所闻即所闻),它不仅仅是拍照或播放音乐的工具,更是AI的感官延伸。通过第一视角理解用户所处的物理世界和上下文信息,这是手机在口袋里永远无法做到的。
更进一步,李创奇判断,由大模型赋能的智能眼镜,有望成为脑机接口真正普及化之前,最能理解和识别用户意图的消费级设备。人类70%至80%的信息获取依赖视觉,一个能够共享用户视觉的设备,在理解用户意图上具有天然的、无与伦比的优势。从鼠标到触摸屏,再到语音助手,人机交互的历史正是不断降低意图传递摩擦力的过程,而AI眼镜,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合乎逻辑的下一站。小米在战略上选择专注于用AI眼镜更好地连接和赋能用户与物理世界的交互,而非构建虚拟世界,这与Meta等公司的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创奇的个人经历也印证了小米对AI眼镜的长期承诺。自2015年首次接触微软HoloLens以来,他便决心用十年时间深耕眼镜产品。他将这一宏大目标拆解为光学显示(投影仪业务)、声学能力(耳机业务)以及对眼镜本质的理解(传统眼镜业务)等多个阶段,步步为营,积累经验。即便如此,他仍强调AI眼镜项目的难度远超预期,要求团队保持极大的耐心,并尊重物理世界的规律。
小米的AI眼镜之路,并非旨在颠覆一个行业,而是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推动行业向前发展,并最终契合大众对未来智能穿戴的终极认知。这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但每一步都承载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与对创新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