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手机与汽车:小米如何构建其“第三增长曲线”与未来战略布局?

1

小米集团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再次以远超预期的成绩吸引了市场目光。连续五个季度实现营收同比30%以上的增长,并录得108亿元的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大增75.4%,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表现。然而,在这些“高分答卷”的背后,除了备受关注的智能手机与智能电动汽车业务,一个鲜为人知的“第三曲线”正在悄然崛起,预示着小米未来发展的多元化路径。

智能手机作为小米的传统核心业务,在全球市场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韧性。但更引人注目的是IoT(物联网)与生活消费产品板块的强劲表现。该板块在第二季度实现总营收387亿元,同比增长44.7%,占集团总营收的33.4%,与智能手机板块的营收差距正快速缩小。这其中,大家电品类——空调、冰箱、洗衣机——的出货量分别增长超过60%、25%和45%,成为IoT业务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null

意料之外的“第三曲线”:大家电的崛起

小米的大家电业务,尤其是空调品类,在过去一个季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官方数据显示,小米空调在线上渠道的出货量已从去年的第四名跃升至行业前三。根据估算,小米空调的单季度营收甚至可能占据整个IoT业务营收的三分之一。这种快速增长并非偶然,它反映出小米在大家电市场采取的精准策略和强大的执行力。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曾指出,空调品类的平均单价不降反升,逆势上涨约200元,成为行业价格战背景下少数实现“量价齐升”的品牌。这表明小米通过其品牌影响力、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成功推出了兼具性价比与创新性的产品,赢得了消费者青睐。传统家电巨头如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曾表示要“战术上重视小米”,也侧面印证了小米对传统家电市场的冲击力。美的提出的“以简化促增长”经营思路,被认为受到了小米爆款战略的影响,即聚焦少数精品,而非盲目铺设大量SKU。

小米「手机 x AIoT」分部第二季度营收情况

未来,小米在大家电领域的投入将进一步深化。即将投产的小米武汉家电工厂将核心聚焦于空调品类的自产自研,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产能和品控,更将为小米在中国市场“还有几倍的成长空间”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强化自有制造能力,小米有望在竞争激烈的大家电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智能电动车:高毛利下的产能挑战与全球雄心

小米汽车业务同样表现抢眼,尽管仍处于战略性亏损阶段,但其财务数据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与增长潜力。第二季度,小米汽车单车平均售价(ASP)从一季度的22.86万元上升至25.37万元,增幅达10.9%。这一增长并非单纯依靠高端车型,更关键在于小米汽车凭借其SU7系列产品的爆款属性,成为当前汽车市场中少数能够“不降价,同时进行权益退坡”的品牌。

小米大家电第二季度出货量数据

小米SU7系列,特别是SU7 Max版本,在发布后迅速获得了大量订单,18小时内锁单量超过24万台,使得交付周期一度拉长至一年以上。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使得小米汽车无需通过降价促销来刺激销量,反而能够优化销售策略,提高单车利润。目前制约小米汽车业务发展的最大瓶颈并非市场需求,而是产能本身。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汽车在单季度交付8.1万台的情况下,实现了高达26.4%的毛利率,超越了小鹏(17.3%)、零跑(13.6%),甚至高于年销量数百万台的比亚迪。卢伟冰将此高毛利率归因于“平台化+标准化+爆款”的战略。通过聚焦少量SKU,小米在零部件采购、生产效率和规模效应上形成了显著优势,这与问界品类母公司赛力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规模化与高毛利双重作用下,小米汽车业务本季度的亏损金额已从第一季度的5亿元收窄至3亿元,并有望在下半年实现季度盈利目标,全年35万台的交付目标也保持不变。

在国际化战略方面,卢伟冰确认了小米汽车2027年出海欧洲的战略目标,并已启动调研和筹备工作。他表示,欧洲用户对小米汽车品牌的认知和兴趣超出了预期,这为小米汽车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积极基础。

AI与核心技术投入:构建长期竞争力的基石

作为手握千亿现金的“北京现金王”,小米在AI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投入策略备受关注。第二季度,小米推出了自主研发设计的SoC芯片玄戒O1,标志着其在核心芯片领域的深耕。雷军透露,玄戒项目累计投入已超过135亿元人民币,预计全年研发费用将超过60亿元。卢伟冰进一步解释,芯片层面的主要投入在于“人员费用”,而AI层面的投入则主要聚焦于硬件和算力,约占全年300亿研发预算的25%。

null

小米现阶段在技术投入的核心分为三大板块:芯片、OS(操作系统)和AI。这三大方向互为支撑,共同为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和构建智能生态系统提供底层能力。自研芯片有助于提升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确保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性;强大的OS则能够打通各类智能设备,实现无缝连接和协同工作;而AI能力的深度融入,则是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赋能未来智能生活的关键。

在当前热门的机器人领域,小米已投资4-5年,并展现出清晰的战略方向。卢伟冰透露,小米看好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场景的应用,其衡量标准是“首先看能否完成业务闭环,其次才是效率提升”。这表明小米更关注机器人复杂任务的“通用”属性和实际生产力价值,而非停留在概念层面。尽管小米在智能电动车、智能家电等领域已有多款爆品,并发布了首款AI眼镜,但在AI领域,小米的姿态相对低调且务实,其自研芯片和AI能力将如何助力其高端化战略的实现,是市场未来关注的焦点。

展望:多元化智能生态的战略远景

小米通过其最新的财报向外界展示了一个不再仅仅依赖智能手机,而是全面发力智能生态的科技巨头形象。大家电业务的崛起,为小米带来了稳定的营收增长和可观的利润空间,成为支撑其长期发展的“第三曲线”。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则凭借其高毛利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有望成为下一个重要的增长引擎。而AI、芯片、OS等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则为小米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底层技术平台,为其所有智能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了动力。

这种多元化、多点开花的战略布局,使得小米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拥有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到智能电动车,再到更深层次的AI和机器人技术,小米正逐步构建一个涵盖生活方方面面的智能生态系统。这不仅是其对未来科技趋势的深刻洞察,也是其实现“科技普惠”愿景的实践路径,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智能、更便捷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