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增长困境:数据中心能否独撑万亿市值,五大挑战解析?

1

英伟达在2026财年第二季度再次发布了一份亮眼的财报,营收达到467.43亿美元,同比增长56%,略高于市场预期。作为其增长核心的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再创新高,录得411亿美元,同样实现56%的同比增长。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05美元,同比大涨54%,亦超出预期。然而,这份看似完美的成绩单并未能完全安抚华尔街,英伟达盘后股价一度大跌,最终以3%的跌幅收盘,这种市场反应无疑揭示了其当前面临的独特挑战与深层焦虑。

当前市场对英伟达的审视,已超越传统业绩评估。作为AI时代的领军者,其收入结构高度集中于AI数据中心业务,且客户群集中于大型云服务提供商及顶尖AI模型研发机构。这意味着英伟达的增长与这些“巨鲸”客户的资本支出和AI战略紧密相连。其股价不再仅仅是自身业绩的反映,更是整个AI市场信心的晴雨表。其极高的估值已提前透支了“AI一飞冲天”的预期,导致市场陷入“小超预期即不及预期”的怪圈,唯有碾压式的“大超预期”才能驱动股价持续上涨。这种现象无疑给英伟达带来了巨大的增长压力。

AI市场信心晴雨表

更深层次的担忧源于资本市场对AI技术发展路线的根本性拷问:这场由算力驱动的革命,究竟是仍在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持续高投入进行布局,还是即将步入“降本增效”的成熟算账逻辑?答案仍悬而未决,但所有人都担忧这场由算力支撑的“派对”可能随时结束。同时,中国市场业务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焦虑。财报显示,英伟达第二季度并未向中国销售H20芯片,且第三季度的业绩展望中也未计入相关收入。尽管黄仁勋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乐观,并预估其今年机遇规模高达500亿美元,但短期内的收入空白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作为这家站在世界之巅的公司管理者,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对未来持有坚定的信念。他为英伟达乃至整个AI行业的未来,描绘了一个极其宏大的终局判断,明确预测到本十年末,全球AI基础设施的年支出规模将达到3万亿至4万亿美元。他看到的并非短期订单,而是一场长达十年、由AI驱动的新工业革命。他的这种笃定也体现在公司的财务策略上:本季度已向股东返还100亿美元,并宣布了一项高达600亿美元的新增股票回购授权。此外,第三季度540亿美元的营收指引,预示着公司将在短短三个月内再次创造超过93亿美元的惊人增量。尽管这份指引略高于华尔街共识,却远低于部分乐观分析师高达600亿美元的期待。这种市场对“一飞冲天”的永恒渴望,与对增长放缓及外部风险的恐惧交织在一起,正是英伟达接下来面临的最重大挑战。

数据中心业务:Blackwell接棒与Agent AI的战略远景

作为英伟达帝国的绝对核心,数据中心业务本季度的表现完美诠释了“优秀”与“市场期待”之间的微妙差距。从数据上看,增长的故事仍在继续。整体营收再创新高,达到411亿美元,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5%。新一代Blackwell架构产品开始强势放量,其数据中心相关收入环比暴涨17%。其中,旗舰产品GB200已进入全面量产阶段,达到了每周约生产1000个机架的速度。Blackwell Ultra平台更是在本季度就已成为一个“数十亿美元”级别的产品线,显示出市场对新架构的极度渴求。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业务在本季度表现极其亮眼,营收高达73亿美元,同比猛增98%,环比大涨46%。其中,为AI优化的Spectrum-X以太网业务年化营收已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英伟达的成功早已超越独立GPU销售,而是成功转型为提供一整套包含高速互联网络的、高利润的“AI工厂解决方案”。此外,“主权AI”正成为一个显著的增长点,英伟达预计今年该领域的营收将超过20亿美元,是去年的两倍多。

英伟达AI工厂解决方案

然而,在市场的放大镜下,这份成绩单中也出现了令投资者不安的“瑕疵”。411亿美元的收入,以微弱差距低于了市场此前预期的413亿美元。不过,这一下滑主要是由于对华销售的H20芯片收入减少了40亿美元所致,这与一季度已经出现的情况大体一致。所幸,网络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成为了对冲GPU计算芯片压力的关键亮点。数据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市场最关心的一点:在如此庞大的体量之上,英伟达还能保持高速增长吗?

在当前的市场格局下,这几乎不是一个关于“竞争”的问题。黄仁勋在业绩会上明确表示,由于AI模型迭代极快、技术栈极其复杂,通用性、全栈式的英伟达平台相比专用ASIC芯片拥有巨大优势,因此外部竞争压力并不致命。黄仁勋还强调了当下数据中心建设的核心瓶颈——电力。当电力成为数据中心收入的核心制约时,“每瓦性能比”(performance per watt)就直接决定了数据中心的赚钱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客户愿意并且必须以每年一次的节奏,不断采购英伟达最新、最昂贵的芯片。因为每一代新架构(从Hopper到Blackwell再到Rubin)在“每瓦性能比”上都有巨大飞跃,购买新芯片本质上是对其有限电力资源下“营收上限”的直接投资。

真正的压力来自AI发展的自然规律——AI的发展是否能够维持?对此,黄仁勋给出了他的答案:推理型智能体AI(Reasoning Agentic AI)。他认为,当AI从一个简单的“问答工具”进化为一个能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的“智能体”时,其背后所需的算力将呈指数级爆炸。对于投资者而言,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故事已经非常清晰且层层递进:当下的增长由Blackwell平台稳稳接棒;下一代的增长已在路上——黄仁勋在业绩会上明确宣布,下一代平台Rubin的六款全新芯片均已在台积电(TSMC)完成流片,并进入晶圆制造阶段,正按计划为明年的批量生产做准备。而驱动这一切永续增长的终极燃料,则全部寄托于市场是否相信,“Agent AI”时代真的会如其所预言的那样,快速到来并创造出无尽的算力需求。

芯片换挡接力与Agent AI

地缘政治影响:中国市场的持续变数

在财报电话会上,黄仁勋再次重申了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他预估“中国今年可能为公司带来500亿美元的商机,市场年增长率约50%”,并明确表达了“希望向中国市场销售更新的芯片”的意愿。然而,蓝图是乐观的,财报上的现实是骨感的。作为营收贡献占比超88%的核心引擎,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本季度同比增长56%,但其411亿美元的收入却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412.9亿美元。而这已是该业务连续第二个季度未能达到华尔街预期,问题就出在中国业务上。

进一步拆解数据中心业务可见,其核心的GPU计算芯片实现营收338亿美元,环比下降了1%。这一下滑的直接原因,就是针对中国市场的H20“特供版”芯片在本季度未实现任何对华销售,导致了约40亿美元的营收缺口。要理解这个缺口,必须回顾过去两个季度的政策变化。

第一季度:政策“急刹车”的影响

今年4月,美国政府规定H20芯片出口到中国需要预先获得许可证,这让英伟达的H20在中国市场几乎瞬间“卡死”。面对为中国市场准备的大量积压库存和相关合同,公司不得不计提了45亿美元的损失。同时,25亿美元的已签订订单也因新规而无法交付。尽管如此,英伟达还是在限制全面生效前,成功向中国市场出货了46亿美元的H20芯片。这笔“末班车”式的销售,虽然是一次性的,但却大幅推高了第一季度的计算业务收入基数。

第二季度:收入“真空期”的呈现

到了第二季度,H20对中国的销售则彻底归零。不过,英伟达在中国以外找到了一些新客户,成功销售了6.5亿美元的H20库存。由于这批货物顺利售出,公司也得以将此前计提的1.8亿美元风险准备金冲回利润。但总体来看,H20芯片相关的收入相比第一季度仍然锐减了约40亿美元。这就解释了为何计算业务在第二季度出现了环比1%的微幅下滑——因为它是在与一个包含了“一次性”高收入的第一季度作比较。

中国业务面临的挑战

目前,美国政府对AI芯片的出口限制政策仍不明朗。此前特朗普政府曾提出要求英伟达、AMD等企业将对华销售芯片收入的15%上交,但该政策尚未转化为正式法规。正是基于这种不确定性,英伟达在官方指引中采取了最保守的姿态——其540亿美元的第三季度营收预估,明确将中国区的H20收入计为零。然而,CFO科莱特·克雷斯也给出了一个带有潜在上行空间的表态。她透露,公司“正在等待白宫的正式规定”,同时表示:“若地缘政治环境允许,第三财季H20芯片对华出货收入可达20亿至50亿美元”。这表明,中国市场的收入前景完全不取决于英伟达自身,而是悬在地缘政治的天平之上,充满了变数。

配角业务的成长:速度可观,体量受限

当所有的聚光灯都打在数据中心业务之上时,很容易忽略英伟达其他业务板块的成长。事实上,如果把它们单独拿出来看,每一份都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单。

游戏业务:强劲复苏与新产品驱动

游戏业务是本季度最亮眼的配角。该业务实现营收43亿美元,同比大涨49%,环比增长14%,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于新产品:采用Blackwell架构的GeForce RTX 5060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英伟达有史以来销量增长最快的x60级别GPU,证明了其在消费级市场的强大号召力。

专业视觉与汽车机器人:为未来播种

专业视觉业务收入为6.01亿美元,同比增长32%,高端RTX工作站GPU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设计、仿真和工业数字孪生等AI驱动的工作流。汽车与机器人业务收入为5.86亿美元,同比增长69%,其中最关键的进展是,被视为下一代“轮上超级计算机”的DRIVE AGX Thor系统级芯片已正式开始出货,标志着其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开始进入商业收获期。另外本季度,其新一代机器人计算平台THOR已正式上市,AI性能与能效相比前代产品实现了“数量级”的提升。黄仁勋对此的逻辑是:机器人应用对设备端和基础设施端(用于在Omniverse数字孪生平台中进行训练和仿真)的算力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这将成为未来数据中心平台长期需求的重要驱动因素。

英伟达多元业务发展

然而,尽管这些业务的增长率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们的体量与数据中心业务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游戏业务43亿美元的收入,仅为数据中心业务的十分之一。而专业视觉与汽车机器人两项业务的收入相加,也不过12亿美元左右,在411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巨兽面前,几乎可以被视为“其他收入”。这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结论:在可预见的未来,英伟达没有任何一个“副业”能够成长为可以与数据中心并驾齐驱的“第二增长曲线”。它们是健康且重要的业务,为公司构建了更丰富的生态,并探索着AI在终端和物理世界的应用可能。但对于一个需要用数千亿美元营收来支撑其数万亿市值的庞然大物而言,这些业务目前的贡献,还远不足以分担市场的“增长焦虑”。英伟达的股价命运,依然被牢牢地拴在数据中心这一驾“战车”之上,其未来增长的持续性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