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时代:华为AI SSD如何突破“内存墙”与“容量墙”?

0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大模型参数量和训练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正在深刻重塑数字世界的各个角落。从最初的纯文本语料,到如今融合图文、音视频乃至基因序列和4D时空标签的多元数据,其总量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据权威机构统计,全球日均Token消耗量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不仅驱动着对极致算力的需求,更对数据存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既要确保海量数据的可靠存储,又要实现极致的读写速度,同时还要兼顾成本效益与能效表现。

人工智能时代的存储新挑战

然而,在AI大模型日益深入各行各业生产系统的过程中,传统的存储架构在面对如此严苛的AI工作负载时,其固有的局限性正日益凸显。长期以来被视为后端基础设施的存储,如今已跃升至AI战略的核心地位。尤为关键的是,当前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使得构建具备自主创新能力、高效且经济的数据基础设施,成为中国乃至全球AI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命题。

业界普遍认为,要实现AI商业化的正向循环,必须从系统层面综合考虑并优化效率与性价比。在此背景下,存储介质的创新与变革显得尤为迫切。AI大模型对于“记忆力”的需求远超以往,数据读写效率直接关联着模型训练的迭代速度和推理服务的响应能力。日益严重的“内存墙”和“容量墙”问题,已成为制约AI模型训练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关键瓶颈。

“内存墙”与“容量墙”:AI发展的双重瓶颈

所谓“内存墙”,指的是高性能计算单元(如GPU中的HBM)与主存之间在带宽和延迟上的巨大鸿沟。以千亿级参数的稠密模型为例,仅用于存储中间计算状态的KV Cache便需要海量的显存。然而,即便是最先进的AI加速卡,其集成的HBM总容量也往往难以满足需求。这种存储容量的巨大缺口,并非简单堆叠硬件就能解决,它受限于功耗、物理空间、散热以及复杂的供应链体系等诸多因素。

与此同时,“容量墙”则反映了在应对TB、PB甚至EB级规模的原始数据和训练语料时,现有存储方案的成本与效率瓶颈。高性能HBM固然在速度上无可匹敌,但其高昂的成本、有限的容量以及潜在的国际供应风险,使其难以大规模部署作为通用存储。传统的SATA或SAS接口SSD虽然容量有所提升,但在面对AI大模型高并发、随机读写密集型的推理场景时,其性能瓶颈也迅速暴露。至于机械硬盘(HDD),其在读写速度和能效比上的劣势,使其在AI时代的主流地位正逐步被取代。因此,一场针对AI工作负载优化的存储介质应用创新革命,已势在必行。

AI SSD:破局而生的存储介质创新

为了突破这些限制,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正积极投入研发,旨在打造专为AI时代设计的高端固态硬盘(AI SSD)。这类创新型AI SSD被定义为针对AI工作负载进行深度优化的存储介质,其核心目标在于显著提升AI训练效率和推理体验,有效降低每Token的存储与处理成本,并全方位加固AI数据的可靠性。根据其设计侧重点,AI SSD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向性能极限突破的“性能盘”,旨在向上打破“内存墙”;另一类是面向海量数据存储的“容量盘”,致力于向下打破“容量墙”。

当前市场上涌现出多款具备前瞻性的AI SSD产品组合,它们通过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涵盖了内存扩展、推理加速和海量存储等核心场景。

AI时代存储挑战

极致性能型AI SSD

例如,某极致性能AI SSD,其随机写入性能可高达百万级IOPS,并拥有微秒级的超低延迟以及高DWPD(每日全盘写入次数)指标。这类产品主要面向AI训练和高频推理场景,通过与HBM等高速缓存协同工作,能够显著扩展有效内存容量,尤其适用于千亿参数级模型的微调和高速缓存。

高性能均衡型AI SSD

同时,兼顾性能与成本效益的高性能AI SSD也备受关注。这类产品在保证高IOPS和低延迟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性价比。在典型的AI推理场景中,它能有效提升序列长度,大幅降低首Token响应时间,并显著提高整体吞吐率,展现出强大的商业化落地潜力。

超大容量型AI SSD

此外,为了满足AI训练语料库和数据湖的海量存储需求,超大容量的AI SSD也应运而生。单盘物理容量可达数百TB,并具备高速读写带宽,大幅缩短了传统存储方案的数据重构时间,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大型训练集群的数据预处理和管理效率。

华为OceanDisk系列AI SSD

智能软件协同:释放AI SSD潜能

为了充分发挥AI SSD的潜力,配套的软件优化也至关重要。例如,通过创新的驱动软件,AI SSD能够与HBM、DDR内存实现智能协同,利用内存扩展技术将虚拟池化内存容量提升数十倍。此外,该软件还集成智能多流技术,通过与上层AI应用紧密配合,有效降低写入放大效应,从而进一步延长AI SSD的使用寿命,保障其在长期高强度工作下的稳定性。

底层技术突破:驱动AI存储变革

这些AI SSD产品的诞生,其背后是一系列关键底层技术的集体突破。这些技术不仅体现在介质应用层面的创新,更彰显了系统级设计的理念,即存储不再是孤立的硬件部件,而是与算力、网络、算法深度融合、互为支撑的关键模块。例如,采用先进的硬件架构,通过软硬协同、IO全硬化以及硬件加速引擎,能够释放SSD协议的极限带宽,并结合端到端智能算法寻找到最优数据路径,使得顺序读写性能和IOPS逼近理论极限。在物理设计上,通过创新的PCB设计和高密度堆叠技术,实现单盘超大容量的同时,保证了高速信号传输速率,兼顾了容量与性能的双重需求。此外,针对大容量盘的可靠性设计也得到了强化,例如采用分区隔水仓技术,在部分区域发生故障时仅影响局部,大幅缩短数据重构时间,极大提升了系统整体的可靠性。

AI存储的战略意义与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AI存储架构将朝着HBM与AI SSD智能协同的方向发展。通过构建分层存储体系,形成HBM-DRAM-AI SSD的三层缓存架构,可以在性能与成本之间取得最佳平衡。HBM作为一级缓存提供极致速度,DRAM作为二级缓存提供平衡性能,而AI SSD则作为第三级缓存,提供高性价比、大容量且具备SSD特性的存储能力。这种协同工作模式,将为AI大模型的数据处理带来革命性的效率提升。

过去,我们在谈及AI落地时,往往首先关注算力是否充足。然而,随着AI应用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真正的瓶颈往往在于数据能否及时、高效地跟上算力的需求。AI SSD的出现,为突破这一核心瓶颈带来了曙光。尤其是在全球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通过提供更高效、更经济的存储解决方案,AI SSD不仅加速了AI大模型的商业化进程,更为构建自主可控的中国AI产业生态系统铺平了道路,助力智能经济在全球舞台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