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壁垒:国家发改委如何以数智化重塑招投标市场新生态?

0

擘画新篇:国家发改委深化招投标市场改革的路径与成效

招投标市场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构成,其健康规范发展对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维护公共利益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长期以来,交易壁垒的存在、程序便利性的不足、违法乱象的隐性变异以及市场秩序的不规范等问题,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更对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造成了负面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当前招投标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国家层面采取的改革举措进行了系统性解读,揭示了中国在构建现代化、高效率招投标体系方面的坚定决心。

制度基石的再铸:构建更公平透明的规则体系

为从根本上解决招投标市场的顽疾,国家发改委联合相关部门,以《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为指引,全力推进招投标制度机制的深度变革。其中,制度建设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力求从源头堵塞漏洞,确保规则的科学性与执行的有效性。

强化评标专家管理,提升专业公正性

实施评标专家管理“新国标”,并修订出台了更为完善的评标专家管理办法,标志着对评标专家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进入新阶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规则更新,更是对专家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具体实践,涵盖了专家的选拔、培训、考核、使用及淘汰机制。其核心目标是确保评标过程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有效遏制权力寻租、人情干扰等不良现象,从根本上提升评标结果的公信力,为优质工程和服务的脱颖而出提供坚实保障。

规范中央企业采购,聚焦价值最优解

针对中央企业采购活动,国家发改委印发了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的指导意见。这一举措旨在引导央企打破传统“唯低价是举”的思维模式,转而以“性价比最佳、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最优”为目标进行采购。这意味着央企在招标时需综合考量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技术先进性、售后服务、环境影响以及长期运营成本等多个维度,鼓励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品,从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局面。

明晰公平竞争边界,破除地方与所有制壁垒

落实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并对违反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修订废止超过500余件政策文件,这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体制机制改革,直击招投标领域长期存在的地方保护、市场分割以及所有制歧视等顽固问题。通过设定统一的公平竞争“新标尺”,确保各类市场主体,无论其注册地、规模大小或所有制性质,都能在同一规则下公平竞争,这对于打破区域壁垒、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激发市场活力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数智赋能:提升招投标效率与透明度的引擎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国家发改委将数智化作为提升招投标效率和透明度的关键手段,通过技术创新为市场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阳光交易”全面升级,电子化提速增效

全面实行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是实现“阳光交易”的重要途径。电子化平台的使用,使得招标计划公告、招标文件公示、投标文件提交、开标评标、结果公布等各个环节均在线上完成,数据可追溯、不可篡改,极大地提升了交易的公开透明度。今年1—7月,全国发布的招标计划公告达到12万件,提前公示招标文件4.8万件,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电子化进程的深入与广度,有效杜绝了暗箱操作的空间,确保了市场信息的对称性。

智能技术深度应用,构建智慧监管体系

数字化转型的更深层次在于智能化升级。发改委积极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招投标领域开展智能评标、围串标识别和招标文件合规检测。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模式识别能力,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快速发现异常模式,识别潜在的围标串标行为,同时对招标文件进行智能审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平竞争原则。这不仅大幅提升了监管效率和精准度,也为遏制违法行为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外,推广远程异地评标和“双盲”评审改革,更是利用技术手段实现评标公正性的创新实践。远程异地评标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有效避免了地方势力和人情关系的干扰;“双盲”评审则进一步将评标专家“盲抽”与技术标“盲评”相结合,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为偏见和舞弊的可能性。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开展远程异地评标4.2万次,同比增长27.3%;实施“双盲”评审5.3万次,同比增长32.5%,这组亮眼的数据印证了数智化赋能的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评标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移动数字证书“一张网”,优化企业投标体验

为解决企业跨地区投标时数字证书(CA)互不兼容的痛点,国家发改委搭建了移动数字证书(CA)“一张网”,统一全国各地区的数字证书标准。这意味着企业不再需要“投一个标换一把锁”,极大地简化了投标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今年1—7月,开展异地CA互认25.3万余次,数字证书使用成本降低约50%,这一创新举措直接惠及了广大投标企业,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了营商环境。

行业治理的雷霆之势:坚决打击违法乱象

制度的完善和技术的赋能最终要落到严格的执行和坚决的治理上。国家发改委在行业治理方面展现出雷霆手段,对各类违法行为零容忍。

重拳整治围串标行为,维护市场公平

围标串标是招投标领域的顽疾,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国家发改委对此予以重拳整治,与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紧密协作,及时移送违法犯罪线索,成功打掉一批职业犯罪团伙。这种跨部门、多维度的打击模式,提升了执法效能,有效震慑了不法分子,切实维护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严惩违规评标专家,净化专家队伍

评标专家是招投标公正性的重要保障。针对少数专家存在的违规评标行为,国家发改委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评标专家清理行动。仅2024年以来,就有3.8万名违法专家被清理出库,各地专家库中已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此举旨在净化专家队伍,确保评标的专业性和独立性,重塑专家队伍的公信力。

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为进一步强化警示教育,国家发改委公开曝光了一系列串通投标犯罪的代表性案例,同时曝光了近2000起各类招投标违法犯罪案件。通过透明化、公开化的方式,将违法行为及其后果公之于众,不仅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也为市场主体敲响了警钟,促使各方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改革成效显现,未来展望可期

经过一年多的持续改革与深入治理,招投标市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对此反映强烈且积极性大幅提升。数据显示,今年1—7月,工程建设领域中标民营企业数量达到36.6万家,同比增长11.9%;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高达76%,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改革的积极成果,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展望未来,国家发改委将持续深化改革,计划会同有关方面加快推进《招标投标法》的修订工作,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招标人主体责任落实、招标代理机构管理等关键制度机制。同时,将继续推广全国统一的远程异地评标和专家库共享技术标准,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在招投标领域的应用场景也将有序拓展,如利用AI进行合同管理、风险预警等,实现更全面的智能监管。最后,通过强化监管机制创新,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中国将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规范、健康、高效的招投标市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