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动:中国如何引领全球AI合作新范式?

0

开启“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新篇章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核心亮点之一便是首次明确提出了“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的战略构想。这不仅仅是中国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的延伸,更是中国在全球智能科技浪潮中承担起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宣示。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铠麟对此进行了深度解读,强调中国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共同迎接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力求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这一战略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对人工智能作为全球性、普惠性技术属性的深刻洞察。AI的飞速发展已超越国界,其带来的变革性影响触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伴随着数据安全、伦理道德、就业转型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难以独立应对,全球合作成为必然选择。中国此举,正是在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五大共同”:构建全球AI合作的坚实基石

《意见》在实施过程中,将围绕“成果共享、能力共建、技术共进、治理共商、生态共筑”这“五大共同”展开工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这五点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全球AI治理和发展中的核心理念,也为各国参与和受益于AI发展提供了具体路径。

成果共享:让智能之光普照全球

成果共享是“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的首要目标。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丰富实践,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出强大的赋能潜力。例如,在亚洲、非洲和欧洲,中国的智能医疗解决方案帮助提升了诊断效率,智慧农业技术助力了粮食增产,智能交通系统改善了城市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发布的《中国智·惠世界》案例集,便集中展示了这些生动实践。未来,中国将积极推动这些在国内中试成熟、被证明有效且有益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落地应用。这不仅能有效改善当地民生,促进产业升级,还能让AI发展的红利惠及全球人民,尤其是在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其意义尤为深远。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正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全球共享的普惠性发展动能,打破技术壁垒,促进全球均衡发展。

能力共建:弥合数字鸿沟,赋能自主创新

人工智能的能力建设是确保各国平等参与智能化进程的关键。中国将积极响应联合国大会关于“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的决议,并落实《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具体而言,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推动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搭建高效的供需对接平台,促进人工智能项目在各国落地生根。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支持等。例如,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立AI创新实验室,或提供远程教育平台,培训当地技术人才,帮助各国建立起自身的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能力。这种能力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人才和体系层面的赋能,旨在提升各国自主发展智能科技的能力,而非简单的技术输出,从而有效弥合全球数字鸿沟,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包容性增长。

技术共进:开放交流,激发创新活力

技术创新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深知,全球人工智能的进步离不开各国科学家、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通力合作与思想碰撞。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通过举办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论坛、创新竞赛和技术交流活动,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提供一个开放、公平、自由的沟通平台。这些平台将鼓励各国专家学者互学互鉴,共同探讨前沿技术、分享最佳实践、解决共性难题。例如,定期举办“全球AI挑战赛”,吸引全球顶尖团队共同攻克气候变化、疾病诊断等领域的AI难题。通过这种机制,不仅能加速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也能促进不同技术流派的融合,共同推动世界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迈向新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

治理共商:携手构建全球AI治理框架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复杂的伦理、法律和社会挑战,其治理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智能向善”的理念,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展现出积极的领导力。中国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及发起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都是推动全球形成治理共识的重要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与各国保持友好、平等的协商,围绕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责任归属、安全可控等关键议题,寻求国际共识,推动早日形成具有广泛接受度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这需要超越单一国家或地区利益,站在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开放的态度,共同应对AI带来的风险,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共筑:开源开放,共享智能未来

构建一个丰富多样、健康向善、创新活跃、包容普惠、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是实现“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愿景的基石。中国在开源领域的积极实践和丰硕成果正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践行开源开放的发展路径,鼓励与各国共建开源社区,共享适配性技术方案。这意味着将中国的优秀AI算法框架、基础模型、数据集等基础资源开放共享,有效降低各国应用人工智能的门槛。例如,提供面向不同行业、不同语言环境的开源AI工具包,让更多国家和地区能够便捷地开发和部署AI应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促进技术的可及性,加速全球AI生态的繁荣,还能激发跨文化、跨地域的集体智慧,共同打造更多技术可及、成效可感、经验可复制的发展成果,共绘智能时代的美好画卷。

展望:中国引领下的全球AI新格局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的深入实施,不仅是中国深化科技开放合作的战略选择,更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中展现大国担当的生动体现。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援助,而是一种理念的输出、模式的共享和能力的共建。虽然全球AI合作面临地缘政治复杂性、技术标准差异、数据跨境流动等诸多挑战,但中国以“五大共同”为核心的行动指南,为全球AI治理和发展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中国方案”。通过成果共享促进普惠发展,通过能力共建缩小数字鸿沟,通过技术共进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治理共商确保安全可控,通过生态共筑实现共同繁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的积极引领下,全球人工智能将迈向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协同、可持续的新阶段,共同迎接一个真正智能惠及全球的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