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 Altman,作为OpenAI的掌舵者,近年来的言论和行动无疑是科技界的一大焦点。他一方面向记者警示,当前投资者对AI模型“过度兴奋”,预言“有人将损失巨额资金”,此言论一出,立刻在全球资本市场激起涟漪。然而,就在他发出“泡沫”警告的同时,OpenAI却在寻求高达5000亿美元的二次股权出售估值,这与数月前3000亿美元的估值相比,已是火箭般的蹿升。
Altman将当前的AI市场与19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破裂相提并论。他向记者表示:“我们是否正处于一个整体投资者对AI过度兴奋的阶段?我的看法是肯定的。”与此同时,他又大胆预测OpenAI在“不远的将来”将投入“数万亿美元用于数据中心建设”,并宣称ChatGPT即将实现“每日服务数十亿人”的目标。要知道,即便是Facebook这样全球性的社交巨头,其月活跃用户也仅约30亿。Altman对ChatGPT日活跃用户的预测,无疑展现了其极其乐观的未来愿景。
巧合的是,在Altman发出这些“泡沫”言论之前,《财富》杂志报道了麻省理工学院(MIT)一项关于企业AI应用失败率的最新研究。这项名为《GenAI鸿沟:2025年商业AI现状》的报告显示,95%的企业级AI试点项目未能快速带来预期的收入增长。该研究通过分析300个公开AI部署、调查350名员工并采访150位商业领袖得出结论。尽管有评论认为这份报告更像大型咨询公司的宣传材料,其核心观点——人们喜欢ChatGPT完成基础任务,却厌恶复杂的企业系统,以及公司自行构建AI往往失败——却揭示了AI实际应用中的深层挑战。
该研究将这些失败归因于实施问题而非模型本身的质量。报告指出,核心症结不在于AI模型的优劣,而在于工具和组织层面的“学习鸿沟”。购买的AI工具成功率高达67%,而内部自行构建的系统成功率仅为其三分之一。这并非对AI技术本身的否定,而是对企业IT部门过度自信,认为能够超越OpenAI等AI服务提供商现有应用能力的一种反思。Altman的警告与MIT报告的发布,共同引发了本周早些时候科技股投资者的担忧,尤其是在AI估值已攀升至异常高位之际。例如,Palantir的远期市盈率高达280倍,而互联网泡沫高峰期,30至40倍的市盈率就已是“泡沫区”的标志。
Altman言论中的矛盾之处引人深思。一个正在为公司寻求极高估值、甚至超越沃尔玛或埃克森美孚等盈利巨头的科技高管,通常不会如此直白地谈论行业面临的潜在崩溃。OpenAI在七月份实现了10亿美元的月收入,但据报道,其年亏损正迈向50亿美元。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
深入剖析Altman的长期言论,可以洞察其潜在的多层次战略。他素来擅长“宏大叙事”。早在2024年2月,就有报道称他曾寻求高达5万亿至7万亿美元的资金用于AI芯片制造——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整个半导体行业的规模,有效地将天文数字常态化地引入了AI领域的讨论。到了2025年8月,在警告“泡沫”可能导致“巨额损失”的同时,他又轻描淡写地提及OpenAI将“投入数万亿美元用于数据中心建设”,并服务“数十亿日活跃用户”。这种表述营造出一种紧迫感,同时又可能通过承认泡沫的存在,将OpenAI自身的基础设施投入定位为“不同且必要”的,从而使其免受部分批评。当经济学家提出担忧时,Altman一句“让我们做自己的事”便将其打发,将万亿级别的投资描绘成人类进步的必然,使得OpenAI的5000亿美元估值相形之下显得“微不足道”。
这种灾难性警告与万亿雄心并存的双重信息传递,初看起来或许矛盾,但若考量当下AI市场独特的资本充裕结构,便会更具意义。
结构性差异:一种不同的泡沫
当前的AI投资周期与以往的技术泡沫有所不同。与互联网时代那些烧钱却无明确盈利路径的初创公司不同,如今AI领域的主要投资者——微软、谷歌、Meta和亚马逊——每年从其核心业务中产生数千亿美元的利润。仅微软一家,就计划在本财年投入800亿美元用于AI数据中心建设。这些科技巨头有能力在AI开发上承受多年的亏损,而不会像传统初创公司那样面临导致泡沫破裂的现金流危机。
花旗银行的Rob Rowe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年(互联网泡沫)存在大量过度杠杆的情况,许多公司根本没有盈利。而现在,我们谈论的是拥有非常稳健盈利和强大现金流的公司。”这种结构性差异至关重要。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数以百计的公司因为资金链断裂而一夜之间消失。而如今的AI投资者能够承受的损失,足以在二十年前让整个公司消亡。因此,即使AI市场存在泡沫,它也可能是一个经过多年逐渐“泄气”而非突然“破裂”的泡沫。
然而,深厚的资金实力并不保证产品必然成功。OpenAI首席执行官最近也承认了GPT-5发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被一些人视为AI行业陷入困境的证据。但如今的AI市场远不止OpenAI一家独大,谷歌、Meta和Anthropic等公司正激烈竞争,争夺客户和市场份额。尽管企业AI应用面临挑战,Altman对AI的长期发展轨迹依然保持乐观。这项技术尽管存在不足和误用,但仍在持续改进,各大公司也都在不断增加投资而非削减。
短期估值是否合理是一回事,AI最终能否变革全球经济则是另一回事。Altman上周向记者坦言:“我确实认为一些投资者很可能在此蒙受巨大损失,这很糟糕,我不想轻描淡写。但总的来说,我相信……AI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将是巨大的。”这表明,尽管他看到了短期内的风险和市场的狂热,但对AI作为一项基础技术的长期价值,他坚信不疑。这种复杂的态度,正是当前AI投资热潮的真实写照,既有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也有对当下非理性繁荣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