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集体危机的响应模式,尤其是自由福利国家所展现出的独特策略,一直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观察发现,在如美国这类社会安全网相对薄弱的国家,面对全球性危机时,往往会迅速部署大规模的紧急财政支出,但这股援助浪潮在危机平息后又会迅速消退。这种现象引发了对福利国家运作逻辑的深刻反思:为何那些日常提供最小国家支持的体系,会在关键时刻动员如此庞大的紧急响应,却又未能使其转化为持久的制度性变革?
投资失衡:常态与危机下的福利悖论
研究聚焦于少数几个发达工业化民主国家,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被政治经济学家归类为“自由福利制度”。它们与以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的“社会民主福利制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常规时期,丹麦或瑞典等国的公民已经受到深入而全面的福利国家体系的良好保护。当诸如新冠疫情之类的危机来袭时,这些国家大多能够利用其已有的社会政策工具和行政基础设施,例如补贴儿童保育和防止大规模裁员的短期工作计划。
然而,自由福利制度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模式。在正常时期,政府援助通常被视为最后一道防线,其援助经过严格的经济状况调查,且金额最小,将管理风险的责任主要推给个人。然而,当新冠疫情爆发时,这些政府却投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额资金用于公民紧急援助,包括刺激性支票、扩大的失业保险、儿童税收抵免、赠款和债务延期等,这些措施在平时可能面临许多美国人的反对,被视为政府的“施舍”。
这种鲜明对比——正常时期社会安全网投资极少,而危机时却能大规模支出——构成了探讨的核心。这种“错配”现象令人深思:美国在社会福利上的基线投资如此之低,但在危机来临时却能突然释放巨额援助,只是这种援助往往无法固化下来。那么,当下一次危机来临时,又将如何应对?
从建筑转向政治经济:理解宏观决策的驱动力
探究福利国家应对危机的路径并非一蹴而就。有学者指出,个人研究兴趣的转变,往往源于对社会运行机制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最初专注于艺术和建筑的学者,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无论是一栋建筑、一座城市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大部分决策权都掌握在政府或强大的私人行为者手中。建筑师虽是执行者,但背后的决策过程和政治经济逻辑更具吸引力。
这种从微观设计转向宏观结构,从个体艺术表达转向制度运行机制的转变,正体现了对政治经济学问题日益增长的关注。在宏观经济研究的实践中,即使发现在金融领域零和博弈的魅力有限,却依然渴望理解市场与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层原因。通过城市规划硕士阶段对新城市规划中产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研究者最终将焦点转向了福利国家在集体危机中的表现。全球疫情的爆发,更是让许多人认识到,即使是富裕的西方民主国家也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不平等和深层社会张力,而这些问题在巨大冲击下被进一步放大和考验。
危机响应的隐性成本: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挑战
一项关键洞察挑战了传统上关于财政保守主义的观念。即认为保持政府规模小可以在长期内节省资金的假设,在考虑危机响应时可能存在根本性缺陷。研究发现,在能力不足、效率低下且资源匮乏的政府上投入越少,当危机不可避免地来临时,其“修补漏洞”的成本反而会更高。这并非真正的节省,而仅仅是成本的延后支付。
当审视不同国家在疫情期间部署援助的方式时,这种低效率尤为明显。像丹麦这样拥有强大数据系统,能够将健康记录、就业信息和家庭数据互联互通的国家,可以精准地定向援助。相比之下,美国则依赖更粗犷的工具。如果一个系统在正常时期就未能有效提供援助,那么在压力之下它也无法突然高效运作。美国不得不连夜从零开始创建整个项目,其中许多项目笨拙、效率低下或具有倒退性。
此外,这种限制还存在政治维度。自由福利国家不仅缺乏应对危机的基础设施,而且往往受到强大选民群体的制约,这些群体不希望建立这样的基础设施。他们蓄意选择制定旨在消退的临时福利措施,从而延续了一种恶性循环:从一个危机到另一个危机,都在采用短期补偿,这限制了福利国家的永久性扩张。
错失的改革机遇:从临时补丁到深层变革的阻碍
学术研究也审视了危机是否提供了制度改革的机遇。以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为例,一项名为“受影响最严重基金”(Hardest Hit Fund)的联邦计划,旨在向州住房金融机构拨款以防止止赎。然而,尽管有数亿美元的联邦援助且附带的限制条件很少,但州机构最终却未能帮助多少陷入困境的房主摆脱难以承受的债务负担。资金和授权都具备,但变革性的执行能力却缺失了。
一些州利用这些资金进行雄心勃勃的政策干预,例如重组抵押贷款债务,以永久性降低房主的本金和利息负担。然而,大多数州选择临时性解决方案,例如帮助借款人补缴逾期款项,同时保留其原有合同。党派政治、金融利益和现状偏见很可能是导致这些州策略差异的主要原因。
这被视为政府在“临时性地向问题扔钱”与“利用危机作为机会,追求更雄心勃勃、更深层次的改革,以在长期内更可持续地帮助人们”之间做出选择的又一个案例。这揭示了即使在危机之中,深层结构性改革也可能因各种阻力而难以实现。
危机响应研究的深远意义:构建更具韧性的未来
理解福利国家如何应对危机,不仅仅是一项学术练习,更关乎深远的人类福祉。当发生金融危机或新冠疫情等事件时,随之而来的苦难规模和福利差距是毁灭性的。有观点认为,政治科学应积极研究这些罕见的事件,而不是将其视为百年一遇的异常现象。
这项研究对于我们如何思考福利国家设计和危机准备具有重要启示。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那些没有银行账户、没有身份、因为收入低或没有税负的人,移民或不讲英语的人,没有互联网接入的人,以及无家可归者——往往在救济系统中是隐形的。随着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将政治学训练应用于解决此类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展望未来,我们必将面临更多的危机,无论是流行病、人工智能、气候灾难还是金融冲击。寻找更好的方式来覆盖这些脆弱人群至关重要,而这并非我们当前的福利国家或政治体系所能轻易应对的。因此,深入研究并改革现有的危机响应机制,使其更具包容性、效率和可持续性,将是未来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面临的共同挑战。构建一个真正能够抵御未来冲击、确保社会公平与韧性的福利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全球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