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搜索独角兽的盈利迷途:Perplexity的案例分析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各行各业,其中AI搜索被视为颠覆传统信息获取方式的下一代入口。然而,即便是在这一前沿领域,商业化的挑战依然严峻。估值高达180亿美元的AI搜索初创公司Perplexity,便是当下盈利困境的一个缩影。
Perplexity首席执行官Aravind Srinivas曾公开表示,广告将是公司未来主要的盈利驱动力。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令人深思。为了加速广告业务拓展,Perplexity曾于2024年底从知名网红营销公司重金挖角Taz Patel,担任首席营收官,主导广告及购物业务。然而,这位备受期待的高管仅在职九个月便黯然离场,其匆忙离职的背后,无疑暴露了Perplexity在广告变现策略上的诸多挑战和未竟的商业目标。
外媒披露的数据令人警醒:去年第四季度,Perplexity的广告业务营收仅为区区2万美元。与公司逾1亿美元的年化营收(主要来源于订阅服务与API接口)相比,广告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广告高管的离开,也预示着Perplexity的广告探索仍处于试验阶段,远未形成成熟的商业闭环。
与此同时,Perplexity还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版权诉讼压力。在过去一年中,该公司在法律开支上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纽约时报》、日本《日经新闻》和《朝日新闻》等知名媒体相继提起诉讼,指控Perplexity未经授权使用其内容。面对法律战线的不断扩大,Perplexity不得不采取策略性妥协,宣布愿意与签署协议的媒体分享AI搜索收入,甚至提出将付费订阅产品Comet Plus的80%收入用于分成。此举虽展现了合作意愿,但能否有效缓解版权危机,仍是未知数。
在变现承压、官司缠身之际,Perplexity却在今年早些时候抛出了一个令业界震惊的提议:以34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谷歌Chrome浏览器。这笔交易若能实现,将为Perplexity带来超过30亿的用户流量入口,使其在全球浏览市场占据近七成的份额。尽管此举被视为借势美国司法部对谷歌反垄断诉讼的一次大胆“豪赌”,但它也充分展现了Perplexity不甘于小玩家地位、渴望通过战略并购迅速扩大影响力的野心。
巨头们的广告困境与AI适配挑战
事实上,在AI搜索广告业务上遭遇瓶颈的并非Perplexity一家。包括微软、谷歌、OpenAI在内的科技巨头们,也在围绕这块尚未被完全开垦的“蛋糕”进行着艰难探索。
微软在2023年将OpenAI技术引入Bing,推出了Bing Chat(后更名为Copilot),并尝试在对话答案中嵌入广告,承诺与出版商分享收益,并提供源链接以缓解版权担忧。然而,尽管微软内部设有专门的广告研究部门,但Copilot的日活跃用户数远低于谷歌或OpenAI,其广告收入也未能显著撬动现有市场格局。
谷歌作为传统搜索广告的霸主,其80%的收入依赖于广告,因此拥有更强烈的动机进行变革。谷歌推出了搜索生成体验(SGE),在AI概要(AI Overview)周围放置广告位。然而,谷歌的AI搜索却多次“翻车”,例如曾建议用户在披萨上涂胶水、或推荐使用含氟漂白剂与白醋混合清洗洗衣机(会产生有毒氯气)。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用户信任,也引发了对AI搜索质量和安全性的广泛质疑。同时,高昂的算力成本也使得AI搜索的盈利模式面临挑战。
OpenAI在广告业务上则显得更为谨慎。目前,其主要收入来源是订阅服务和API使用。公司首席财务官曾表示对广告问题“深思熟虑”,将其视为最后的选项。然而,随着运营成本的飙升和商业化压力的增大,OpenAI的态度也开始软化。该公司已从谷歌、Meta等巨头挖来多位广告业务高管,并表示将“非常周到且有品味地”考虑如何将广告整合到ChatGPT中。尽管ChatGPT拥有超过7亿用户和2000万付费用户,但其“烧钱多于赚钱”的现状,预示着广告变现可能成为其实现正现金流的重要途径。
从更深层次来看,生成式AI与传统广告模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适配性,这加剧了所有玩家的困境:
- 信息呈现方式的根本性差异:传统搜索结果页可以容纳多个广告位,而AI通过对话直接给出结论和少量引用,这使得广告位天然稀缺,并可能打断用户体验。
- 用户心理与信任:用户将对话式AI视为“顾问”,一旦感觉答案受金主影响,其信任度将迅速下降。强制性的广告标注虽然提高了透明度,但也可能降低点击率和接受度。
- 商业意图的模糊性:大量用户与AI的对话属于“解释、总结、探索”范畴,商业意图较弱,难以匹配高价关键词,导致即便展示广告,实际的每千次展示收入(eCPM)也难以提升。
- 高昂的运营成本:处理AI搜索查询需要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推理,其计算成本远高于传统搜索。即使单次查询的广告收入与传统搜索持平,高企的算力成本也可能吞噬大部分毛利。
- “幻觉”风险与广告主的谨慎:AI“幻觉”或不准确的回答,如谷歌的“披萨胶水”事件,会使广告主对投放更为谨慎,用户也可能因质量问题而流失。
AI搜索的未来:从注意力到结果的商业转型
尽管AI搜索广告市场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重塑搜索的竞赛仍在继续。据eMarketer数据预测,2024年AI驱动的搜索广告支出约为10亿美元,到2029年也仅占整体搜索广告市场的13%,表明短期内AI广告更像是“传统搜索+AI答案”的混合过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AI搜索广告效率低下。事实上,它可能具有更高的转化率。微软的数据显示,其AI产品Copilot用户与广告互动更多,点击率提高了73%,转化率提高了16%。这意味着,虽然AI搜索广告位“更少”,但可能“更准”,尤其当用户的意图明确与购物相关时,购买率会更高。
未来的AI搜索商业模式,或将突破传统广告的范畴。全行业正在积极追逐“Agent模式”,即让AI不仅能回答问题,更能直接帮助用户完成订票、下单、预约等一系列操作。在这种模式下,一笔成功的转化可能远胜过无数次的广告曝光。
当AI的答案或Agent的行动本身就完成了用户大部分工作时,商业化的逻辑将从传统的“卖注意力”转变为“卖结果”或“卖服务”。这种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问题:AI推荐的结果是否足够可靠?在这种场景下,广告形态将如何演变?AI又是否需要为自身推荐行为的后果负责?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AI搜索的时代,将很难像传统搜索那样,仅靠简单罗列大量广告链接就能实现丰厚利润。AI搜索的新货币,将是用户体验、高效结果以及直接的服务转化能力。因此,如何在保持用户信任、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找到可持续、高效率的商业模式组合,将是所有AI搜索公司需要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的核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