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ure MFA强制执行第二阶段:企业如何备战2025新规?

1

微软Azure宣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将在Azure Resource Manager (ARM) 层强制执行多重身份验证(MFA)的第二阶段。这一政策的推出,不仅是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的积极响应,更是Azure致力于构建更强大、更安全的云生态系统的决心体现。对于全球依赖Azure平台运营的企业和开发者而言,理解并提前规划应对策略,已成为确保云资产安全与业务连续性的当务之急。

多重身份验证(MFA)的核心价值与演进

多重身份验证(MFA)是一种安全增强机制,它要求用户在访问系统或应用程序时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独立的凭据。这些凭据通常分为三个类别:

  • 你所知道的(Something you know):如密码、PIN码。
  • 你所拥有的(Something you have):如手机(接收短信验证码)、硬件令牌、身份验证器App。
  • 你所是的(Something you are):如指纹、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信息。

通过结合这些不同类型的凭据,MFA极大地降低了单一凭据泄露导致账户被盗用的风险。即使攻击者获取了用户的密码,若无第二或第三重验证因素,也无法成功登录。

近年来,随着网络钓鱼、凭据填充和中间人攻击等手段的日益猖獗,仅仅依靠密码的传统身份验证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MFA的普及被认为是提升账户安全、抵御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最有效的方法之一。Azure作为全球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长期以来一直鼓励用户启用MFA。此次强制执行,标志着其在身份和访问管理(IAM)领域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Azure Resource Manager (ARM) 与强制MFA的深远影响

Azure Resource Manager (ARM) 是Azure的管理和部署服务,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用于创建、更新和删除Azure订阅中的资源。无论是虚拟机、存储账户、数据库还是网络配置,所有的操作几乎都通过ARM层进行。这意味着对ARM的任何未经授权的访问都可能导致企业核心云资源的完全暴露或破坏。

因此,在ARM层强制执行MFA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 关键资源保护:直接保护了对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管理接口,阻止了攻击者在获得初步访问后进一步横向移动和特权升级。
  • 降低攻击面:通过要求更高强度的身份验证,显著缩小了潜在的攻击入口,使得恶意行为者更难篡改或破坏云资源。
  • 提升合规性:许多行业法规和标准(如GDPR、HIPAA、PCI DSS、NIST)都明确要求或强烈建议使用MFA。Azure的这一举措将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这些合规性要求,降低审计风险。

A computer and shield icon to showcase Azure security.

图片:Azure安全图标,象征云资源保护。

第二阶段实施细节与时间表:2025年10月1日

虽然微软在2023年已启动了Azure强制MFA的第一阶段,主要针对部分管理功能和高风险操作,但第二阶段的实施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从2025年10月1日起,所有对Azure Resource Manager进行的操作都将强制要求启用MFA。这意味着,无论是通过Azure Portal、Azure CLI、Azure PowerShell、REST API还是其他管理工具进行的任何资源管理活动,都必须通过MFA验证用户身份。

关键时间点与影响范围:

  • 起始日期:2025年10月1日。
  • 受影响用户:所有拥有Azure订阅且进行资源管理操作的用户,包括订阅所有者、贡献者、自定义角色用户等。
  • 受影响操作:所有通过ARM接口进行的资源创建、读取、更新、删除操作。
  • 例外情况:服务主体(Service Principals)和托管标识(Managed Identities)通常不直接涉及用户交互,因此在设计上不直接受此MFA强制要求影响。然而,管理这些服务主体和托管标识的用户账户,仍需遵循MFA要求。

企业应在这一日期前完成MFA的部署与配置,确保所有管理账户都已正确启用MFA,并对现有自动化脚本和第三方工具进行兼容性测试和调整。

企业应对策略:从技术到流程的全面准备

为顺利过渡并适应Azure的强制MFA新规,企业需要采取多方面、系统性的准备工作。

1. 细致的身份与访问管理(IAM)审计

首先,对现有的Azure IAM配置进行全面审计是基础。这包括:

  • 清点所有Azure账户:识别所有用户账户、服务主体和托管标识。
  • 审查角色分配:了解哪些用户拥有哪些权限,特别是那些拥有“所有者”、“贡献者”或类似高权限的角色。
  • 评估当前MFA启用状态:确定有多少用户已启用MFA,以及他们所使用的MFA方法。
  • 识别“幽灵账户”和未使用账户:及时清理或禁用不再需要的高权限账户。

通过审计,企业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当前的身份安全状况,并为后续的MFA部署提供决策依据。

2. 利用Azure AD条件访问策略

Azure Active Directory (Azure AD) 的条件访问(Conditional Access)是实现MFA强制要求的强大工具。企业可以配置精细的条件访问策略,例如:

  • 针对特定管理角色要求MFA:例如,所有全局管理员、用户管理员、订阅所有者在登录时必须进行MFA。
  • 基于位置的MFA要求:如果用户从非信任网络或地理位置登录,则强制要求MFA。
  • 基于设备状态的MFA要求:只有合规的设备才能访问Azure管理界面。
  • 针对高风险登录要求MFA:利用Azure AD身份保护(Identity Protection)检测到的高风险登录事件触发MFA。

通过合理配置条件访问策略,企业可以在不影响正常业务操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安全性。

3. 规划并实施MFA部署与用户培训

MFA的部署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用户接受度的问题。

  • 选择合适的MFA方法:Azure AD支持多种MFA方法,如Microsoft Authenticator App、FIDO2安全密钥、短信、语音呼叫等。企业应根据用户习惯、安全需求和成本效益,选择或提供多种选项。通常,Authenticator App或FIDO2密钥提供更高的安全性。
  • 逐步推广与试点:在全面强制执行前,可以先在小范围或高权限用户中进行试点,收集反馈并优化部署流程。
  • 全面的用户培训与沟通:向用户清晰解释MFA的重要性、如何启用、如何使用,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强调MFA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账户和公司的资产,而非额外的负担。
  • 提供技术支持:设立专门的支持渠道,帮助用户解决MFA相关的问题,确保平稳过渡。

4. 自动化脚本与第三方工具的兼容性测试

许多企业使用自动化脚本(如Azure DevOps Pipelines、Terraform)或第三方管理工具与Azure ARM进行交互。这些工具通常使用服务主体(Service Principals)或托管标识(Managed Identities)进行身份验证。虽然这些非交互式账户不受直接MFA强制影响,但创建、管理这些账户的用户以及它们所依赖的权限模型仍需MFA保护。

  • 审查自动化流程:确保用于管理服务主体和托管标识的用户账户已启用MFA。
  • 测试兼容性:在非生产环境中对所有自动化脚本和第三方工具进行全面测试,确保MFA强制执行后它们仍能正常工作。必要时,可能需要调整某些认证流程或升级工具版本。
  • 最小权限原则:确保服务主体和托管标识仅被授予完成其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

5. 持续监控与合规性保障

MFA的部署并非一劳永逸。企业需要建立持续的监控机制:

  • 监控MFA使用情况:定期审计MFA的启用率和使用模式,识别潜在的合规性漏洞。
  • 审计MFA绕过尝试:关注Azure AD日志中MFA绕过或失败的事件,及时发现并响应异常行为。
  • 定期审查条件访问策略:随着业务需求和威胁环境的变化,条件访问策略也需要定期审查和更新。
  • 合规性报告:生成MFA使用和合规性报告,以满足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要求。

MFA在零信任安全架构中的基石作用

Azure强制MFA的举措,与业界普遍推崇的“零信任”(Zero Trust)安全模型不谋而合。零信任的核心原则是“永不信任,始终验证”,即不假设任何用户、设备或网络是可信的,每次访问尝试都必须经过严格验证。

MFA是零信任架构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强化了身份验证层,确保了“谁在访问”这一问题的准确性。结合条件访问、设备合规性检查、特权身份管理(PIM)和持续威胁检测,MFA帮助企业构建了一个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安全防护体系。通过PIM,可以实现对高权限账户的即时(JIT)访问和临时(JEA)权限管理,进一步降低特权滥用的风险,并与MFA形成联动效应。

展望未来:云安全与身份治理的持续进化

2025年Azure Resource Manager层的MFA强制执行,仅仅是云安全和身份治理持续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随着量子计算、深度伪造(deepfake)等新兴技术的兴起,未来的身份验证机制将面临新的挑战。生物识别技术、行为分析、无密码身份验证等将持续演进,并与MFA结合,为用户提供更无缝、更安全的体验。

企业应将MFA视为其整体安全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安全运营和风险管理框架中。持续投资于身份安全技术、定期更新安全策略、并进行员工安全意识培训,是构建一个面向未来、能够抵御不断演变的网络威胁的坚实基础。Azure的这一强制性MFA政策,无疑为所有Azure用户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指明了提升云环境安全防护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