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的言论无疑在业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他一方面在私下晚餐中向记者警示投资者对AI模型的“过度兴奋”,甚至预言“有人将损失巨额资金”,并将当前市场与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其公司OpenAI却在以惊人的5000亿美元估值进行融资谈判,并计划在未来投入数万亿美元用于数据中心建设。这种看似矛盾的姿态,实则揭示了AI时代资本运作的复杂性与深层策略。
AI泡沫的警示与企业级应用的挑战
Altman关于“AI泡沫”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几乎在同一时间,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一项名为“GenAI分界线:2025年商业AI现状”的研究报告,为市场提供了冷静的视角。该研究分析了300个公开部署的AI项目,调查了350名员工,并采访了150位商业领袖,结果令人警醒:高达95%的企业级AI试点项目未能实现预期的快速营收增长。
报告指出,这些失败的核心问题并非AI模型本身的质量,而是企业在工具使用和组织适应方面的“学习鸿沟”。值得注意的是,购买现有AI工具的成功率高达67%,而企业内部自行构建AI系统的成功率仅为前者的三分之一。这表明,许多企业IT部门可能高估了自身在AI工程化方面的能力,试图“重新发明轮子”,而非有效利用市场上已成熟的AI服务提供商。
Sam Altman在2025年2月11日巴黎AI行动峰会期间。
估值悖论与Altman的多维策略
Altman的泡沫言论与麻省理工的报告,确实在短期内引发了科技股投资者的担忧,尤其是考虑到Palantir等公司高达280倍的远期市盈率,远超互联网泡沫时期30-40倍的阈值。OpenAI虽然在7月份实现了10亿美元的月收入,但据报道正面临高达50亿美元的年度亏损,这使得其5000亿美元的估值显得更为扑朔迷离。这不禁让人质疑:在公开警告市场风险的同时,为何OpenAI仍在追求如此高的估值?
深入审视Altman过往的言论,我们不难发现其潜在的多层战略。他似乎擅长通过提出“天价”数字来重塑市场预期。例如,在2024年2月,他曾寻求高达5万亿至7万亿美元的资金用于AI芯片制造,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整个半导体行业的总和,有效地在AI讨论中“正常化”了天文数字。
到了2025年8月,在警示泡沫风险的同时,Altman又“不经意地”提及OpenAI将在数据中心建设上花费数万亿美元,并服务“数十亿日活用户”。这种双重信息传递,一方面制造了紧迫感,另一方面又可能使OpenAI免受批评——他承认泡沫的存在,但将其公司的基础设施支出定位为差异化且必要的投资。当经济学家提出担忧时,Altman轻描淡写地回应道:“让我们做我们的事情”,将万亿美元投资描绘成人类进步的必然代价,从而使OpenAI的5000亿美元估值相形见绌。
独特的泡沫结构:深度资本的护城河
当前的AI投资周期与过去的科技泡沫有着本质区别。互联网泡沫时代的初创公司往往烧钱迅速,缺乏清晰的盈利路径,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崩溃。而如今,最大的AI投资者——微软、谷歌、Meta和亚马逊——每年从其核心业务中产生数千亿美元的利润。例如,微软计划在本财年投入800亿美元用于AI数据中心。
这些“深口袋”公司能够承受AI开发多年的亏损,而不会面临导致泡沫破裂的现金流危机。正如花旗银行的Rob Rowe所说:“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有大量过度杠杆化的公司,而如今的AI公司拥有非常稳固的收益和强劲的现金流。”
这种结构性差异至关重要。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数百家公司因资金枯竭而一夜之间消失。而今,AI投资者能够吸收的损失,在二十年前足以导致整个公司倒闭。因此,即便AI市场存在泡沫,它也可能以多年的逐渐通缩而非突然崩盘的方式演进。
挑战与长期愿景
尽管企业级AI应用面临诸多挑战,甚至OpenAI自身的GPT-5推出也遭遇波折,但AI技术仍在持续改进。除了OpenAI,谷歌、Meta和Anthropic等公司也在激烈竞争。各大科技巨头不仅没有撤回投资,反而持续加大投入。
短期内AI估值是否合理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AI最终是否会彻底改变全球经济,则几乎没有争议。Altman在上周告诉记者:“我确实认为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在这里遭受巨大损失,这很糟糕,我不想轻描淡写这一点。但总的来说,我相信AI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将是巨大的。”这番言论揭示了他对AI长期发展潜力的坚定信念,即便道路充满崎岖与风险,其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价值仍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