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减科研经费:美国AI竞争力与国家安全面临的五大隐忧?

1

基础科研:国家实力与创新的基石

近年来,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基础科学研究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当一个国家,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科技强国,面临削减基础科研经费的提议时,这无疑会引发对国家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担忧。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对基础科学的持续投入是孕育颠覆性技术和培养顶尖人才的摇篮。以人工智能(AI)为例,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到今天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每一步的跨越都离不开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的不懈努力和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支持。一旦这种支持被削弱,其连锁反应可能影响的不仅仅是某个特定领域,而是整个国家的创新生态和长远的安全格局。

开放研究:知识扩散与人才孵化的双重引擎

开放的科学研究模式,其价值远超简单的知识共享。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新知识融入社会,并在此过程中持续孵化新的顶尖人才。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科研成果对资助国利益的贡献最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新知识在该国境内的扩散速度最快;其次,研究过程本身为该国培养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以我个人在深度学习领域的早期工作为例,若非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资助,我可能无法发现那些后来促成Google Brain成立并推动深度学习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经验。这些机构的资金支持,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拨款,更是对探索未知、鼓励创新的坚定承诺。因此,削减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实际上是在削减未来可能出现的下一个颠覆性思想,不仅对美国,乃至对全球科技进步都将构成损失。

新知识在产生地内部的扩散速度远超外部。这得益于紧密的地域和社会联系。例如,硅谷之所以能成为生成式AI的创新中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Google Brain发明了Transformer网络,而OpenAI又将其规模化。此后,这些团队的成员流动到其他企业,创立新的公司,或与当地大学合作。知识在这些本地社交网络中通过非正式的咖啡馆交流、本地会议,甚至孩子们玩耍时的父母交流等方式迅速传播。这种内部的高效扩散机制,使得知识在硅谷内部的传播速度远超其他地域。

同样,在美国进行的研究,其知识在美国境内的扩散速度远快于其他地域。当研究通过论文和开源项目公开分享时,这种扩散效应尤为显著。研究人员被允许公开讨论其思想时,他们能够分享更多实用信息,例如使算法真正发挥作用的技巧和窍门。这也使得其他人能更快地找到可以回答他们问题的人。学术环境创造的知识扩散速度尤其快,因为学术界倾向于完全开放,学生和教授与许多公司的雇员不同,他们有充分的自由讨论自己的工作。

因此,资助美国的基础研究对美国自身的利益最为显著,同时也惠及其盟友。虽然开放性也可能让竞争对手受益,但正如美国众议院科学、空间和技术委员会下属的一个小组委员会所指出的,“……基础研究的开放共享并非没有风险。然而,……研究的开放性对于竞争力和安全而言如此重要,以至于即便竞争对手可能从中受益,也值得承担这种风险。”

AI前沿:快速迭代与领先优势的博弈

当前,生成式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演进,保持在技术前沿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许多团队现在能够训练出GPT-3.5甚至GPT-4级别模型的能力,但这似乎并未对OpenAI造成太大冲击,因为它正忙于通过开发前沿的O4、Codex、GPT-4.1等技术来拓展业务。那些发明一项技术的人,通常能最先将其商业化。在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界中,最尖端的技术才是最有价值的。研究表明,知识在本地的传播速度远快于全球,即便在互联网不甚普及的时代,这一规律也已显现。

中国在2022年ChatGPT首次发布时,在生成式AI领域曾明显落后于美国。然而,中国科技生态内部的高度开放性,在过去两年中帮助其迅速迎头赶上:

  • 中国为开放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 像DeepSeek和阿里巴巴这样的中国企业发布了前沿的开源权重模型。这种企业层面的开放性加速了知识的传播。
  • 中国的劳动法使得竞业限制协议(阻止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相对难以执行,并且其工作文化支持不同公司员工之间进行大量的思想交流;这使得思想的流通相对高效。

虽然中国在某些方面并不值得完全效仿,但其科技生态的开放性确实加速了其发展步伐。

历史经验:成功的范本与未来的抉择

1945年,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的里程碑式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奠定了美国公共资助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原则。这些原则使得美国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主导了科学进步。美国联邦政府对科学的资助催生了无数突破,极大地造福了美国乃至全球,同时培养了几代本土科学家,以及同样造福美国的移民人才。

好消息是,这个成功的“剧本”如今已广为人知。我希望更多国家能够效仿这一模式,大力投资科学和人才。同时,我也希望美国作为这一非常成功模式的开创者,不会通过大幅削减科研经费而背离其自身的成功经验。历史昭示,对基础科研的投入不仅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远见。

持续投资基础科学研究,是确保国家在AI时代保持领先地位,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认识到,短期的财政节约可能会导致长期的战略劣势,尤其是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Bar chart showing proposed 2026 U.S. science funding cuts vs. 2025 for agencies like USFS, NSF, NASA, and D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