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科技版图重塑的关键时刻,人工智能无疑是驱动变革的核心引擎。对于苹果这家以创新著称的科技巨头而言,其AI战略布局的稳固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近期,一系列核心AI研究人员的离职,犹如一场悄无声息却影响力深远的地震,震动了整个苹果内部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部门。这不仅是简单的人事变动,更是对苹果在AI领域长期投入、技术路线选择乃至企业文化适应性的深刻拷问。
据权威媒体报道,苹果机器人研究负责人张剑已正式转投Meta旗下的机器人工作室。张剑在苹果负责自动化技术及AI在产品中的应用研究,其团队是苹果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早些时候,该团队已有成员Mario Srouji离职。张剑的离职意味着苹果在机器人技术这一未来核心战略方向上,失去了一位关键的领军人才。Meta近年来在机器人领域动作频频,从智能眼镜到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投入巨大,张剑的加入无疑将强化其在该领域的研发实力。这无疑给苹果寄予厚望的机器人项目蒙上了一层阴影,其桌面设备与机械臂等长期规划的实施,或将面临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苹果自研大语言模型团队也遭遇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知情人士透露,该团队近期已有约10名核心成员离职,包括团队负责人。其中,John Peebles、杜楠和赵萌等三位核心研究人员也赫然在列。赵萌已确认加入Anthropic,而John Peebles和杜楠则预计将加盟OpenAI。这一基础模型团队肩负着支撑Apple Intelligence平台研发的重任,其人员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苹果自研大语言模型的未来发展路径。面对这些行业领先AI公司的强大吸引力,苹果在留住顶尖人才方面正承受着巨大压力。
人才流失的背后,是苹果在人工智能战略上面临的深层次挑战。据称,苹果内部正在激烈讨论是否应加大对外部技术的依赖,而非完全押注自研模型。对于一个长期秉持封闭生态和自研路线的科技巨头而言,这种讨论本身就颇具颠覆性。自研虽能保证技术掌控力和生态融合度,但在AI这种迭代极快、投入巨大的前沿领域,完全依靠内部力量可能导致效率低下,甚至错失市场先机。而转向第三方方案,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核心AI能力的自主权,这对于苹果而言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Apple Intelligence上线后的市场反响。尽管苹果投入巨资并寄予厚望,但部分市场观察和内部反馈表明,其创新性和用户体验可能并未完全达到业界和用户的预期。这种“反响未达预期”不仅可能影响产品的市场表现,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打击内部团队的士气。当研发人员辛勤付出却未能看到预期的市场认可时,加上公司可能转向第三方方案的传闻,无疑会让他们对自身工作的价值和公司的AI方向产生疑虑,进而萌生去意。
AI领域的“人才争夺战”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高额薪酬是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前团队负责人庞若鸣因一份为期多年、总额高达2亿美元的合同离开苹果加入Meta,便是这种激烈竞争的典型例证。OpenAI、Meta、Anthropic等公司为了抢夺稀缺的AI人才,不惜开出令人咋舌的薪酬和股权激励。相较之下,苹果在传统上可能更注重整体性薪酬福利而非极端的个人高薪,这在当前AI市场中显得缺乏竞争力。此外,苹果的严格保密文化和相对固化的产品开发流程,可能也与AI研究人员所追求的开放、快速迭代和学术自由的工作环境存在一定冲突。
尽管面临严峻的人才流失挑战,苹果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野心并未消减。机器人技术已被纳入苹果未来的重要产品规划,旨在开发带有可移动屏幕的桌面设备以及用于零售和制造领域的机械臂。然而,核心人才的持续流失,无疑将给这些长期、高投入的创新项目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苹果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其人才策略,不仅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更要在内部营造一个能够激发AI研究人员创造力、给予他们足够自由和成就感的文化氛围。这可能意味着在研发流程、成果发布以及与外部学术界的互动上做出调整。
行业观察人士普遍认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流动性已成为常态,这反映了全球科技巨头对AI人才的饥渴。然而,苹果近期频繁的核心人员变动,在全球AI竞赛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谷歌、Meta等竞争对手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激进的投入加速AI布局,苹果能否在这种环境下保持其技术领先性和竞争力,将是未来数年内决定其市场地位的关键。面对人才流失潮的持续蔓延,苹果亟需向外界清晰地传达其AI战略的坚定性和吸引力,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稳固军心、挽留人才。否则,这场人才风暴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造成深远而难以逆转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