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化浪潮汹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千行万业。在这一变革的中心,算力作为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根据行业预测,未来十年,全球对算力的需求将呈现出数万倍的爆炸式增长,这不仅对现有技术架构提出严峻挑战,也为领先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在近期贵州贵阳举办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计算CEO张平安先生深入阐述了华为云如何应对这一挑战,通过其独特的“算力黑土地”战略和AI原生思维,加速行业迈向智能新阶段。
构筑坚实算力基石:华为云的“算力黑土地”战略
华为云始终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普惠的“算力黑土地”,这不仅仅是硬件资源的堆砌,更是一个集成了先进技术、高效服务与生态协作的综合体。其核心在于通过全国性的数据中心布局和高速网络互联,构建起一张“全国算力一张网”。目前,华为云已围绕贵安、乌兰察布、和林格尔、芜湖等核心枢纽,部署了超大规模的算力集群,尤其是在贵安,部署了大规模的CloudMatrix384超节点,成为“东数西算”国家工程的标杆示范。这些区域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在能源供给和网络带宽方面具备先天优势,为承载海量算力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过去一年中,华为云的整体算力规模实现了接近250%的惊人增长,同时,采用昇腾AI云服务的客户数量也从321家跃升至1714家,这充分证明了市场对华为云算力解决方案的强烈需求与高度认可。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华为在光通信、网络、供电等多领域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面对芯片工艺受限的现实挑战,华为云创新性地提出了“大杂烩”式的策略来提升算力性能与规模。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以系统补单点,以空间换算力,以带宽换算力,以能源换算力”的系统性思维:
- 以系统补单点: 这意味着通过整合华为在多维度技术栈的优势,例如先进的光通信技术、高效的网络架构和稳定的供电系统,来弥补单一芯片在性能上的局限。通过系统级的优化与协同,实现整体算力的高效输出。
- 以空间换算力: 在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中,通过优化物理空间布局和散热设计,实现高密度算力设备的部署,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汇聚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 以带宽换算力: 大模型训练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极高。华为云通过其独特的MatrixLink高速网络技术,实现了NPU和CPU之间甚至超节点之间的全对等互联,极大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从而加速了计算过程。
- 以能源换算力: 高效的能源管理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是算力中心运行的关键。华为云通过先进的绿色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并确保算力服务在低碳环保的前提下稳定运行。
今年4月在芜湖发布的CloudMatrix384超节点便是这一策略的集大成者。它将384颗昇腾NPU和192颗鲲鹏CPU通过全新的MatrixLink高速网络进行全对等互联,构建成一台算力规模高达300 PFlops的超级AI服务器。更令人振奋的是,对于万亿、十万亿参数级别的大模型训练任务,这些超节点能够通过横向扩展的方式,将多达432个超节点无缝连接,组成一个16万卡的超大规模AI集群。这样一个集群,理论上可以同时支持1300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并行训练,其规模效应和效率提升是前所未有的。
华为云的算力服务已经广泛赋能了包括央国企、智能驾驶、大模型研发、互联网、消费电子以及具身智能等在内的众多行业客户。例如,中国领先的金融机构正借助昇腾算力,每日稳定运行超过1000个智能体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业务处理效率和决策智能化水平。无论是在云端还是边缘侧,华为云均能提供统一且多元的算力架构,支持企业完成复杂的模型训练与推理任务,真正将昇腾技术融入到企业的核心生产系统,加速其智能化转型步伐。
昇腾AI云服务与Tokens服务:直达“最终计算结果”
高质量的数据集是大模型训练成功的关键。当前,许多企业虽已建立数仓和数据湖,但这些数据平台往往侧重于商业智能分析,并非天生适用于AI模型。将现有数据转化为AI可识别的知识,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准备、清洗、标注和知识抽取工作。张平安先生强调,数据必须成为“AI原生”的数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AI模型,这就要求构建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服务于AI模型的数据底座。
为响应这一需求,华为云在国家数据局的指导下,与各地城市、企业及合作伙伴深入探索,基于具体的业务场景,升级并提出了“全域入湖、AI好用、可信流通”的AI可信数据空间新范式。通过这一范式,客户能够基于其自身积累的大规模数据,利用AI技术自动化构建企业专属的知识图谱。这将极大地简化了数据到知识的转化过程,使得业务人员能够基于企业大模型,快速开发和部署各类智能体应用,用AI驱动各项业务任务的高效执行。
华为云正坚定不移地通过昇腾AI云服务和Tokens服务,满足客户对“最终计算结果”的深层需求。昇腾AI云服务提供了强大的底层算力支持,而Tokens服务则进一步优化了AI应用的运行效率。在追求高吞吐量的场景中,华为云的Tokens服务表现出显著的性能优势。例如,在CloudMatrix384超节点上,该服务能够在50毫秒的低时延下实现每秒2400个Tokens的吞吐量,这在业界树立了新的标杆。除了支持自研的盘古大模型,华为云还积极拥抱开源生态,支持主流的DeepSeek、Kimi等开源大模型在昇腾云上更高效、更稳定地运行,极大地拓展了AI应用的生态系统,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利。
拥抱AI原生思维:抓住智能时代的战略机遇
华为云在多个领域取得的显著市场成就,例如在政务、工业、金融、汽车四大行业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并在医疗、药物、气象以及汽车等多个Gartner魔力象限中位居领导者象限,以及在容器、数据库等九大产品领域进入Gartner魔力象限,充分证明了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服务方面的综合实力。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云连续756天保持重大事故为零的纪录,体现了其对安全、稳定、高质量服务的一贯承诺,这正是客户选择华为云的核心考量。
张平安先生通过蒸汽机与三轮车的经典比喻,深刻阐明了在AI时代,采纳“AI原生思维”的重要性。他指出,在蒸汽机发明初期,人们曾试图将其简单地嫁接到传统的三轮车上,这种“修修补补”的思维模式延缓了火车这一革命性交通工具的诞生。同样,如果仅仅将AI视为现有流程和应用的辅助工具,而不从根本上重构,将无法充分释放AI的巨大潜力。
AI原生思维要求企业围绕AI重新构筑应用、数据、流程和人员。这意味着:
- 应用重构: 设计全新的、以AI为核心的应用,而非将AI模块简单嵌入传统软件。
- 数据演进: 构建AI-native的数据底座,让数据可以直接被AI模型理解和利用,从数据到知识的转化更加流畅。
- 流程优化: 重新审视和设计业务流程,让AI成为执行任务的主体,人类的角色则更多转向管理和监督AI。
- 人员转型: 培养具备AI素养的人才,使其能够与AI协同工作,并有效管理AI系统。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硅基智能辅助人类工作的阶段,AI更多扮演着工具的角色。然而,展望未来,AI可能逐步演变为执行任务的主体,而人类的职责将更多地聚焦于管理AI、控制AI的启停以及设定其目标。对于那些渴望通过AI建立领先优势的企业而言,唯有通过采纳AI原生思维,才能真正挖掘AI的潜力,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从而紧紧抓住智能时代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实现全面的智能跃迁。这是一个深刻的范式转变,要求企业在战略层面进行全面思考和部署,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华为云通过其坚实的算力“黑土地”基础设施、创新的AI云服务与Tokens服务,以及对AI原生思维的倡导和实践,正在为千行万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前瞻性的战略指引。这种深度的技术赋能和思维革新,将共同驱动全球产业进入一个全面智能化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