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音乐创作的里程碑:MiniMax Music 1.5如何引领智能生产力变革?

0

智能音乐创作的里程碑:MiniMax Music 1.5引领变革

近年来,生成式AI技术在各行各业掀起浪潮,而音乐领域无疑是受其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形式之一。从最初的实验性尝试,到如今能够生成复杂且富有情感的作品,AI音乐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这一进程中的一个显著标志性事件,便是虚拟乐队The Velvet Sundown在流媒体平台上的意外走红与随之而来的争议。其作品《dust on the wind》在Spotify上播放量迅速突破百万,却被专业工具判定为"100% AI生成"。尽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但这恰恰印证了电音制作人David Guetta的观点:当听众分不清AI与人类作品却仍然为之着迷时,AI音乐的拐点就到了。

中文AI音乐领域同样在等待一个关键玩家的出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创作需求和市场期待。在这样的背景下,MiniMax自研的音乐模型MiniMax Music 1.5的亮相,无疑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创作工具,更预示着音乐生产力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null

MiniMax Music 1.5的卓越能力解析

MiniMax Music 1.5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能够支持生成长达四分钟的完整歌曲,这在AI音乐生成产品中是一项重大突破。此前,多数AI音乐工具往往将生成时长限制在90秒以内,难以构建具备完整"引入-主歌-副歌-桥-结尾"结构的音乐作品。MiniMax Music 1.5的这一能力,意味着它能独立完成一首具备完整叙事和情感起伏的歌曲,极大地拓宽了AI音乐的应用边界和艺术表现力。这种完整性是衡量AI音乐创作能力成熟度的关键指标。

基于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MiniMax Music 1.5在曲风宏观控制、人声建模以及乐器拓展方面展现出卓越表现,为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其音乐特征面板将歌曲风格分为"风格"、"情绪"和"场景"三个维度,实现了精细化的刻画:

  • 风格(Style):提供流行、民谣、R&B、嘻哈、摇滚、爵士、电子等16种主流及特色曲风,覆盖了从经典到现代的多种音乐类型。
  • 情绪(Mood):包含11个选项,从"放松"、"浪漫"到"渴望"、"受启发",能够精准定义歌曲情感,捕捉微妙的心绪变化。
  • 场景(Scenario):这是一个颇具创意的功能,允许用户选择音乐适用的具体场景,如"雨夜"、"海边落日"、"深夜酒吧"或"孤独漫步"。系统会根据场景自动调整混响、节奏和乐器编排,营造沉浸式的氛围感。例如,选择"布鲁斯"风格、"放松"情绪和"独自漫步"场景,MiniMax Music 1.5能够自然融合这些元素,创作出情感饱满且连贯的作品,整首歌不同部分的过渡显得一气呵成。

null

这意味着通过16种风格、11种情绪和10种场景的组合,MiniMax Music 1.5可以提供多达1760种音乐特征组合方式,满足用户对个性化音乐的极致追求。这种多维度控制使得AI生成音乐不再是简单的"随机拼凑",而是"精准定制"。

在人声方面,MiniMax Music 1.5对人声唱腔和发音技巧进行了深度建模。几乎每一次生成的音乐都带着不同的音色和唱腔,能够与歌词和音乐风格完美适配。例如,一首流行爵士风格的歌曲可以生成富有磁性的男声,而偏向民谣的作品则能呈现出温暖的男嗓。更令人惊叹的是,模型对人声自然度的打磨已接近真实水平,生成的Vocal不仅咬字清晰准确,还带有真实的气声、颤音等细节,远胜以往AI生成歌曲中常见的机械电声,大大提升了听感上的"人味"。

MiniMax Music 1.5还极大地丰富了可生成的乐器音色库,甚至能融入许多中国传统小众乐器的声音元素,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音色选择和文化表达空间。

除了控制力的提升,MiniMax Music 1.5在音乐性上也有了大幅度飞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人声自然度:通过对唱腔、发音技巧和情感表达的深度建模,使得生成的人声无论是音色还是细节(如和声、颤音、气声)都达到了极高的真实感,几乎无法与真人演唱区分。
  • 编曲层次感:模型对乐器建模的细粒度处理,确保了清晰的乐器层次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表达。歌曲在不同段落之间(如Verse和Chorus)有明显的编排差异,乐器的入场与退出有序,而非简单的重复循环,使得整体听感更加丰富和动态。
  • 结构动态化:这是MiniMax Music 1.5在音乐结构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它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段落区分,Intro与Verse分明,Chorus爆发力强,Outro收尾流畅自然,使得歌曲框架(前奏、主歌、副歌、桥段、尾奏)的情绪张力层层推进,营造出如叙事般丰富而有层次的听觉体验。这种能力是打造"入耳好音乐"的关键。

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MiniMax Music 1.5设置了"简单模式(Simple)"和"高级模式(Advanced)"。简单模式通过自然语言实现"一句话生全曲",操作便捷;高级模式则允许用户通过插入歌词段落编辑来丰富全曲结构,提供更细腻精巧的控制。在高级模式中,用户可按照引入、主歌、副歌、桥、结尾这五个结构提示填写歌词,上下文长度高达3000个Tokens(约1500个汉字),远超一首普通歌曲的字数限制,即便创作史诗级作品也绰绰有余。整个创作过程仅需一篇结构合适的歌词和几次轻盈的点击操作,极大地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让从未接触过音乐创作的普通人也能轻松体验。

真正的"库乐队":AI如何赋能大众创作

尽管创作出好音乐殊为不易,但音乐创作的起点却可以轻松有趣。Suno AI的首席执行官米奇·舒尔曼曾指出,许多人并不享受传统音乐创作过程,认为其耗时且繁琐,掌握乐器或软件的门槛令人沮丧。这番言论虽然在艺术家群体中引发争议,但对于像笔者这样不懂乐理知识的普通人来说,确实触及了痛点。

以Apple的"库乐队"(GarageBand)为例,这款旨在"降低音乐制作门槛"的工具,对我而言却是一场挫败。面对吉他的六根琴弦,我不知道手指该如何虚拟地"按";尝试弦乐选项,结果是介于锯木头和蚊子哭诉之间的诡异声响;那些"混响"、"延迟"等效果器旋钮,更如同炼金术般神秘难解。最终,库乐队并没有真正降低音乐制作的门槛,反而更像是为本就擅长器乐的音乐人提供了一个便捷的Demo录制工具。这正是AI音乐工具亟需解决的问题。

null

MiniMax Music 1.5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其天马行空的创作能力和专业级的音乐质量,甚至已经可以对标Suno V4等业界领先产品。例如,当笔者将电影《让子弹飞》中几句野性十足的台词输入模型,并选择自动风格生成时,MiniMax Music 1.5竟能精准地选择硬核说唱曲风,并根据歌词长度在后半段生成略带失真风格的Loop,持续塑造整首歌的氛围感。这种对歌词的深层理解和情绪递进的把握,已经处理得非常微妙。

更进一步的尝试是,输入《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一段充满诗意与炽热情感的阳台对白。MiniMax Music 1.5不仅体会到了其中近乎神圣的崇拜与青春纯粹的激情,以及内心纠结与犹豫的底色,还巧妙地选择了"R&B"风格、"浪漫"情绪和"私人感"场景来表现这种复杂情感。这些例子充分证明,AI不仅能"生成"音乐,更能"理解"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艺术表达。David Guetta的那句话再次在脑中回响:也许,AI音乐的拐点真的到了。

AI音乐的"拐点":从辅助到主导的产业变革

AI生成技术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主流音乐视野中。今年4月,音乐平台Deezer新增上传内容中,AI生成音乐占比已高达18%。尽管争议和抨击在所难免,但一种逐渐共存的姿态也正在形成。瑞典音乐版权组织STIM推出了新许可证,允许AI公司合法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歌曲训练模型,并确保词曲作者获得报酬。这表明行业已开始寻求AI与版权的平衡,而非一味抵制。就在此举之前,英国音乐创作者imoliver与独立唱片公司Hallwood Media签约,成为业界首位"AI音乐人"——他本身是一名视觉设计师,没有任何音乐背景,甚至不太会唱歌。这颠覆了传统对"音乐人"的定义。

null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几年前"AI孙燕姿"的爆火,当时创作者尝试将人声这一最独特的环节交给AI。两年后的今天,随着技术门槛的全面降低,整个音乐创作过程都开始走向AI化,从人声克隆到完整的歌曲生成,AI已经深入到音乐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在音乐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AI生产工具乃至"AI音乐人"。而在更广阔的市场中,MiniMax Music 1.5的出现意味着一个完全没有版权风险的音乐素材库。它拥有Suno所不具备的API能力,这意味着其创作能力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流通到其他音乐生产和消费场景,例如:

  • 为影视、游戏、短视频快速生成定制化的主题曲或背景音乐。
  • 为企业品牌打造专属音频内容,提升品牌形象。
  • 为家人、朋友庆祝时定制独一无二的歌曲,赋予情感表达以新的形式。

更令人惊喜的是,MiniMax Music 1.5的生成成本极具竞争力。Suno V3.5的单价约为0.3元,V4.5的价格更是翻倍。然而,效果媲美Suno的MiniMax Music 1.5单价仅为Suno的一半不到。这不仅在保证高质量音乐产出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作为工具的使用门槛,也让音乐创作过程有了更多的调整和试错空间,极大地推动了AI音乐的普及。

AI能力融入音乐创作过程,并非意味着创作者交出了对音乐的主导权。这一点与编程(Coding)有些异曲同工之处。编程曾被视为一项高门槛的创作语言,如今正从"全部手写代码"发展到"AI辅助甚至代写代码",让更多人在理清业务逻辑后,将编码部分交给AI完成。音乐作为一种更感性的表达媒介,通过Prompt语言进行创作,同样是降低门槛的体现,让更多人跨越乐器和乐理的障碍,将精力集中于创意和情感表达。两者实际上正沿着相似的轨迹演进。

null

回溯音乐创作的历史,从合成器的诞生,到电子琴、库乐队以及各种采样工具的出现,再到算法与芯片取代琴弦、被嵌入吉他箱体——这本身就是一部对于音乐创作工具不断解构与进化的历史。AI生成音乐与当下音乐生产工业之间的摩擦和灵感碰撞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如何善用AI生成能力,已成为未来所有音乐创作者的共同命题,这并非困境,而是前所未有的机遇。MiniMax Music 1.5等先进的AI音乐工具,正在将这一未来变为现实,摆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