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相机:10亿销量的「第一人称影像」革命

2

在智能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影像记录方式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当大多数消费者将目光投向智能手机和智能眼镜时,一个看似传统的品类——口袋相机,却在2025年实现了10亿人民币的年收入规模,成为年轻人真正的「户外神器」。

重新定义「第一人称影像」

一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影 Insta360 GO Ultra 时,身边几乎所有朋友都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在这个智能手机和智能眼镜盛行的时代,谁还需要一台口袋相机?"

人们习惯性地将口袋相机与运动相机对比,质疑其续航能力;或者用 Ray-Ban Meta 等智能眼镜的体验来质疑其"所见即所得"的效果。作为一个对这个品类心仪多年却迟迟未下单的"云玩家",我同样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直到过去一个月里,我在骑行、展会、亲子活动等多种场景中深度使用这款产品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Insta360 GO Ultra 应该是目前为数不多能兼顾佩戴体验、操作体验以及优秀画质的品类。

当然,这需要加上一个前提——你愿意稍微花点精力去琢磨拍摄这件事。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探索生活的人,这款「可穿戴」的口袋相机,将为你记录生活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无感穿戴:重新思考「可穿戴」设计

轻量化与稳定性

第一眼看到 GO Ultra 时,人们很容易将其与运动相机混淆。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正面没有屏幕,且单相机可以直接「抠」下来。这种设计背后,是对「可穿戴」本质的深刻理解。

拆解后的 GO Ultra 由两部分组成:拓展舱和单相机本体。拓展舱通过磁吸方式给相机充电,官方宣称12分钟可充电至80%。更重要的是,拓展舱背面配备了一块屏幕,主要用于交互设定和实时监看构图。

Insta360 GO Ultra与AirPods Pro2大小对比

单相机本体的设计尤为巧妙。从前几代的长条形改为方形,类似蓝牙耳机充电盒,但比 AirPods Pro 更小巧。在这个方寸之间,影石塞进了1/1.28英寸大传感器和一枚5nm AI芯片,带来了质的飞跃。

从参数上看,GO Ultra 单相机比上一代 GO 3S 重了14克(从39克到53克),但实际体验却只有一个词:「轻」。

我最常见的佩戴方式是将机身从拓展舱取出,通过官方磁吸挂绳固定在胸前。即使只穿短袖,也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拉拽」或「下坠」感。这种轻量化设计带来的直接好处是画面更稳定——在跑步、骑行等运动过程中,相机本体的振动幅度远小于传统一体式运动相机。

隐私与时尚

「无感」不仅体现在物理感受上,更体现在心理层面。传统运动相机往往需要佩戴胸带、支架等配件,让使用者成为"脑袋上长镜头的人",对于内向型人群而言,这种"显眼包"体验令人尴尬。

GO Ultra 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磁吸挂绳可以轻松隐藏在衣服内,只露出方形机身,既不会引人注目,又能保持稳定拍摄。磨砂质感的配色,在"极客范"的基础上增添了几分"时尚感"。

在成都车展的体验中,媒体同行们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馈:一种是完全忽略它的存在(我当天穿着黑衣搭配黑色机器),另一种则是主动询问:「这个机器挺好看的,拆下来给我玩玩」。

拍摄与创作:便捷与挑战并存

使用方式的革新

GO Ultra 在使用方式上与传统运动相机有着本质区别。简单来说:

口袋相机「拍摄」的门槛更低更方便,但「创作」的门槛也会更高。

传统运动相机通常固定在特定位置(如自行车车把、滑雪头盔),全程保持机位无需调整。这种一体式设计虽然保证了稳定性和续航(最新一代可连续录制2小时以上4K画质),但缺乏灵活性。

相比之下,GO Ultra 的便携性带来了使用场景的革命性变化。它比 AirPods Pro 充电盒还小的本体,在兼顾轻便和高画质的同时,不得不牺牲续航——4K25帧画质下,实测连续拍摄约40分钟。

盲拍的艺术

尽管可以通过拓展舱或手机查看画面,但绝大多数情况下,GO Ultra 的使用场景都是"盲拍"。这意味着用户需要做到"眼中无画,心里有画"。

著名汽车博主陈震的出差vlog就是最佳例证。从出门到飞机降落,整个过程很少给相机单独充电,但通过精心规划拍摄时机(停车、安检、用餐等),就能完美记录整个旅程。这就是专业创作者的"分镜意识"。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GO Ultra 带来的最大价值是"无感交互"。在开始运动前只需将其"穿"在衣服上,它就成为随时待命的第一人称机位。发现有趣场景时,轻按机体即可在1秒内开始拍摄,无需掏出手机或调整参数。

音质的惊喜

GO Ultra 自带麦克风的表现令人惊喜。在骑行速度超过30km/h时,耳边风声已严重影响人声清晰度,但导出视频后发现,相机出色地处理了风噪并还原了人声。即使搭配 Insta360 最新的无线麦克风 Mic Air,大多数场景下我也懒得使用,因为机身收音已足够出色。

数据融合:超越影像的记录体验

作为骑行爱好者,我特别欣赏 GO Ultra 与其他运动设备的数据融合能力。它不仅支持常见智能手表,还兼容码表、功率计等专业骑行设备。

更关键的是,这一过程完全"无感"——无需手动对齐时间线,只需在App中选择相应设备,就能像观看赛事直播那样,在画面中实时显示速度、坡度、功率、踏频等信息。

添加了实时速度、心率等信息的骑行画面

这种数据与影像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记录内容,更让每一次运动或活动有了量化的分析维度,这是传统影像设备无法提供的体验。

智能化:无感记录的未来

过去一个月的深度使用让我深刻认识到:尽管主流旗舰手机仍在堆砌摄像头参数,但"精致出片"并非未来记录生活的唯一解。佩戴式的"无感记录"正在快速成长为重要细分领域。

硬件的"不可能三角"

"可穿戴"设备面临经典的产品设计挑战——性能、尺寸、续航往往只能三选二。GO Ultra 的选择很明确:作为影像产品,画质(性能)优先级高于续航。

而"无感"的实现,比做小做轻更难。影石通过两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1. 改变交互逻辑:弱化屏幕在人机交互中的重要性,将更多操作集成在机器本体(如轻按一键录制),或通过语音、手势识别实现交互。

  2. 提升智能化水平:GO 系列从去年开始增加"间隔录像"功能,让相机在无需持续录制的情况下,智能捕捉精彩瞬间。

AI赋能的无感记录

极客公园编辑部近期试过的另一款智能硬件 Looki,进一步展示了"无感记录"的潜力。它在"间隔拍摄"基础上,通过云端AI大模型,生成用户一整天的Lifelog生活档案,甚至能分析出用户喜欢的咖啡品牌。

尽管定位不同(GO Ultra侧重"记录和分享",Looki侧重"让模型看见世界"),但两者共同指向了未来影像设备的发展方向:智能化将成为支撑无感记录的核心能力。

市场验证:从小众到主流

2019年,影石发布第一代GO系列相机,当时这个品类对大众消费者而言仍属"小众"。然而,六年后的今天,情况已截然不同。

全新一代GO Ultra从8月21日开售当天就全网售罄,火爆程度超出预期。据极客公园了解,GO系列如今的年收入规模已达到10亿人民币左右,印证了市场对这一创新品类的认可。

用户使用GO Ultra创意拍摄

从产业角度看,创新者们在硬件的"不可能三角"中,通过对技术、用户需求、产业链能力的综合判断,进行取舍和决策,让这些看似小众的细分品类逐渐涌现出新的有趣产品。

结语:记录方式的进化

回顾影像设备的发展历程,从笨重的胶片相机到智能手机,记录方式一直在向着更便捷、更无感的方向进化。口袋相机的崛起,标志着这一进化进入了新阶段——它不仅追求便捷,更强调"无感"与"沉浸式"体验。

GO Ultra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精准捕捉了现代人对生活记录的核心需求:在不干扰生活本身的前提下,自然地捕捉那些值得珍藏的瞬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记录方式,或许正是影像技术的终极追求。

在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硬件性能的不断提升,"无感记录"将变得更加智能和精准。而口袋相机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已经为我们展示了影像记录的无限可能。

正如影石全球品牌大使、四届环法总冠军波加查所展示的那样,这种小巧的设备能够捕捉到最真实、最动人的运动瞬间,让普通人也能以专业视角记录自己的生活。

在这场影像记录的革命中,口袋相机或许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它绝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