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现斯坦·李:致敬传奇还是技术越界?

2

在漫画界传奇人物斯坦·李去世近七年后,洛杉矶漫画展(LA Comic Con)推出了一项颇具争议的创新——AI驱动的斯坦·李全息投影。这一技术让粉丝能够以15至20美元的价格,与真人大小、由AI驱动的李的虚拟形象进行互动交流。然而,这一举措引发了粉丝和媒体的激烈反应,从"恶魔般"的指责到"极其不尊重"的批评,不一而足。

技术实现:从Boffo到AI斯坦·李

"我们将不得不做得非常好,否则我们都会说不。"——这句话概括了LA Comic Con负责人Chris DeMoulin对AI斯坦·李项目的谨慎态度。这一项目并非展会首次尝试全息投影技术。自2019年起,展会就引入了类似技术,呈现了7英尺高的动画形象"Boffo the Bear",由演员Mark DeCarlo通过实时动作捕捉表演驱动,而非自动化AI。

Boffo the Bear在LA Comic Con主持配音演员活动

"Boffo the Bear"在LA Comic Con主持配音演员活动

DeMoulin表示,自Boffo引入以来,他一直密切关注全息技术团队的进步,"见证了他们在提升技术和互动性方面的飞跃"。如今,技术已发展到可以创建AI版本,能够"吸收人们在一生中实际做出的所有评论",打造一个"不是直接引用本人,但所说的一切都基于此人实际说过的话"的互动全息投影。

DeMoulin联系了管理斯坦·李遗产品牌的Bob Sabouni,提出将AI斯坦·李形象作为"人们询问关于漫威宇宙、故事、他创造的角色的切入点"。Sabouni同意了这一想法,但附加了条件:"它必须非常好,否则我们都会说不。"

技术训练:真实素材与AI模型

在获得Stan Lee Universe品牌的条件性批准后,DeMoulin联系了曾开发Boffo体验的Proto Hologram公司,后者又引入了Hyperreal公司来开发驱动李形象的AI模型。

Hyperreal公司将自己描述为"在数字生态系统中赋能所有权、控制、表现和身份货币化"的企业。其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架构师Remington Scott表示,公司"利用定制的尖端AI技术生态系统"来创建"定制"和"定制打造"的名人AI版本。

为斯坦·李创建AI模型,团队投入了"数万到六位数"美元的成本,大约一个月前完成了首次测试。DeMoulin解释说,李的说话方式需要特别调整:"斯坦有一种深思熟虑的说话方式...他会停顿,有某些口头禅,当他使用它们时,会以特定方式说出来。"这花了不少时间才能让全息投影以"Sabouni和我以及与斯坦共事的其他人认为'是的,这听起来越来越像他了'"的方式表达。

避免幻象:"斯坦嘴里的只会是斯坦的话"

熟悉大型语言模型(LLMs)及其倾向于"编造"事实的人可能会担心,AI李形象可能会在观众面前脱稿或编造内容。DeMoulin坦言他起初确实担心这一点,但随着他和李生前合作过的同事们投入数百小时,向全息投影抛出"成百上千个问题",这些担忧已经减弱。

"斯坦嘴里的只会是斯坦的话,"DeMoulin强调。"只是因为我个人没有看到模型产生幻象,并不意味着这是不可能的,但这不是我的经历。"

展会期间将有一位主持人重复粉丝问题到麦克风(避免展厅的 ambient 噪音),但DeMoulin表示,在15-20分钟的群体问答环节中,不会有人类过滤粉丝可以问李形象的问题。相反,团队设置了"内容监管"系统,例如,"如果你问斯坦他对上次总统选举的看法,他会说'那不是我们在这里谈论的话题。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是漫威宇宙。'"

对于漫威相关话题,AI形象不会回避争议。DeMoulin举例说,如果问及Jack Kirby,AI会讨论"关于角色或故事线的诚实分歧,这在任何创意企业中都会发生",同时也会说"'我对他只有尊重',我认为如果被问到这个问题,斯坦大概也会这么说。"

尊重与边界:"我们不是试图让斯坦起死回生"

DeMoulin反复强调,他们的AI全息投影并非旨在替代活着的李:"我们要确保人们理解,我们不是试图让斯坦起死回生。我们不是说这就是斯坦,我们不是试图替他说话,这个形象不会开始为别人的产品做广告。"

DeMoulin将李形象视为一种未来主义的漫威信息和琐事向导,以有趣而熟悉的面孔呈现:"在介绍中,形象会说,'我是技术最新发展的结果,使我能够成为斯坦的全息表现形式,回答你关于漫威和琐事的问题'等等。"

然而,DeMoulin也理解,即使是以风格化方式使用李的形象也可能引起一些粉丝反感:"当新技术出现时,他们只是觉得不对劲,我尊重这种感受。我完全同意,这样的事情——不仅是对斯坦,对任何在世或已故的名人——可能会被用于这种技术并以一种剥削和不幸的方式使用。"

粉丝在LA Comic Con 2022活动现场

粉丝在LA Comic Con 2022活动现场

这就是为什么DeMoulin表示他和团队感到有责任"确保如果我们这样做,永远不会接近那种情况"。此外,他对"人们对他们没有看到的东西如此消极感到失望...我认为他们的观点并非无效,但我认为无效的是对实际没有看到的东西持有极度负面的观点。"

Scott表示,对实际人类名人的尊重担忧促使他们"只与授权遗产和权利持有者如Stan Lee Universe合作"。Hyperreal系统创建的"高级认证数字身份""不是取代艺术家",而是"创造尊重的数字延伸,以致敬他们的遗产"。

粉丝反应与未来展望

DeMoulin相信,当粉丝亲眼看到AI驱动的李形象时,他们会看到展会团队"试图以一种实际上会很愉快且与斯坦遗产非常一致的方式来做这件事...我们显然必须把目标放在正确做事上,而正确做事意味着让那些认识、喜爱他并与他共事过的人给我们提供建议,然后将其放在足够多的粉丝面前,看看我们是否以符合他标准的方式在做这件事。"

如果他的预期反应是错误的呢?"我想如果我们这样做,成千上万的粉丝与之互动,而他们不喜欢它,我们就会停止这样做,"他说。"我亲眼目睹了斯坦在那[展会]环境中的影响力,所以我认为我们有一支团队,他们热爱和尊重这一点,并试图继续做这件事。如果出于某种原因,结果不是这样,我们不会做。"

技术致敬与伦理边界的思考

AI斯坦·李项目引发的争议,实际上触及了数字时代更深层次的伦理问题:我们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对逝者的尊重?当技术能够完美复制一个人的形象和声音时,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如果应该,界限在哪里?

DeMoulin和团队的回应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透明、尊重和粉丝参与。他们明确表示这不是"复活"斯坦·李,而是基于他真实言论和形象的数字延伸。他们邀请李生前的同事参与审核,确保AI形象不会越界。他们甚至承诺,如果粉丝反应不佳,就会停止项目。

然而,这并不能完全消除疑虑。技术进步的速度往往超过伦理讨论的速度。当AI能够越来越逼真地复制已故名人时,我们如何确保这种技术不会被滥用?如何防止它被用于商业剥削或误导性目的?

数字遗产的未来

斯坦·李生前已经开始数字化自己,希望创造一个数字分身,让粉丝能够更大规模地与他互动。如今,这一愿景通过AI技术得以实现,但也引发了新的思考:数字遗产应该由谁控制?如何确保它被尊重地使用?粉丝对数字遗产的期望是什么?

Hyperreal等公司正在开发的"高级认证数字身份"可能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将数字形象的控制权交还给遗产所有者,确保这些数字延伸"尊重他们的遗产"。然而,这需要整个行业建立明确的伦理准则和监管框架。

结语:技术与情感的平衡

AI斯坦·李项目既是对传奇人物的创新致敬,也是对技术伦理的严峻考验。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一项目都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数字时代如何尊重逝者、传承文化的宝贵机会。在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需要找到创新与尊重之间的平衡点,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而非相反。

正如DeMoulin所言,"如果成千上万的粉丝互动后不喜欢它,我们就会停止"。这种以粉丝反应为导向的态度,或许正是技术伦理在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不忘倾听那些可能被技术变革影响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