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为什么想象比记录更耗力?张楠的AI创作实验

0

在这个AI能够生成一切的时代,我们似乎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度巅峰。然而,当大多数人都在欢呼AI极大地降低了创作的'摩擦力'时,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浮现出来:在这个被算法和模型统治的世界里,什么才是真正的稀缺资源?

2024年2月,张楠辞去抖音集团CEO一职。这位曾主导抖音这一现象级产品的女性领导者,选择在AI浪潮席卷而来时,转身投身于充满未知的AI创作领域,将全部精力聚焦于剪映的发展。时隔一年半,站在2025年的尾声,张楠带着剪映与即梦,站在了极客公园创新大会IF 2026的现场,分享她的新发现:为什么说在AI时代,'想象'比'记录'更费劲?

从抖音到即梦:一位产品领袖的AI转型

张楠的职业轨迹本身就折射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脉络。从早期参与抖音的打造,将其打造成国民级现象产品,到如今一头扎入AI创作的深水区,她的每一次转身都站在了技术变革的风口。

"为什么是现在?因为我在构建一个'新世界'。"张楠在IF 2026的舞台上如是说道。这个新世界,是以'生成'为核心、将创作权交还给普通人的AI应用生态。她相信,这才是这场技术浪潮的真正主角。

AI创作新世界

张楠的转型并非偶然。当AI技术开始重塑内容创作领域时,她敏锐地意识到,简单的工具升级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创作的需求。真正的突破点在于如何释放人类的想象力,并将其转化为可被AI理解和执行的创作指令。

AI创作的悖论:工具越强大,想象越重要

在AI内容生成领域,我们正面临一个有趣的悖论:技术工具越强大,对人类想象力的要求反而越高。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AI创作的本质规律。

传统创作中,创作者需要掌握从构思到执行的完整链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技能和大量时间投入。而AI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执行层面的工作——文字描述、图像生成、视频剪辑等任务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指令完成。

然而,这种简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当技术门槛大幅降低时,真正的瓶颈不再是执行能力,而是构思能力。如何用精准的语言描述一个模糊的想象?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AI能够理解的具体参数?这些问题的答案,恰恰考验着人类的想象力。

张楠将这一现象称为'想象力的摩擦力'。在她看来,AI工具降低了创作的物理摩擦力,却无形中提高了想象力的摩擦力。"当每个人都能轻松制作内容时,真正稀缺的是那些能够提出独特想法的人。"

即梦:作为'想象力世界'的相机

作为剪映和即梦业务的负责人,张楠将即梦定位为'想象力世界'的相机。这一比喻精妙地捕捉到了AI创作的核心:AI不是取代人类创作者,而是成为记录和实现人类想象力的工具。

即梦界面展示

"我们希望即梦能够记录每个人的奇思妙想,帮助每个有想法的人轻松表达、自由创作。"张楠分享道。这一理念背后,是对创作民主化的深刻理解——当技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时,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能够被技术赋能的独特想法。

即梦的设计哲学体现了这一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AI工具,更是一个创意孵化器。通过降低技术门槛,让更多普通人能够将自己的想象转化为现实内容,从而释放整个社会的创造力。

AI视频创作的真实瓶颈

在AI视频生成领域,Sora等模型的出现让许多人看到了'AI版抖音'的可能性。然而,张楠提出了一个不同的问题:为什么说'想象力'才是AI视频真正的瓶颈?

传统视频创作中,最大的挑战往往是技术实现——拍摄、剪辑、特效等工作需要专业技能和昂贵设备。而AI视频生成技术似乎解决了这些问题,只需简单的文本描述就能生成高质量视频。

然而,实际应用中,创作者很快发现,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将脑海中的想象转化为精准的AI指令。"你想要一个'忧伤的黄昏,主角站在海边,回忆往事'的场景,如何让AI准确理解'忧伤'的程度、'黄昏'的光线、'回忆'的氛围?"张楠解释道,"这些细微的情感和氛围把握,恰恰是人类想象力的独特价值。"

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事实:AI视频创作的真正瓶颈,不是技术能力,而是人类将抽象想象转化为具体描述的能力。当技术能够完美执行指令时,指令本身的质量就成为了决定性因素。

人类与AI的协同创作

面对这一挑战,张楠提出了一个创新思路:人类与AI如何才能共同涌现出惊艳的作品?这不仅仅是关于工具使用,更是关于创作范式的转变。

在传统创作模式中,人类创作者掌控从构思到执行的完整流程。而AI时代,这种线性流程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迭代式的协同创作模式:人类提出初始想法,AI生成初步结果,人类反馈调整,AI优化改进,如此循环往复。

协同创作流程

这种模式要求人类创作者具备新的能力:不仅要有想象力,还要有'翻译'能力——将抽象的想象转化为AI能够理解的具体参数;不仅要有审美判断,还要有技术敏感度——理解AI的工作原理和边界。

张楠认为,未来的创作者将是'人机协同'的大师,他们既懂得如何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又懂得如何引导AI将其转化为现实。"这不是人类被AI取代,而是人类借助AI实现了能力的跃升。"

AI创作的终局思考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个自然的问题是:AI创作的终局是什么?是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占据主流,还是人类创作者始终保持独特价值?

张楠对此持谨慎乐观态度。她认为,AI不会取代人类创作者,而是会重塑创作的价值链。在AI时代,人类的核心价值将从'执行能力'转向'想象能力',从'技术技能'转向'创意思维'。

"AI可以完美执行指令,但无法提出真正原创的想法。"张楠强调,"AI擅长的是在已有数据基础上进行组合和优化,而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对现有规则的突破。这正是人类想象力的独特价值。"

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支持。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创造力不仅来自于知识的组合,更来自于对概念的重新理解和连接,这种能力目前AI还难以企及。

组织在AI时代的重塑

AI变革不仅影响个体创作者,也对组织形态提出了全新挑战。张楠从抖音到剪映的转型,本身就是一次组织实验的探索。

"几年前,我带着团队将抖音打造成了国民级的现象产品。这一次,我选择试图去掉大厂成熟业务的光环,在AI创新的宏大背景下,携剪映作为一个'探索型组织'重新出发。"

这种转变反映了对AI时代组织特性的深刻理解: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传统的层级式组织结构难以适应创新需求,而更加扁平、敏捷的'探索型组织'更能激发创造力。

张楠将剪映重新定位为'探索型组织',这意味着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团队,而是一个实验场——在这里,新的创作理念、技术方案和商业模式都可以被快速测试和迭代。

00后与创新文化

在推动AI变革的过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年轻一代的崛起。有人问:推动AI这场变革,必须依赖'00后'吗?

张楠对此有着独到见解。她认为,年龄本身并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数字原住民'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文化。"00后成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普及的时代,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方式确实具有优势。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愿意打破常规,尝试新的可能性。"

在剪映和即梦的团队中,张楠刻意打破了年龄和资历的界限,组建了一支多元背景的团队。工程师、设计师、产品经理、艺术家等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工作,这种多样性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创新火花。

"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领域的交叉点,"张楠解释道,"当我们把不同思维方式和专业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碰撞出的想法往往比单一背景的团队更加丰富和多元。"

非共识创新的价值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IF 2026以'非共识'为主题,这一理念与张楠的AI创作实验不谋而合。在AI领域,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对主流观点的挑战。

"当所有人都朝同一个方向前进时,往往意味着真正的机会已经消失。"张楠分享道,"在AI创作领域,我们刻意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不是追求更强大的算法,而是关注如何释放人类的想象力。"

这种非共识创新带来了独特价值。当大多数AI应用专注于提高技术性能时,剪映和即梦却在探索技术与人文的交叉点,这种差异化定位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AI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

创新思维导图

AI创作的未来展望

站在2025年的尾声,回望AI创作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演进路径:从简单的工具辅助,到人机协同创作,再到想象力释放平台。这一演进反映了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工具越强大,对人类独特能力的要求就越精准。

张楠对AI创作的未来充满期待。她预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将从'执行者'逐渐转变为'合作伙伴',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意图和情感,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人机协同。

"未来的AI创作工具将不仅仅是响应指令,而是能够预测创作者的需求,主动提供创意建议,甚至挑战创作者的固有思维。"张楠描绘道,"这种关系将更像是一种创意伙伴,而非简单的工具。"

结语:想象力的新边疆

在AI时代,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创作起点。技术工具的普及让创作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作者时,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张楠的探索给出了部分答案:在这个被AI定义的新世界中,人类想象力的价值将被重新发现和珍视。AI不是要取代人类的创造力,而是要将其从技术束缚中解放出来,让想象力能够自由驰骋。

正如张楠所言:"AI时代,最稀缺的不是技术能力,而是那个能够提出'为什么'的好奇心,和那个敢于想象'不可能'的勇气。"

在这个意义上,剪映和即梦不仅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个宣言——在AI时代,想象比记录更费劲,但也更有价值。而这,或许正是AI创作真正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