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斯坦·李:漫展争议背后的数字遗产与技术伦理

1

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一项创新技术正在引发前所未有的讨论。洛杉矶漫展(LA Comic Con)近日宣布将推出由AI驱动的斯坦·李全息投影,这一消息迅速在粉丝群体和科技圈引发轩然大波。七年前,这位漫威传奇创作者离世,如今,一个由算法和数据构成的"数字斯坦·李"将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争议漩涡中的AI全息投影

"如果我们做了这件事,成千上万的粉丝不喜欢它,我们会停止做它。"洛杉矶漫展母公司CEO克里斯·德穆兰(Chris DeMouli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好莱坞报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上周率先披露了这一消息:粉丝将花费15至20美元,在一个封闭的展位中与真人大小、由AI驱动的斯坦·李形象进行互动。这一消息立即引发了粉丝和媒体 outlets的强烈负面反应。

一位TheGamer的撰稿人直指这一想法"恶魔般",并呼吁"在为时已晚之前用火将其消灭"。The AV Club则敦促读者不要去观看"被痛苦数字幽灵所困的漫画书创作者,被重新用作傻瓜的陷阱!"在Reddit的热门讨论中,反应从"极其不尊重"和"品味不佳"到"令人毛骨悚然"和"太操蛋",几乎没有多少人对这一概念表示认可。

然而,德穆兰敦促批评者在匆忙下结论前先亲身体验这个AI全息投影。"我们不怕人们看到它,也不怕批评,"他告诉Ars Technica,"我只是支持有依据的批评,而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批评都不是真正有依据的。"

从实体熊到AI偶像:技术演进之路

这并非洛杉矶漫展首次引入互动全息投影。自2019年起,该展会就使用类似技术呈现了"波福熊"(Boffo the Bear)——一个7英尺高的动画蓝色熊形象,担任现场才艺表演的主持人。然而,波福熊是由演员马克·德卡洛(Mark DeCarlo)的实时动作捕捉即兴表演驱动,而非自动化的人工智能。

波福熊主持漫展活动

在波福熊首次亮相后的几年里,德穆兰表示他一直与背后的全息技术团队保持联系,"看到了他们在改进技术和互动性方面取得的巨大飞跃"。现在,他说,已经有可能创建一个AI驱动的版本,该版本能够"吸收人们在生前所做的所有实际评论",制作一个互动全息投影,"它不是直接引用这个人,但它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基于这个人实际说过的话。"

德穆兰表示,他联系了管理斯坦·李遗产品牌的鲍勃·萨博尼(Bob Sabouni),提出将AI斯坦·李形象作为"人们询问漫威宇宙、故事和他所创造角色的切入点"。萨博尼同意了这个想法,但补充说:"它必须非常好,否则我们都会说不。"

技术实现:从数据到数字形象

带着这一有条件的批准,德穆兰联系了早在几年前就开发了波福熊体验的Proto Hologram公司。Proto公司又联系了Hyperreal公司,该公司自称"在数字生态系统中赋能所有权、控制权、表现力和货币化身份",帮助开发驱动李形象的AI模型。

Hyperreal CEO兼首席架构师雷明顿·斯科特(Remington Scott)告诉Ars,该公司利用"定制的尖端技术生态系统"来创建"定制"和"定制打造"的名人AI版本。为了斯坦·李,德穆兰表示他们用他留下的数十年的内容训练了一个模型,从他参加过的数十次大会录像带,到斯坦·李宇宙品牌管理者收集的书面和口头内容。

斯科特表示,Hyperreal无法分享用于驱动这些复制品的模型或训练技术的具体细节。但他补充说,这个训练项目"特别有意义,因为斯坦·李在生前实际上已经开始数字化自己,愿景是创造一个数字孪生体,让他的粉丝能够更大规模地与他互动。"

在花费了"数万到六位数"美元的成本后,德穆兰表示大约一个月前他终于能够测试李的全息投影。然而,第一个版本仍需要一些调整,以使李的演讲风格和感觉恰到好处。

"斯坦有一种深思熟虑的说话方式...他会停顿,他有某些口头禅,当他使用它们时,他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说,"德穆兰说,"所以花了一些时间才让全息投影能够以[萨博尼]和我以及与斯坦合作的其他人觉得'是的,这听起来更像他'的方式说出所有这些话。"

AI的边界:斯坦的话只说斯坦的话

任何熟悉大型语言模型(LLM)及其倾向于胡编乱造的人,都可能担心AI李形象在现场观众面前偏离脚本或编造内容的可能性。虽然德穆兰表示他在进入这个项目时曾担心这一点,但随着他和李生前共事的人花了数百小时向全息投影抛出"成百上千个"问题以"找出其中的敏感点",这些担忧已经减弱。

"斯坦嘴里只会说斯坦的话,"德穆兰说,"只是因为我没有亲眼见过[模型产生幻觉]并不意味着这是不可能的,但这不是我的经历。"

斯坦·李在2018年漫展

尽管会上会有主持人将粉丝问题重复到麦克风中(以避免展会的环境噪音),德穆兰表示在15至20分钟的团体问答环节中,不会对粉丝可以向李形象提出的问题进行任何人工过滤。相反,德穆兰表示团队已经建立了一套"内容监管"系统,例如,"如果你问斯坦他对上次总统大选的看法,他会说'那不是我们在这里要谈论的话题。我们在这里要谈论的是漫威宇宙。'"

然而,对于漫威相关的话题,德穆兰表示AI形象不会回避争议。例如,如果你问该形象关于杰克·科比(Jack Kirby)的问题,德穆兰表示它将讨论"关于角色或故事线的诚实分歧,这在任何创意企业中都会发生",同时也会说"'我对他只有尊重',我认为如果被问到这个问题,斯坦基本上也会这么说。"

斯科特表示,Hyperreal在经过验证的内容上训练数字形象的方法"确保回答保持符合斯坦记录的观点和价值观"。德穆兰表示,该模型很乐意在被问到适当问题时表示不知道答案。例如,在早期测试中,全息投影无法回答关于"欢乐漫威行进社"(Merry Marvel Marching Society)的问题,德穆兰说,因为那不是其训练数据的一部分。他说,在随后的更新中,新模型对同一个问题提供了相关答案。

尊重与边界:不是复活,而是致敬

在整个对话中,德穆兰反复强调,他们的AI全息投影并非旨在取代活着的李。"我们想确保人们明白,我们不是试图让斯坦死而复生,"他说,"我们不是说这就是斯坦,我们不是试图替他说话,这个形象不会开始为其他人的产品做商业广告。"

德穆兰表示,他将李的形象视为一种未来主义的漫威信息和琐事指南,以一个有趣而熟悉的面孔呈现。"在介绍中,形象会说,'我是因为最新技术的发展而在这里,这使我能够成为斯坦的全息表现,回答你们关于漫威和琐事的问题'等等,"德穆兰说。

尽管如此,德穆兰表示,他理解为什么以这种方式使用李形象的程式化版本可能会让一些粉丝感到不适。"当新技术出现时,他们只是觉得不对劲,我尊重这种感受,"他说,"我完全同意,像这样的东西——不仅对斯坦,对任何人,任何活着或已故的名人——可以被放入这项技术并以一种剥削和不幸的方式使用。"

漫展粉丝将成为最终评判者

这就是为什么德穆兰表示他和AI李背后的团队感到有责任确保"如果我们做这件事,我们永远不会接近那种情况"。此外,他表示"失望于人们对他们没有看到的东西如此消极...这不是我认为他们的观点无效。我认为无效的是对一个你实际上没有看到的东西持有极度消极的观点。"

斯科特表示,对实际人类名人尊重的担忧是为什么他们"只与授权遗产和权利持有者如斯坦·李宇宙独家合作"的原因。Hyperreal系统创建的"高级认证数字身份""不是取代艺术家",而是"创造尊重的数字延伸,以纪念他们的遗产",斯科特说。

一旦粉丝亲眼看到AI驱动的李形象,德穆兰表示他相信他们会看到展会背后的团队"试图以一种真正令人愉悦且与斯坦遗产一致的方式来做这件事...我们必须明确目标做好这件事,做好这件事意味着让那些了解、热爱并曾在他职业生涯中与他合作的人给我们提供建议,然后将其展示给足够的粉丝,以了解我们是否以符合他标准的方式在做这件事。"

如果他对预期的接待反应错了呢?"我想如果我们做了它,成千上万的粉丝与之互动,他们不喜欢它,我们会停止做它,"他说,"我亲眼目睹了斯坦在那个[展会]环境中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我们有一个团队,他们热爱和尊重这一点,并试图继续做这件事。如果出于某种原因,结果证明这不是那回事,我们不会做。"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这一项目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演示,它可能预示着名人数字遗产管理的新范式。随着AI技术的进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已故名人的数字版本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然而,这一趋势也引发了关于同意权、遗产管理和数字伦理的深刻问题。

从技术角度看,AI全息投影代表了人工智能、全息显示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前沿领域的融合应用。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可以期待未来数字复刻的准确性和互动性将大幅提升,同时成本也将逐渐降低。

从文化角度看,这一项目反映了粉丝与偶像之间关系的演变。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消费娱乐内容的方式,也在重新定义我们与已故偶像的连接方式。这种连接既可以是致敬,也可以是争议,取决于技术的实施方式和边界设定。

平衡创新与尊重

洛杉矶漫展的AI斯坦·李项目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展示了创新技术如何在尊重传统与开拓未来之间寻找平衡。一方面,它代表了技术进步的可能性,让新一代粉丝能够以新的方式与传奇人物互动;另一方面,它也提醒我们技术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人类情感和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

正如德穆兰所强调的,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否最终将由粉丝来评判。这种以用户反馈为导向的方法,可能是未来类似项目的重要参考。在技术日益强大的今天,如何确保技术发展以人为本,如何平衡创新与伦理,将是整个科技行业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结语:数字时代的遗产传承

斯坦·李的AI全息投影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奇观,它更是数字时代遗产传承的新尝试。在物理生命结束后,一个人的思想、声音和形象如何继续存在,如何与新一代受众产生共鸣,这些都是数字技术为我们提出的新问题。

这一项目的争议性恰恰反映了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变革与文化适应的过渡期。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类似案例的增加,公众对数字复刻技术的接受度可能会发生变化,相应的伦理框架和行业规范也将逐渐形成。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洛杉矶漫展的这一尝试都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永远不能忘记对人类情感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在数字与物理、创新与传统、技术与人文之间寻找平衡,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