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时代,最赚钱的可能不是那些会写代码的人,而是那些能把专业经验「产品化」的人。这一判断听起来反常识,却正在被现实印证。
专业能力的困境与出路
一个做论文降重的朋友,每天重复处理十几份论文,虽然使用了DeepSeek这样的AI工具,但因不会编程无法将流程自动化,收入被死死锁在「工作时间」这个天花板上。另一个做电商运营的朋友,拥有一套独门选品方法论,能快速判断哪些产品有爆款潜力,但这套方法藏在他脑子里,只能接一单做一单,难以规模化变现。
这反映了当下最大的矛盾:懂业务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业务,或者两者都懂却不知如何获客。大量专业人士手握宝贵行业know-how,却找不到合适方式将其转化为持续收入。
直到MuleRun等技能转换Agent平台的出现,才有人尝试打破这个困局——让不懂代码的专业人士也能把工作流变成可交易的「商品」。
重新定义专业服务交易
不只是软件,更是「能力使用权」
初次接触MuleRun,人们可能会误以为它只是另一个AI Agent市场,类似Coze那样提供各种对话工作流。但实际上,MuleRun的逻辑更为独特:平台上的Agent不只是聊天助手,它们能直接操控完整的虚拟机环境,这意味着创作者可以将需要专业软件才能完成的工作,封装成可被「点单」的服务。
例如,精通Figma批量处理流程的设计师,可将这套流程做成Agent上架。用户无需安装Figma,无需学习操作,甚至不需要知道Figma是什么——只需描述需求,花费50积分,Agent就在虚拟机内完成整个流程并交付结果。
用户购买的不是软件,而是设计师的「工作时间」。
解决「一次性专业需求」
站在用户角度,为什么选择为Agent付费而非自己学习技能?这涉及到「一次性专业需求」的场景。
假设需要日常照片「修一修」,过去有两条路:
- 学PS或其他工具,花几小时摸索,可能仅用一次
- 找外包设计师,沟通需求、改稿、等待,成本至少几十元
在AI时代,又多了三条路:
- 使用豆包/即梦等AI平台,输入图像并写提示词处理
- 使用Minimax等Agent平台,针对Agent写提示词
- 使用国外AI图像网站,输入提示词用最新模型处理
但这些路径仍需学习提示词或注册英文网站。而MuleRun提供了第五条路:找个「图片处理」Agent,50积分,几分钟搞定。
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模式极具吸引力:无需学习、无需沟通、无需等待,只需按提示操作即可。
从know-how到money的转化
创作者的新商业模式
MuleRun的商业逻辑设计新颖:
- 创作者:将「know-how」包装成「服务」,参与分成
- 买家:购买「服务」,解决「一次性」问题
- 平台:降低创作者「服务」开发难度,为创作者引流
- AI:当「骡子」(mule)跑(run)起来,做难而正确的事
对创作者而言,将专业流程标准化是第一步,这并不困难。他们的真正困境是商业化问题——如何将能力规模化变现。
过去,规模化变现只有两条路:
- 开发成软件或网站,需要编程能力
- 通过自媒体打造个人品牌获客,需要持续内容创作和运营
这两条路门槛极高。而MuleRun让创作者可以跳过开发和获客这两个最难的环节,只需专注于将专业流程「翻译」成Agent能执行的步骤并上架。
从主动收入到被动收入的转变
为什么创作者愿意分享自己的专业流程而非独自使用?关键在于大部分人工作时间有上限。
以论文降重为例,一天最多接几十单,再多就做不过来。收入天花板就是工作时间上限。但如果将流程做成Agent上架,假设每天被调用100次,收入就从原来的15次主动收入变为6倍被动收入,且不占用额外时间。
这是一种身份的转变,从主动收入变被动收入,让「know-how」成为一种资产。不再只是用时间换钱,而是用沉淀的专业能力换钱。
挑战与疑虑
尽管前景广阔,这类平台仍面临几个关键问题:
质量如何保证?
当创作者可随意上架Agent,用户如何判断可靠性?可能出现「刷单刷评价」问题。平台审核机制不完善可能导致用户付费后获得错误结果。
创作者会不会被卷死?
如果某领域Agent越来越多,竞争加剧,可能演变为「价格战」。创作者为获取用户不断降低分成比例,最终谁都赚不到钱,类似当前Coze空间的同质化竞争。
技术门槛真的够低吗?
将工作流程封装成Agent对非技术从业者仍有门槛。若门槛无法降低,这些平台可能仍只能服务「懂一点技术」的创作者,难以真正普及到各行各业。
更大的想象空间
尽管存在挑战,这类平台仍在做有价值的事。它们瞄准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人群:有专业能力、想变现但不知道如何做的人。
过去,这些人只能选择去培训机构当讲师、接私活,或让能力闲置。这类平台提供了第三条路:将能力封装成产品,让它自行在市场上流通。
当足够多专业能力被Agent化、标准化、上架后,可能形成「能力组合市场」。例如,用户想做一个完整项目——从市场调研、视觉设计、文案撰写到数据分析,可分别调用四个Agent,它们在后台协同工作,最终交付完整结果。
此时,平台不再只是Agent交易市场,而是自动化外包平台,用户无需组建团队、管理流程、协调沟通,只需描述需求,系统自动匹配最合适的Agent组合并执行交付。
重新定义个人商业模式
当所有人都将专业能力变成Agent上架后,会发生什么?
最理想情况是形成良性能力生态,但更可能的是:头部Agent吃掉大部分流量,普通创作者石沉大海;成功Agent被迅速模仿,专业知识数字化后复制成本趋近于零;平台看到高频需求后,直接做成官方Agent低价提供。
那么,普通专业人士的机会在哪里?
真正的护城河,不是做了什么Agent,而是在做Agent的过程中积累了什么。如果只是将现有工作流程封装上架,只是一次性红利。但若能在过程中:发现新需求、迭代方法论、建立用户信任、形成多个Agent协同服务某个垂直人群——就不只是Agent创作者,而是一个「一人AI公司」。
这不是「上架就躺赚」的故事,而是「用AI重新定义个人商业模式」的入口。
结语:知识经济的未来
技能转换Agent平台正在重塑知识经济的格局,让专业能力不再受限于个人时间和精力。它们为知识工作者提供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个人能力产品化的全新路径。
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平台机制的完善,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加细分、专业化的技能交易市场,以及更加灵活、高效的协作模式。对于个人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跨领域能力,才能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保持竞争力。
最终,这类平台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了新的变现方式,更在于释放了人类知识的潜力,让专业能力能够跨越时空限制,为更多人创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