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重塑中产生活方式:千亿美金赛道的崛起与未来

1

在北美郊区,一对加州夫妇正计划用三年时间骑电动自行车(E-bike)游遍美国所有国家公园;在城市中,一位中年专业人士将E-bike作为周末休闲的新选择;在乡村,猎人们骑着特制的E-bike深入崎岖地形...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一个正在崛起的消费趋势——电动自行车正从简单的代步工具,演变为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象征。

从代步工具到生活方式:E-bike的崛起

电动助力自行车(E-bike)在海外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增长。北美增长最快的E-bike品牌Velotric创始人张曦表示:"E-bike给用户带来的是'不可逆体验',一旦骑上就会爱上,不太会回到传统自行车。"

顾名思义,E-bike首先是一辆自行车,它多了一个"小马达"和电池:当你踩踏板时,这个电动系统就会"心领神会",给你额外的动力辅助。从2020年资本涌入至今,E-bike已经迅速成长为一个千亿美元级赛道。综合不同机构数据,预计到2030年至2035年,E-bike市场规模将达到806亿美元至1656.9亿美元。

一辆E-bike的定价不算便宜,中高端的通常在1500美元以上,但依旧无法阻挡用户购买的热情。究其根本,E-bike提供的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体验。

5500万美国中产的"无汗运动"选择

Velotric的核心用户群体是美国中产阶层中的中老年群体,他们推崇"No Sweat Sports(无汗运动)"理念。张曦解释道:"我们的用户不是骑车通勤,而是周末骑20~30英里的那群人。他们往往住在乡村、有时间、有钱,但也有身体限制。"

这群用户的特点是经济条件优渥、时间充裕,大多居住在郊区,环境优美但日常活动相对单一,且身体机能有所下降。他们年轻时可能热爱运动,比如骑山地车、参加自行车比赛,但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因手术、身体机能变化或腿部力量不足,无法继续从事高强度骑行。

E-bike成为连接"不喜欢的现实"和"喜欢的生活"的载体——用户只需花钱买一款产品,就能让生活方式更贴近自己的期望。这种情绪价值是传统自行车无法提供的。

美国40-80岁的中产阶层大概有5500万人,这是E-bike的目标用户群体。目前在这一群体中的渗透率还较低,仅1%左右,但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区域差异:北美vs欧洲vs中国的E-bike市场

不同地区的E-bike市场呈现出明显差异。中国和欧洲的城市化密度更高,所以很多用户骑E-bike是为了通勤代步——中国的电动两轮车(小电驴)就是典型的代步场景。

但美国市场截然不同,大部分人住在郊区,尤其是中高收入人群。美国中产阶层每年至少有1000小时用于休闲运动,他们有"No Sport, No Life(无运动,不生活)"的理念,大部分用户都有自己的业余运动爱好,比如钓鱼、打猎、徒步、露营等。

基于这种差异,Velotric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开发了8条产品线,坚持"大单品"思路。例如,他们有专门针对硬核户外群体设计的Ebike,强化了负载能力和崎岖路面通过性,以及特别定制"隐身模式"减少惊扰动物,能够满足打猎人群需求。

产品差异化:从参数竞争到体验革命

在E-bike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产品差异化成为关键。张曦强调:"提到电动自行车,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参数,比如动力、续航等,但对非专业用户而言,他们大多不了解产品配件的等级,核心需求只是'一台舒服、好骑的车',所以舒适性是我们首要突出的卖点。"

Velotric通过用户调研发现,"轻量化"是很多用户的需求,但"轻"的目的因场景而异——专业自行车爱好者可能为了减重100克愿意花几千元,但普通用户"要轻",可能只是为了把车推进家里、装上货车,或是抬上几级台阶。

只有搞清楚"轻"的目的,才能确定"多轻才够用"。因此,他们在每条产品线的研发上,都会花大量时间研究用户场景和核心价值点,这样才能做出更具差异化的产品。

不可逆体验:E-bike的情绪价值

E-bike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其提供的"不可逆体验"。张曦分享道:"我们有些用户买了Lightweight(轻量化)的Ebike,50%的时间其实不用动力,只在上坡或走崎岖路线时开启。这种体验的不可逆性,本质上是因为有动力辅助后,用户会产生'无所不能'的感受。"

用户评论显示:"骑上Ebike,感觉自己回到了16岁,像第一次骑长途自行车那样自由、开心。"这种情绪价值是传统自行车无法比拟的。

此外,美国典型的社区文化也促进了E-bike的普及。当一个社区里有人买了E-bike并觉得体验很好,周围人看到街上越来越多的人骑E-bike,就会被同化、被感染,进而产生购买意愿。

市场演变:从高速增长到纺锤型结构

E-bike市场正在经历从高速增长到成熟阶段的转变。2020年之后涌进来很多团队,但疫情结束之后,市场增速就放缓了,很多人退出。关税政策收紧、美国市场合规要求提高,也让行业准入门槛不断提升。

Velotric的用户调研发现,很多用户首次购买电动自行车时,会选择中国的白牌产品,价格仅几百美金,但使用后发现体验不佳;因此在购买第二台时,会更倾向于选择可靠性更高、体验更好的品牌产品。

因此,成熟的市场最终会呈现"纺锤型"结构——高端和低端产品占比少,中腰部优质产品成为市场主流。数据显示,首次购买白牌产品的用户,二次复购时选择品牌产品的比例超60%。

渠道革命:从线上到线下的品牌信任构建

Velotric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关键节点:渠道变化和产品迭代。从2023年起,他们开始布局美国线下渠道,到现在,大约80%的收入来自线下。

线上和线下的逻辑完全不同:线上用户看到产品图片、参数,可能就会下单,甚至有些中国卖家会通过虚标参数、虚假宣传来促成交易;但线下是"真金白银"的考验,必须先获得经销商认可,产品才能进入门店销售。

线下渠道能真实检验产品力、服务体系和品牌信誉,成功布局后能显著提升区域效率和影响力。目前在美国东部,无论是渠道渗透率还是销售量,Velotric都位居第一。

全球化战略:从"出海"到真正的本地化

中国品牌出海,在文化输出和品牌建设上往往是短板。Velotric的实践表明,要让美国市场认可一个中国出海品牌,关键在于"要比美国本土品牌更懂美国用户"。

张曦认为,这一代中国企业家不该再纠结"出海"的概念:"其实我挺不喜欢'出海'这个词,它背后的逻辑是'在中国做美国或全球的生意',这种认知是不对的。"

真正的全球化应该体现为资源的最优布局:Velotric的供应链团队在中国华东,品牌团队分布在中国和美国,销售团队全在美国,客服呼叫中心设在菲律宾,还在美国设有三个服务仓。

"在中国制造不出符合美国市场的产品,在美国也无法做好中国供应链的管理。要思考的核心是'把资源布局在什么地方最合适'。"

本地化团队:文化融合的关键

实现真正的全球化,本地化团队建设至关重要。Velotric坚持自建销售团队,没有为了追求速度去选择代理商模式。目前他们的销售团队已有近30人,且全部是美国本地人。

"本地人跟经销商沟通时,在文化和语境上会更顺畅。就像在中国,问'一个葫芦有几个瓢'大家都懂,但在美国,要是不懂当地俚语,可能连基本沟通都有障碍。"

中国团队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比如产品研发能力,与海外团队协同配合;但市场需求的挖掘、本地基础建设等工作,应该由当地团队主导完成。不是"管理"海外团队,而是"支持"他们。

品牌建设:从产品到体验的全链路优化

Velotric的成功离不开其品牌建设策略。他们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打造有差异化优势的品牌势能。从产品到营销,从渠道到服务,在每个用户触点上完善用户体验。

在品牌传播上,他们非常重视品效合一的内容与全漏斗投放的联动,重塑线上线下全渠道的传播矩阵。线上端,他们的品牌投放效率应该是全行业最高的;线下端,通过空中地面的整合营销打法,在建立品牌知名度和心智的同时,还联合经销商合作举办了约800场区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品牌更本土化。

AI赋能:硬件产品的智能化未来

从长远来看,E-bike的进化方向是"让用户更省心"。张曦认为:"未来,用户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打开车、骑上车开始行驶,剩下的所有事都交给车辆自行解决。"

他进一步指出:"从长远来看,不应该单独强调'AI硬件',因为未来所有硬件产品大概率都会融入AI元素。"体现在产品上,就是车上的传感器越来越多,算法也能更精准地识别用户的骑行意图。

这种智能化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产品差异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AI技术,E-bike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骑行体验。

竞争格局:从百花齐放到市场集中

任何市场在早期都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随着用户需求升级、市场准入标准提高和渠道格局变化,市场会逐渐走向集中。

E-bike市场也不例外。2020年之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参与者,但随着疫情后市场增速放缓、政策环境变化,行业开始洗牌。那些仅依靠价格优势、缺乏产品差异化和品牌建设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

Velotric的成功经验表明,在E-bike这样的硬件赛道,长期竞争力来自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产品差异化能力、全球化布局以及品牌建设。只有具备这些要素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结语:生活方式变革的缩影

E-bike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类别的增长,更是中产阶层生活方式变革的缩影。它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环保、便捷生活方式的追求,也体现了消费升级背景下,产品从功能满足向情感体验的转变。

对于中国品牌而言,E-bike赛道提供了一个从"出海"到"全球化"的实践样本。通过结合中国供应链优势与本地化运营能力,Velotric等品牌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中的形象。

未来,随着AI技术的融入和消费需求的进一步细分,E-bike市场将迎来更多创新和变革。而那些能够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持续创新并实现真正全球化的企业,将在这一千亿美金赛道中占据领先地位。

正如张曦所言:"真正的全球化不是将中国产品卖到海外,而是用'中国能力'对接'本地需求',最终成为当地用户认可的生活方式品牌。"这或许正是中国硬件品牌走向全球化的核心密码。